秦瓊征戰史:揭秘名將秦瓊軍事生涯的五個階段
民國詩人宋恕在《遊五龍潭》一詩這樣說:
胡國宅猶記,
唐家陵久平。
二三老農販,
閒坐說秦瓊。
這就是民間的寫照,秦瓊就是父老鄉親們茶餘飯後的談資,是一個傳奇。今天咱們的任務就是復原秦瓊的歷史面貌。
一,秦瓊出身
《隋唐演義》裡有一出「秦瓊賣馬」,用了好幾回來說這個故事,所謂「三義坊當鑭受腌臢(a za),二賢莊賣馬識豪傑」,說秦瓊祖父叫秦旭,父親叫秦彝,都是北齊大將,保家為國而死,秦瓊由寡母養大,後來當了歷城縣的都頭,當差出門在外受困,虎落平陽被犬欺,遭到店小二等人的奚落欺侮,不得不當鑭賣馬,最終結識了豪傑單雄信,兩人成了莫逆之交云云,後來京劇界還把這個故事搬上舞台,就叫《秦瓊賣馬》,成了譚鑫培先生的代表作之一。咱們老百姓關於秦瓊的印象往往就出自這裡。
那麼真實情況呢?秦瓊字叔寶,齊州歷城人,也就是今天山東省濟南市人。正史中沒有記載秦瓊的身世和先祖,於是給小說家們留下了發揮的空間,比如剛才提到的《隋唐演義》,另外《歷城縣志》還說秦瓊出身寒微,他家世代是打鐵的等等。現在看來都是虛構。 1995年濟南出土了一塊墓誌,墓主人不是別人,正是秦瓊的父親,墓誌記載其父名不叫秦彝,而叫秦愛,祖父名叫秦方太,都是北齊時期的文官,北周滅北齊之後,墓誌記載說秦瓊的父親就此退出官場了,「周武平齊,君乃告歸鄉里。」(《秦愛墓誌銘》)他的祖父呢,此時應該是已經去世了。所以從這一點來說,雖然祖、父都是官員出身,但秦瓊還真的不是官二代,他家那個官北齊滅亡了就清零不算了。而且他這一身的武藝也不知是向誰學的,他祖、父都不見帶兵打仗的記載,大概只能解釋為亂世出英雄吧。
秦瓊出道時身份不高,在隋朝大將來護兒手下充任「帳內」,這是隋朝王公和三品以上大員的隨從。來護兒是隋朝軍事史上的傳奇人物,驍勇善戰,在平陳統一江南、三征遼東戰爭中都立有大功。這麼一個位高權重的人,對待秦瓊的態度非常特別。當時秦瓊母親去世,來護兒特地派人去秦瓊老家弔唁,下屬們不解,有人問:「士卒死亡及遭喪者多矣,將軍未嘗降問,獨吊叔寶何也?」(《舊唐書·秦瓊傳》)士卒死亡或者家裡有喪事的多了,怎麼不見您弔唁,單單到秦瓊家弔唁呢?來護兒回答:「此人勇悍,加有志節,必當自取富貴,豈得以卑賤處之。」(《舊唐書·秦瓊傳》)此人驍勇善戰,而且很有志向、氣節,以後定然能靠著自己的能力取得富貴,我怎麼能把他當一般人來看待呢?
