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次戰役斬首181萬:秦始皇嬴政統一中國的代價
秦國自孝公時,在法家思想指導下,從農戰兩個方面革新內政,爭霸中國,經過幾代君主的努力,終於以武力統一中國。在兼併過程中,普遍存在斬首現象,秦漢之際一致認為秦國是崇尚詐力的虎狼之國,魯仲連更明確提出秦是棄禮義尚首功之國。對於秦國的斬首現象,清代史家梁玉繩作過一定研究,統計出秦國有記載的斬首數量是166.8萬人,認為「史所缺略不書者尚不知凡幾,從古殺人之多,未有如無道秦者也」。王玉哲先生認為秦國斬首數量在170萬左右。學者們的統計的數據略有不同。本文力圖針對秦國斬首現象作一考察。
在前工業時代,由於生產力水平低下,人口數量決定一個國家的張大程度,掠奪人口是戰爭的目的之一。軍隊是一個國家人口的精華部分,擊敗敵軍,將戰俘轉化為本國的軍隊和奴隸是古代戰爭的常規做法。秦國違背常規,實行軍功爵制度,將斬首數量作為調動士氣、衡量軍功和獲得富貴的標準,使秦國成為一架效率極高的斬首機器,加快了兼併六國的進程。關於秦國的斬首的材料主要在史記中,公開的出版物中只有梁玉繩先生根據史記作過統計,筆者依據中華書局出版十卷標點本《史記》作出完整的秦國斬首數量統計表如下(上頁圖)上表囊括了在《史記》當中透露出的秦國斬首的所有信息,22個戰役斬首累計181萬人。據《史記六國年表》統計,秦國發動的戰役共有93次,由六國發動的戰爭有38次。
71次戰役沒有透露斬首數量。目前關於秦國斬首數量記載的制度並不清楚,但可以肯定的是這71次戰役不可能不斬首。由於秦斬首數量巨大,並使斬首制度化,魯仲連才說秦是棄禮義尚首功之國,「裴因集解」引用了蜀漢文臣譙周的話:「秦用衛鞅計,制爵二十等,以戰獲首級者計而受爵。是以秦人每戰勝,老弱婦人皆死,計功賞至萬數。天下謂之『上首功之國』,皆以惡之也。」《秦律封診式》中記載兩件事,一是士兵為爭奪首級而自相殘殺,另一個是秦國士兵割下陣亡戰友的頭顱以充戰功。這兩個案例為魯仲連和譙周的分析作了最有力的旁證。為增加斬首數量不惜自相殘殺和宰割陣亡戰友,足見秦國軍隊的斬首熱情。秦國在兼併戰爭中,斬首的實際數量遠遠超過可查的181萬,既不利於當時生產力的發展,為當時無數個家庭帶來難以彌補的身心痛苦。
秦國以武力吞六國,實現了對全國的佔領。為美化戰爭,使秦朝合法化,秦始皇將兼併戰爭描述成從戰亂的六國中解放人民的戰爭,並在各地的刻石大肆宣揚。琅琊石刻日:「帝之德,存定四極。誅亂除害,興利致福。節事以時,諸產繁殖。黔首安寧,不用兵革。六親相保,終無寇賊。」據《史記六國年表》統計由秦國發動的戰爭有93次,六國平均每個國家發動戰爭6.3次;秦國在22次戰爭中斬首數量就達181萬。戰亂死亡本由秦國造成,秦始皇卻將自己的祖先和自己給社會造成的災難加到六國頭上以作為武裝兼併合法化的理由。先秦至漢初的人們普遍認為秦國是尚詐力棄禮義的虎狼之國,可見,秦始皇通過巡遊刻石美化自己的宣傳作用並不大。武帝以後,人們認可了大一統的皇權專制形式,因而對開此政局的秦國統一全國的真正原因和手段不再深究,而是以「馬上打、馬下守」的觀點肯定秦國武力兼併的合法性。
關於秦國統一的原因流行的觀點是:順應了人民的要求,符合人民的願望,是政治經濟文化發展的必然趨勢。如果將秦始皇的幾幅石刻所表達的思想和上面的觀點比較,就會發現流行的觀點是在按照秦始皇的思路理解問題,只不過是表達的方式不同罷了,劉澤華先生對此提出質疑(參見劉澤華先生的《中國王權主義》一書)。如果沒有間諜活動配合下的戰爭和大規模的斬首,秦國兼併六國的過程可能極為漫長。認識到戰爭和斬首的作用,會使我們對秦國勝利原因的認識更接近歷史真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