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將薛仁貴一生中唯一一場大敗仗:全軍覆沒! | 陽光歷史

 

A-A+

名將薛仁貴一生中唯一一場大敗仗:全軍覆沒!

2016年01月20日 帝王將相 暫無評論 閱讀 237 次

  薛仁貴是唐朝初年的一員名將,李世民在遼東之戰結束後,曾當面稱讚他道:「朕舊將並老,不堪受閫外之寄,每欲抽擢驍雄,莫如卿者。朕不喜得遼東,喜得卿也。」薛仁貴也用行動證明了他的勇悍,北征西突厥、三箭定天山、東征高句麗,為唐朝立下赫赫戰功。但即使是這樣的名將也曾有過失利,而且是全軍覆沒的大慘敗。

  唐高宗在位期間,青藏高原上的吐蕃政權也進入了繁盛的階段,開始不斷對外擴張。663年,吐谷渾的領地被吐蕃佔據,可汗諾曷缽與妻子弘化公主逃奔唐朝的涼州。此後吐蕃又把侵略目標對準了西域。670年4月,吐蕃攻陷西域白州等十八個羈縻州,唐朝被迫撤銷安西四鎮,至此唐朝與吐蕃的戰爭已無法避免。

  同年唐高宗李治任命右威衛大將軍薛仁貴為邏娑道行軍大總管,左衛員外大將軍阿史那道真、左衛將軍郭待封為副將,統兵十萬(一說五萬),護送吐谷渾可汗返回故國,向青藏高原進軍。李治此戰的目標很明確,那就是是直搗吐蕃國都邏娑。

  8月,薛仁貴率大軍抵達青海大非川(青海共和縣境內的切吉草原)地區。薛仁貴他深知自己千里行軍,而吐蕃軍兵多將廣,且以逸待勞,唐軍須速戰速決,方能取勝,於是他命副將郭待封:「烏海險遠,軍行甚難,輜重自隨,難以趨利;宜留二萬人,為兩柵於大非嶺上,輜重悉置柵內,吾屬帥輕銳,倍道兼行,掩其未備,破之必矣。」

  薛仁貴率軍先行,在河口遇到吐蕃軍,將其擊破,斬獲略盡,收穫其牛羊等萬餘頭,然後回軍至烏海城,以待後援的糧草。俗話說不怕神一樣的對手,就怕豬一樣的隊友,薛仁貴兩者都遭遇了。副將郭待封是唐初名將郭孝恪之子,曾擔任為鄯城鎮守,與薛仁貴平級,他不甘心屈居薛仁貴之下,所以經常違抗薛仁貴的節制。

  郭待封沒有在大非川構築工事,反而率軍帶著糧草緩緩行軍。唐軍的一切行動都沒有逃過吐蕃軍統帥噶爾·欽陵(史書上稱呼他為論欽陵)的雙眼,他立即派出二十萬大軍,攔截郭待封。郭待封所部還沒抵達烏海,就被吐蕃大軍包圍,一場血戰後,郭待封軍慘敗,軍糧及輜重都被吐蕃軍擄掠而去。薛仁貴聞訊後只得率軍撤退,屯駐於大非川。

  噶爾·欽陵自然不會放過這個千載難逢的機會,他集結四十萬大軍將唐軍團團包圍於大非川。薛仁貴內無糧草,外無援兵,且此地無險可守,加之吐蕃軍隊作戰勇猛,結果自然可想而知。史書記載「吐蕃相論欽陵將兵四十餘萬就擊之,唐兵大敗,死傷略盡。」

  關於薛仁貴的等人,史書上的記載值得玩味,「仁貴、待封與阿史那道真並脫身免,與欽陵約和而還」。既然幾乎全軍覆沒,他們三人又怎麼能脫險了,他們很有可能是被吐蕃俘虜了,但此戰顯然吐蕃損失也不小,可能出於戰略考慮,最終與三人約和,並將三人放還,以緩和與唐朝的關係。

  唐軍戰敗的消息傳到長安,唐高宗李治勃然大怒,他命人將三人械送京師,最終李治免除了他們的死罪,將三人革職削籍為民。此後薛仁貴的仕宦生涯幾經坎坷,直到681年才算結束長期的平民生活,重新走向戰場。

  事有巧合,大非川之戰過去44年後,薛仁貴之子薛訥率軍在甘青一帶大破吐蕃軍隊,吐蕃軍死傷數萬,生擒吐蕃將領六指鄉彌洪,盡收其所掠羊馬,繳獲器械無數,唐朝取得了十幾年來對吐蕃作戰的巨大勝利,薛訥也算為父親出了一口惡氣。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