事實證明來護兒沒看錯。秦瓊果然在隋末戰亂中脫穎而出。
二,秦瓊所用的兵器
一說起秦瓊,大家都會想起手持雙鑭的一員武將形象。這個呢又是演繹,就跟歷史上的關羽明明善於用長槍,卻被渲染成手持青龍偃月刀一樣。中國的民間文學好像很喜歡給英雄好漢安排個個性點的武器。
鑭這種兵器最早什麼時候出現的不太清楚,但是至少可以肯定的是唐代鐵鑭不是制式裝備,那麼秦瓊用的是什麼兵器?《舊唐書·秦叔寶傳》記載得很明白:「叔寶每從太宗征伐,敵中有驍將銳卒,炫燿人馬,出入來去者,太宗頗怒之,輒命叔寶往取。叔寶應命,躍馬負槍而進,必刺之萬眾之中。」唐太宗每次看到敵人陣中有耀武揚威愛顯擺的傢伙,必然命令秦瓊出馬,秦瓊必然能一槍將敵人刺落馬下。這說明秦瓊善用的是長槍,而長槍的確是隋唐時期騎兵的主要裝備,《唐六典》就記載過四種制式長槍,唐朝的騎兵最主要的武器就是弓箭和長槍。
秦瓊出道時身份不高,在隋朝大將來護兒手下充任「帳內」,這是隋朝王公和三品以上大員的隨從。來護兒是隋朝軍事史上的傳奇人物,驍勇善戰,在平陳統一江南、三征遼東戰爭中都立有大功。這麼一個位高權重的人,對待秦瓊的態度非常特別。當時秦瓊母親去世,來護兒特地派人去秦瓊老家弔唁,下屬們不解,有人問:「士卒死亡及遭喪者多矣,將軍未嘗降問,獨吊叔寶何也?」(《舊唐書·秦瓊傳》)士卒死亡或者家裡有喪事的多了,怎麼不見您弔唁,單單到秦瓊家弔唁呢?來護兒回答:「此人勇悍,加有志節,必當自取富貴,豈得以卑賤處之。」(《舊唐書·秦瓊傳》)此人驍勇善戰,而且很有志向、氣節,以後定然能靠著自己的能力取得富貴,我怎麼能把他當一般人來看待呢?
事實證明來護兒沒看錯。秦瓊果然在隋末戰亂中脫穎而出。
二,秦瓊所用的兵器
一說起秦瓊,大家都會想起手持雙鑭的一員武將形象。這個呢又是演繹,就跟歷史上的關羽明明善於用長槍,卻被渲染成手持青龍偃月刀一樣。中國的民間文學好像很喜歡給英雄好漢安排個個性點的武器。
鑭這種兵器最早什麼時候出現的不太清楚,但是至少可以肯定的是唐代鐵鑭不是制式裝備,那麼秦瓊用的是什麼兵器?《舊唐書·秦叔寶傳》記載得很明白:「叔寶每從太宗征伐,敵中有驍將銳卒,炫燿人馬,出入來去者,太宗頗怒之,輒命叔寶往取。叔寶應命,躍馬負槍而進,必刺之萬眾之中。」唐太宗每次看到敵人陣中有耀武揚威愛顯擺的傢伙,必然命令秦瓊出馬,秦瓊必然能一槍將敵人刺落馬下。這說明秦瓊善用的是長槍,而長槍的確是隋唐時期騎兵的主要裝備,《唐六典》就記載過四種制式長槍,唐朝的騎兵最主要的武器就是弓箭和長槍。
三,秦瓊所乘馬匹
民間文學和京劇都說秦瓊乘一匹黃驃馬,寶馬啊,大排量的。真實的秦瓊所乘的馬匹不是黃驃馬,《酉陽雜俎》記載說:「秦叔寶所乘馬,號忽雷駁,常飲以酒。每於月明中試,能豎越三領黑氈。及胡公卒,嘶鳴不食而死。」意思是秦瓊的馬叫做「忽雷駁」,秦瓊還經常給它灌點酒,這馬厲害,彈跳力驚人,能越過豎起來的三領黑氈。當秦瓊去世的時候,這匹馬十分悲痛,不斷嘶鳴,絕食而死。忽雷駁這個名字聽起來有點怪,其實唐代前期戰馬的名字聽起來都有些奇怪的,比如秦瓊的老上級唐太宗的昭陵,那裡有個昭陵六駿,赫赫有名,都是唐太宗生前騎乘的戰馬,那些馬叫什麼名字?「拳毛騧」、「什伐赤」、「白蹄烏」、「特勒驃」、「青騅」、「颯露紫」,有的按照漢語貌似能講得通,比如「白蹄烏」,大約是白蹄子的黑馬,「青騅」大約是青色的馬,其它的呢?就不大瞭解其含義了,現代學者比對突厥語之後發現——所有六匹馬的名字都是突厥語的音譯,換句話說它們的名字都是按照突厥語來起的,包括「白蹄烏」和「青騅」。為什麼會這樣?因為突厥人驍勇善戰,馬背上的民族,大概唐人羨慕其騎術,所以常常用突厥語來給自己的馬匹命名,甚至可能戰馬就是從突厥人那裡買來的,所以我懷疑忽雷駁這個名字也是外語音譯。
