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將張遼:讓武聖關羽為之下跪求情的三國名將
關二爺心高氣傲,目空四海,除了大哥劉備,三弟張飛,他眼裡幾乎沒別人。
連與他同列為五虎上將的黃忠、馬超,關羽都很瞧不上,羞與為伍,譏諷黃忠「不過一老卒耳」,對從未交過手的馬超也不服不忿,幾次三番地囔囔著要從荊州趕赴西川與馬超一較高下。
但就是這樣狂傲的關二爺,卻為了一名快要被處死的敵方將領,低下了他高貴的頭顱,並以自己的身家性命做擔保,跪求曹操不要枉殺了忠義之士。能讓關二爺為之下跪相救的人,而且這個人還是個敵方將領,這太神奇了,這人是誰呀?這人也太牛逼了吧。
他名叫張遼。是關羽除劉備、張飛之外最惺惺相惜的一位知己。
能讓關二爺放下身段捨命相救的人,光憑這一點,張遼在《三國演義》這部書中的形象立馬偉岸起來,須仰視才可表達對其的敬意。但我們如果看完了整部《三國演義》,就不得不欽佩關二爺當初慧眼識英雄的眼力,事實上,張遼後來的所作所為,完全配得起關二爺為他下的這一跪。
受了羅貫中的愚弄,我小時候讀《三國演義》,總覺得只有「大耳賊」劉備手下的五虎上將才配稱英雄,天真地以為蜀國之外的將領都是助紂為虐的鼠輩。隨著年齡的增長,才漸漸地醒悟,三國時期,真是英雄輩出,豈止「使君與操耳」。張遼,雖然就其後世的影響力而言,難以望關二爺的項背,但拋開所有的演義和後世的附會,張遼的忠義,張遼獨當一面的勇略,絲毫不遜關羽,甚至就情商和政治大局觀而言,張遼還遠勝關羽。
作為呂布的部下,張遼一方面忠於呂布,另一方面也恪守自己的道德底線。當他奉呂布之命興不義之兵時,關羽曉之以理,張遼自覺羞赧,退兵守義。白門樓呂布成為了曹操的階下囚,那麼能打的呂布都嚇尿了,頻頻向曹操搖尾乞憐,可張遼卻大義凜然,視死如歸,說:大丈夫死則死矣,何饒舌也。雖然後來經關二爺下跪求情,張遼沒有成為像陳宮一樣慷慨赴死的英雄,但能擇曹操這樣的明主而事,也不失為張遼的明智之舉。
關羽對張遼,自然有活命之恩。但張遼知恩圖報,很快,他就用實際行動回報了關羽的活命之恩。徐州淪陷,劉關張兄弟被曹軍衝散,關公和劉備的家眷被困下邳,此時,若不是張遼極力在曹操面前斡旋,促成了屯土山約三事,孤立無援的關羽恐怕早已成曹兵的刀下之鬼。
張遼在軍事方面獨當一面的帥才在曹軍將領中可謂鳳毛麟角。這一點,在他奉命守合肥的時候,得到了最集中的一次體現。在與孫權的對峙中,面對數倍於己的兵力,張遼指揮從容,作為主將,雍容大度,很好地協調了自己和李典、樂進之間的矛盾,並且身先士卒,數次擊敗孫權。逍遙津之戰,堪可媲美關雲長「水淹七軍」之壯美,是將張遼推上歷史名將序列的封神一戰。他以區區八百兵卒大破孫權十萬之眾,還差點生擒了碧眼賊孫權,堪稱中國歷史上以少勝多如教科書般的經典戰例。經此一役,張遼威震江東,聲名大噪,「張遼止啼」,成為當時江東地區流傳的一段佳話。連江東的小孩都害怕聽到張文遠的名字,足見張遼威震逍遙津之後給東吳的巨大震懾力。
張遼的死,更是為他忠義的一生劃上了一個圓滿的句號:在曹丕征孫權兵敗之際,是他用自己老邁的身體為曹丕擋了一箭。在當時的年代,為主殞命,可謂死得其所,忠烈千秋。
所以縱觀張遼這一生,堪可和關二爺比肩,他完全配得起關二爺當初白門樓的那一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