突厥人不是唐朝的敵人嗎?這個不假,但是唐朝的文化特點就是這樣,開放包容,很有自信,敵人強,我就承認你強,還虛心學習你,甚至戰馬名字都可以按照敵人的語言來起,但是更重要的一點是——我最終要戰勝你。這就是大唐的氣質。
秦瓊的生涯可分為五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服役隋軍
當隋末天下大亂的時候,秦瓊開始時是隋朝政府軍這邊的,當時他跟隨著隋軍大將張須陀東征西討。張須陀原本是隋朝的一個地方官,當時隋朝各地地方官面對農民起義都束手無策,長久不打仗,都沒有作戰的勇氣,張須陀不一樣,《資治通鑒》記載說他「得士眾心,勇決善戰」,是一員悍將,經常以少勝多,甚至還曾率領五個騎兵挑戰敵人二萬人,差點就死掉。這傢伙到了哪裡哪裡的農民軍就害怕。
後來張須陀率領軍隊與農民軍首領盧明月率領的十餘萬大軍對峙,張須陀這邊只有一萬餘人,不出奇兵無以制勝,張須陀對將士們說:「賊見吾退,必悉眾來追,若以千人襲據其營,可有大利。此誠危事,誰能往者?」(《資治通鑒》)我們詐敗,敵人必來追擊,然後我們派出一千人抄了他們的大營,這個任務很危險,誰願意做?眾將都不吭聲,他手下有個悍將叫羅士信主動請纓,而此時另一個人也站出來了,我也去,誰?秦瓊。
張須陀大為讚賞,勇士啊。這可能是他第一次注意到秦瓊。於是張須陀率軍隊佯裝糧盡退兵,盧明月果然緊追不捨,羅士信、秦瓊率領一千人埋伏在蘆葦中,等敵人主力過去了立即直奔敵人大營,大營柵門緊閉,羅士信、秦叔寶身手敏捷,爬上敵樓,格殺數人,敵人大亂;兩人一路砍殺來到大門前,將門打開,將士們蜂擁而入,並且四處放火,盧明月又想回軍拯救大營,結果被張須陀在背後追殺,最後只剩幾百人逃脫,隋軍大勝。秦瓊在這一戰裡一戰成名。
秦瓊生涯第二階段:揚威瓦崗軍
瓦崗軍這個名字大家很熟悉吧,《隋唐演義》裡很多人出自這裡,這個倒是符合歷史的,唐初很多英雄人物都跟瓦崗軍或多或少有關係。
瓦崗軍的領袖名叫翟讓,是隋朝東郡一個小官,曾經因為犯罪被關押在牢裡等候問斬。一個獄吏覺得他是個好漢,於是悄悄放了他,翟讓跑到瓦崗躲避起來,當時天下已經大亂,不久就有單雄信、王伯當、徐世勣來投奔他,徐世勣也就是李勣,也就是《隋唐演義》裡的徐茂公,他也是後來名列凌煙閣的人物。
瓦崗軍很快壯大起來,此時一個關鍵人物來投奔。誰呢?李密。李密是正宗的關隴集團後代,他是宇文泰時期八柱國之一李弼的曾孫,以謀略著稱,隋煬帝第二次征遼東的時候,楊玄感在後方舉兵叛亂,迎接李密做自己的謀主,結果李密雖然給他出了很好的主意,楊玄感卻不聽,最後遭受慘敗。李密也差點遇難,躲了起來。後來投奔瓦崗軍。翟讓見到他之後很高興,為什麼呢?因為翟讓出身低微,性格上來說是個缺乏自信和霸氣的人物,亂世需要這種氣質,李密身上有,再加上他是關隴集團核心成員後代,所以很快李密就成了瓦崗軍二號人物。
後來張須陀率領軍隊與農民軍首領盧明月率領的十餘萬大軍對峙,張須陀這邊只有一萬餘人,不出奇兵無以制勝,張須陀對將士們說:「賊見吾退,必悉眾來追,若以千人襲據其營,可有大利。此誠危事,誰能往者?」(《資治通鑒》)我們詐敗,敵人必來追擊,然後我們派出一千人抄了他們的大營,這個任務很危險,誰願意做?眾將都不吭聲,他手下有個悍將叫羅士信主動請纓,而此時另一個人也站出來了,我也去,誰?秦瓊。
張須陀大為讚賞,勇士啊。這可能是他第一次注意到秦瓊。於是張須陀率軍隊佯裝糧盡退兵,盧明月果然緊追不捨,羅士信、秦瓊率領一千人埋伏在蘆葦中,等敵人主力過去了立即直奔敵人大營,大營柵門緊閉,羅士信、秦叔寶身手敏捷,爬上敵樓,格殺數人,敵人大亂;兩人一路砍殺來到大門前,將門打開,將士們蜂擁而入,並且四處放火,盧明月又想回軍拯救大營,結果被張須陀在背後追殺,最後只剩幾百人逃脫,隋軍大勝。秦瓊在這一戰裡一戰成名。
秦瓊生涯第二階段:揚威瓦崗軍
瓦崗軍這個名字大家很熟悉吧,《隋唐演義》裡很多人出自這裡,這個倒是符合歷史的,唐初很多英雄人物都跟瓦崗軍或多或少有關係。
瓦崗軍的領袖名叫翟讓,是隋朝東郡一個小官,曾經因為犯罪被關押在牢裡等候問斬。一個獄吏覺得他是個好漢,於是悄悄放了他,翟讓跑到瓦崗躲避起來,當時天下已經大亂,不久就有單雄信、王伯當、徐世勣來投奔他,徐世勣也就是李勣,也就是《隋唐演義》裡的徐茂公,他也是後來名列凌煙閣的人物。
瓦崗軍很快壯大起來,此時一個關鍵人物來投奔。誰呢?李密。李密是正宗的關隴集團後代,他是宇文泰時期八柱國之一李弼的曾孫,以謀略著稱,隋煬帝第二次征遼東的時候,楊玄感在後方舉兵叛亂,迎接李密做自己的謀主,結果李密雖然給他出了很好的主意,楊玄感卻不聽,最後遭受慘敗。李密也差點遇難,躲了起來。後來投奔瓦崗軍。翟讓見到他之後很高興,為什麼呢?因為翟讓出身低微,性格上來說是個缺乏自信和霸氣的人物,亂世需要這種氣質,李密身上有,再加上他是關隴集團核心成員後代,所以很快李密就成了瓦崗軍二號人物。
李密在瓦崗軍最出彩的一戰就是大戰張須陀。張須陀當時已經是天下名將,深受將士愛戴。張須陀奉命進攻翟讓。翟讓以前曾經被張須陀擊敗過,非常害怕,想逃到遠處去。李密說:「須陀勇而無謀,兵又驟勝,既驕且狠,可一戰而擒之。公但列陣以待,為公破之。」(《舊唐書·李密傳》),張須陀有勇無謀,而且驕兵必敗,你列好陣勢就行了,看我為你破此敵。
結果雙方交戰,李密率軍埋伏在大海寺以北密林中,翟讓正面接敵,張須陀一看是翟讓,手下敗將,非常輕視他。翟讓佯裝敗北,張須陀在後面緊追不捨,李密從密林中衝出,襲擊隋軍背後,張須陀大敗,李密將張須陀部隊包圍起來,張須陀本身已經殺出重圍,但是為了救部下,又躍馬重返包圍圈衝殺數次,最終戰死。張須陀的陣亡對隋王朝來說是個巨大的損失。他的部下傷亡慘重,但是秦瓊和羅士信都逃了出來,投奔另一個隋軍將領裴仁基,結果沒多久,裴仁基投降了李密,秦瓊就此成了李密的人,加入了農民軍。史書記載說「密得叔寶大喜,以為帳內驃騎,待之甚厚。」(《舊唐書·秦叔寶傳》)得到這員驍將李密大喜,封官賞賜,給了很高的禮遇。當時他手下有所謂四大驃騎將軍,秦叔寶是其中一個,李密選軍中最精銳的士兵八千人分給四驃騎,號稱「內軍」,常說:「此八千人足當百萬。」(《資治通鑒》卷一八三)這八千人的戰鬥力相當於百萬之眾。
秦瓊這種武將心地是很單純的,投之以桃報之以李,李密對他特別好,他也就全心全意報答李密。此時的李密通過大海寺一戰奠定了自己的地位,不久翟讓正式推李密為主,號稱「魏公」。但是翟讓雖然甘心當第二,他的兄弟和部下可不願意,我們的地盤我們做主,李密是個外來戶,憑啥讓給他,說白了就是「打天下坐天下」的思想。不久就因為如何處理隋朝舊臣雙方發生了矛盾,翟讓這邊對重用隋朝舊臣不滿。最後矛盾爆發,李密假借一次宴會的機會殺死了翟讓,獨攬了瓦崗軍大權。
此時的瓦崗軍順風順水,但是很快迎來了一次大考。在東都洛陽皇泰主政權的慫恿下,李密要攔擊一支大軍——宇文化及率領的十萬驍果,也就是隋煬帝的近衛軍。隋煬帝此時已經在江都被宇文化及殺害,宇文化及率領這十萬人返回中原。皇泰主名叫楊侗,是隋煬帝的孫子,隋煬帝去世後他被擁立為皇帝,年號皇泰,史稱「皇泰主」。皇泰主及其謀臣想借瓦崗軍之手殺掉宇文化及,而李密原本是反隋煬帝的,但此時很可能正陷入為難境地,怎麼呢,自己夾在宇文化及和皇泰主之間,腹背受敵,此時皇泰主主動來講和,李密想避免兩面受敵,而且還想藉機打入皇泰主政權,以便以後謀取洛陽,所以與敵人聯合起來,出兵攻打宇文化及。
事實證明這是非常糟糕的一招棋,為什麼呢?因為宇文化及軍隊的戰鬥力非常強,瓦崗軍在這一戰中雖然戰勝,但是殺敵一千自損八百,得不償失。當時戰鬥非常激烈,瓦崗軍一度有戰敗的可能,李密也差點陣亡,《舊唐書》記載說他當時「為流矢所中,墮馬悶絕。左右奔散,追兵且至。」被箭射中,從馬上掉下來昏迷掉了。左右隨從嚇得都跑掉了。此時秦瓊挺身而出,「唯叔寶獨捍衛之,密遂獲免。叔寶又收兵與之力戰,化及乃退。」秦瓊不但以一己之力救出了李密,而且反過身來收攏陣型,與宇文化及再次激戰,終於將敵人擊敗。
秦瓊生涯第三階段:委身王世充
李密討伐宇文化及的戰役是一招臭棋,雖然戰勝,但是瓦崗軍傷亡慘重,實力受到極大損傷。
此時東都洛陽城內也發生了巨變,野心家王世充發動政變掌控了大權,架空了皇泰主,而他掌控大權之後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攻打李密。此時的李密走了臭棋還不自省,反倒越來越驕傲,而且與部下之間因為戰利品分配等問題發生了很多矛盾。王世充趁機打了過來,李密最終戰敗,一代傳奇瓦崗軍就此分崩離析,李密投奔了李淵,秦瓊和程咬金等人都歸降了王世充。王世充敬重秦瓊,拜他為龍驤大將軍,
王世充這個人不僅是個野心家,而且德行也很差,並且還是個話癆,再加上他只有東都周圍一小塊地盤,周圍強敵林立,秦瓊等人覺得他絕對不是能成大事的人。因此就謀劃離開王世充。不久機會來了,王世充與唐軍作戰,秦瓊在陣前忽然策馬而出,與程咬金等數十人向西跑出數百步,然後下馬向王世充作揖說:「雖蒙殊禮,不能仰事,請從此辭。」(《舊唐書·秦叔寶傳》)雖然你待我們不薄,但是我們不想跟隨你。王世充也不敢追擊,那當然了,追上去幹嘛,你打得過秦瓊和程咬金嗎?於是秦瓊就棄暗投明了。
此時東都洛陽城內也發生了巨變,野心家王世充發動政變掌控了大權,架空了皇泰主,而他掌控大權之後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攻打李密。此時的李密走了臭棋還不自省,反倒越來越驕傲,而且與部下之間因為戰利品分配等問題發生了很多矛盾。王世充趁機打了過來,李密最終戰敗,一代傳奇瓦崗軍就此分崩離析,李密投奔了李淵,秦瓊和程咬金等人都歸降了王世充。王世充敬重秦瓊,拜他為龍驤大將軍,
王世充這個人不僅是個野心家,而且德行也很差,並且還是個話癆,再加上他只有東都周圍一小塊地盤,周圍強敵林立,秦瓊等人覺得他絕對不是能成大事的人。因此就謀劃離開王世充。不久機會來了,王世充與唐軍作戰,秦瓊在陣前忽然策馬而出,與程咬金等數十人向西跑出數百步,然後下馬向王世充作揖說:「雖蒙殊禮,不能仰事,請從此辭。」(《舊唐書·秦叔寶傳》)雖然你待我們不薄,但是我們不想跟隨你。王世充也不敢追擊,那當然了,追上去幹嘛,你打得過秦瓊和程咬金嗎?於是秦瓊就棄暗投明了。
秦瓊生涯第四階段:效力大唐
唐高祖李淵接納了秦叔寶等人,然後將他們劃歸到秦王李世民麾下。這一點非常重要,怎麼呢,跟對人了,假如跟了李建成會怎麼樣,對吧。
李世民非常高興,「太宗素聞其勇,厚加禮遇。從鎮長春宮,拜馬軍總管。」(《舊唐書·秦叔寶傳》)李世民早就聽說過秦瓊的大名,給予很高的禮遇,拜為馬軍總管,率領騎兵。這大約是看中了秦瓊的騎術。
秦瓊不久就有了一次報答李世民的機會,當時李世民要伏擊尉遲敬德。尉遲敬德當時效力於劉武周、宋金剛,驍勇善戰,可謂橫行無阻,而且剛剛獲得了一場大勝,俘虜了數名唐軍大將,然後率軍緩緩後撤。李世民知難而上,越是強敵,越要挑戰他。當然他也有底氣——自己手裡也有了一批猛將,其中就包括秦瓊。
秦瓊率領騎兵部隊參加了這一場凶險之戰,這是英雄對英雄的戰鬥,尉遲敬德吃到了第一場敗仗,唐軍斬首二千餘級,《舊唐書》說秦瓊「破尉遲敬德,功最居多」,此戰大大鼓舞了唐軍的士氣——咱們不怕尉遲敬德了,咱們有秦瓊。大後方的唐高祖聽說消息之後也是欣喜異常,他派人賞賜給秦瓊一個金瓶,並且說了這麼一番話:「卿不顧妻子,遠來投我,又立功效。朕肉可為卿用者,當割以賜卿,況子女玉帛乎?卿當勉之。」(《舊唐書·秦叔寶傳》)你不顧家小來投奔我,又立下如此大功,我身上的肉假如對你有用我都會割下來送給你,何況財物?
不久,唐軍取得了巨大勝利,大敗宋金剛,並且逼降了尉遲敬德,尉遲敬德當時在宋金剛戰敗後困守孤城,被唐軍包圍,最終投降。從此李世民如虎添翼,兩個翅膀一個是秦叔寶,一個是尉遲敬德。特別有意思的是,雖然尉遲敬德最終的投降是唐軍整體壓力所致,不是經秦瓊之手抓住的,但是秦瓊家卻號稱生擒尉遲敬德,秦瓊的孫子秦懷道墓誌近年也出土了,那裡面明明白白寫著秦瓊「擒尉遲敬德」(《秦懷道墓誌》),唐人往往有家傳,自家寫的傳記,傳給子孫。估計秦懷道墓誌就是參考了家傳,這肯定是有點誇大了,老秦很不謙虛嘛。不知道尉遲敬德看了老戰友的家傳是啥意見。
秦瓊經歷過的最大的一場戰役是對竇建德的武牢關之戰。這是一場奠定天下的決定性戰役。當時唐軍包圍了王世充的洛陽城,王世充向河北地區的竇建德求援。竇建德認為假如王世充失敗,那麼下一步唐軍就極有可能兵鋒直指河北,自己危險了,這就叫唇亡齒寒。所以他下令總動員,率領著十餘萬大軍,號稱三十萬浩浩蕩蕩前來支援洛陽。
當時唐軍內部發生了激烈爭論,有人覺得有腹背受敵的危險,因此建議立即撤軍。而李世民則認為這是個機會,不如畢其功於一役,對竇建德早晚都是個打,不如現在就打,如果戰勝了竇建德,那麼洛陽的王世充也會絕望,唐軍就可以一舉兩得。
於是乎李世民留下一部分部隊繼續圍困洛陽,自己則率軍來到武牢關迎戰竇建德。李世民一生打仗善於使用疲敵之計,很有耐心,常常與敵長期對峙,然後尋找機會迅雷不及掩耳擊潰敵人。這一次他又採用了這一招。
他和竇建德在武牢關對峙數十天,而且不斷派人騷擾敵人後方糧道,最後竇建德按捺不住,主動挑戰李世民。當時他的軍隊陣容很盛大,鼓聲驚天動地,軍陣長達二十里。李世民堅陣不出,為啥?還是那個疲敵之計。敵人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我就等你那個「三而竭」。竇建德軍隊從早上就排列成陣,大呼小叫了一上午唐軍也不接招。到了中午竇建德的軍隊又累又渴,為了搶水喝陣型都亂了,李世民看見機會到了,率軍突然發動襲擊,竇建德正準備召見群臣,被打了一個措手不及,連連後退才稍微站住腳跟,唐軍與敵陷入膠著狀態,戰況激烈無比,塵土遮天蔽日,李世民決心出奇制勝,他與秦瓊、程咬金等率領一支騎兵部隊捲起旗子繞過戰場,讓敵人一時間無法分辨他們的身份,包抄到敵陣背後,李世民命令張開戰旗,猛烈突擊,秦瓊等人奮勇當先,大破敵軍。唐朝統一戰爭中最大的敵人竇建德被徹底消滅,竇建德被俘,軍隊土崩瓦解,洛陽王世充看到大勢已去,不久也投降,唐朝統一戰爭獲得決定性勝利。在這場戰爭後半階段,秦瓊是個關鍵性人物。
不久,唐軍取得了巨大勝利,大敗宋金剛,並且逼降了尉遲敬德,尉遲敬德當時在宋金剛戰敗後困守孤城,被唐軍包圍,最終投降。從此李世民如虎添翼,兩個翅膀一個是秦叔寶,一個是尉遲敬德。特別有意思的是,雖然尉遲敬德最終的投降是唐軍整體壓力所致,不是經秦瓊之手抓住的,但是秦瓊家卻號稱生擒尉遲敬德,秦瓊的孫子秦懷道墓誌近年也出土了,那裡面明明白白寫著秦瓊「擒尉遲敬德」(《秦懷道墓誌》),唐人往往有家傳,自家寫的傳記,傳給子孫。估計秦懷道墓誌就是參考了家傳,這肯定是有點誇大了,老秦很不謙虛嘛。不知道尉遲敬德看了老戰友的家傳是啥意見。
秦瓊經歷過的最大的一場戰役是對竇建德的武牢關之戰。這是一場奠定天下的決定性戰役。當時唐軍包圍了王世充的洛陽城,王世充向河北地區的竇建德求援。竇建德認為假如王世充失敗,那麼下一步唐軍就極有可能兵鋒直指河北,自己危險了,這就叫唇亡齒寒。所以他下令總動員,率領著十餘萬大軍,號稱三十萬浩浩蕩蕩前來支援洛陽。
當時唐軍內部發生了激烈爭論,有人覺得有腹背受敵的危險,因此建議立即撤軍。而李世民則認為這是個機會,不如畢其功於一役,對竇建德早晚都是個打,不如現在就打,如果戰勝了竇建德,那麼洛陽的王世充也會絕望,唐軍就可以一舉兩得。
於是乎李世民留下一部分部隊繼續圍困洛陽,自己則率軍來到武牢關迎戰竇建德。李世民一生打仗善於使用疲敵之計,很有耐心,常常與敵長期對峙,然後尋找機會迅雷不及掩耳擊潰敵人。這一次他又採用了這一招。
他和竇建德在武牢關對峙數十天,而且不斷派人騷擾敵人後方糧道,最後竇建德按捺不住,主動挑戰李世民。當時他的軍隊陣容很盛大,鼓聲驚天動地,軍陣長達二十里。李世民堅陣不出,為啥?還是那個疲敵之計。敵人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我就等你那個「三而竭」。竇建德軍隊從早上就排列成陣,大呼小叫了一上午唐軍也不接招。到了中午竇建德的軍隊又累又渴,為了搶水喝陣型都亂了,李世民看見機會到了,率軍突然發動襲擊,竇建德正準備召見群臣,被打了一個措手不及,連連後退才稍微站住腳跟,唐軍與敵陷入膠著狀態,戰況激烈無比,塵土遮天蔽日,李世民決心出奇制勝,他與秦瓊、程咬金等率領一支騎兵部隊捲起旗子繞過戰場,讓敵人一時間無法分辨他們的身份,包抄到敵陣背後,李世民命令張開戰旗,猛烈突擊,秦瓊等人奮勇當先,大破敵軍。唐朝統一戰爭中最大的敵人竇建德被徹底消滅,竇建德被俘,軍隊土崩瓦解,洛陽王世充看到大勢已去,不久也投降,唐朝統一戰爭獲得決定性勝利。在這場戰爭後半階段,秦瓊是個關鍵性人物。
秦瓊生涯第五階段:決戰玄武門
在玄武門事變前後,秦瓊也發揮了重要作用。當時雙方都在做武裝鬥爭的準備,手下都有一些勇猛善戰者,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最忌憚的是尉遲敬德、秦瓊、程咬金等幾個人,他們想收買尉遲敬德,沒成功,又想拿秦瓊、程咬金等開刀,當時有突厥入侵,邊境告急,齊王李元吉搶得先機,要帶兵去打仗,這是國家行為,那麼理論上來說國家任何人力、物力資源都可以調用,所以齊王趁機想剪除李世民羽翼,他提出要秦王府的尉遲敬德、程咬金、段志玄、秦瓊隨軍出征,這是釜底抽薪啊,你想想看假如沒了這幾個人李世民還能打得過太子和齊王嗎?齊王的計畫是將這幾個人調入自己麾下,然後殺了他們。這個陰謀被人告知李世民,這也是促使李世民決心動手的一大原因。
玄武門事變的過程咱們就不多說了。這裡關鍵談一下秦瓊。
玄武門事變時秦瓊進入玄武門了嗎?在紛繁複雜的唐代文獻和出土文獻中,有很多人都聲稱自己參與了玄武門事變,這樣的人起碼有近百名之多,難道當時李世民帶了一個連的人進入玄武門了嗎?絕不可能。當時李世民事先收買了玄武門的部分守將,得以帶著兵器進入門內,可是宮中其他禁軍並沒有全部被李世民收買,所以他不可能堂而皇之帶這麼多人進門,目標太大,會引起注意。而且對方只有兩個人,沒那個必要。那麼怎麼解釋那麼多人聲稱參與過玄武門事變?這其中好多人其實是玩文字遊戲,玄武門事變是個光榮事,有點關係的都想借此標榜一下自己,他說他參與了,那在外面望風、在後方做飯的都算參與對不對,可是進入玄武門的有幾個?九個,很明確,九個,《舊唐書》的《長孫無忌傳》、《張公瑾傳》、《隱太子建成傳》都說是九個人。哪九個?經過分析,學界認為有尉遲敬德、侯君集、張公瑾、劉師立、公孫武達、獨孤彥雲、杜君綽、鄭仁泰、李孟嘗九個,沒有秦瓊,這麼一員猛將,為何李世民不帶著他?《舊唐書·秦叔寶傳》明明白白說「六月四日,從誅建成、元吉」,怎麼解釋?
這麼重要的事情,秦瓊當然會參與,只是他應該不在剛開始進門的那九人之中,他在事變中的具體位置史籍沒有詳盡記載,可以推想,李世民帶進門的雖然只有九個人,但是太子和齊王有私蓄的武裝,其中也有一些驍將,例如馮立、薛萬徹、謝叔方等,都是些萬人敵,所以李世民一定帶來了更多的人預防他們,只是沒有全部進門。秦瓊埋伏在門外,不是說他不重要,反倒說明他重要,為啥?因為殺太子和齊王有尉遲敬德等人就夠了,門外更重要,需要強力人物鎮守。果然,太子和齊王剛被殺,他們的人就趕來了,有記載說兵力多達二千,禁軍和秦王黨的人在玄武門與敵人展開激烈戰鬥,我估計秦瓊就在這個戰場上,李世民給他的任務就是對付太子這邊馮立、薛萬徹等人,當時戰況非常激烈,秦王黨人數少,漸漸無法支撐,尉遲敬德把太子的頭出示給敵人看,太子黨這邊的人才一哄而散,秦瓊他們總算不辱使命。
事變後李世民大大封賞有功人員,拜秦瓊為左武衛大將軍,食實封七百戶。但是自此以後,秦瓊就很少出現在歷史舞台上了,原因何在?秦瓊的健康發生問題了,他跟人說:「吾少長戎馬,所經二百餘陣,屢中重瘡。計吾前後出血亦數斛矣,安得不病乎?」(《舊唐書·秦叔寶傳》)我打過二百多場仗,屢次負重傷,出血加起來起碼幾斛了,能不病嗎?其後十多年裡他以靜養為主,貞觀十二年卒,李世民特地下令將其陪葬在昭陵,第二年給他追封胡國公,貞觀十七年又將其列入凌煙閣中,已經去世多年的秦瓊達到了名譽的巔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