琅琊榜:與君初相識。蕭景琰。琅琊榜。 | 陽光歷史

 

A-A+

琅琊榜:與君初相識。蕭景琰。琅琊榜。

2016年05月18日 琅琊榜 暫無評論 閱讀 3,499 次

---------
投稿網友:蘊。caroline
點評作品:《琅琊榜》
評價星級:★★★★☆

神話覆滅傳說落幕,青山依舊屍骨無存,哀樂響徹眾神緘默,世界一片荒蕪,黑暗如約而至,誰還願意聆聽神的訓誡?

琅琊榜拉開序幕,一切尚寧靜致遠溫潤平和,將軍驀然策馬闖入,劍眉星目,面如沉冰,聲色醇朗,鎧甲剛硬,恍惚間竟在風平浪靜中,看到他一夫當關,持劍廝殺,揚起邊城漫天烽煙,捲起戰場染血風沙。蕭景琰,簡直就是琅琊榜這幅淡墨山水畫中的平地一聲雷,見他,便知何為沙場鐵血,何為錚錚鐵骨,何為凜然正氣。他孤身靜立,戰場殺伐的殘酷與昂揚,將軍風骨的英挺與剛正,皆一覽無遺。風沙歲月雕刻容顏,卻不曾駐進那雙眼睛,他似將所有的美好皆藏於眼眸般,摯誠堅韌,流光溢彩。第一次看見與北國杉樹如此神形一致的人,比冰雪凜冽,比山石堅戾,筆直如鉛尺,莊重而孤獨。紅塵喧囂,他冷眼觀之,尊貴卻疏離,在大梁陰詭頹唐的苟延殘喘中,宛若神祇。
蕭景琰的設定其實很簡單,不忘初心,不忘舊義,倔強執著,心懷天下,在梅長蘇的籌謀下坐上天子之位,無論怎麼算,都算不上是出彩的設定。沒想到,真的沒想到,乍現眼前的蕭景琰是這麼讓人過目難忘心心唸唸的人物,王凱呈現出的這番軍人傲骨,著實太讓人驚喜了。

創世之初,神說,要有光。

劇初的景琰處境艱難,在權力中心沒有絲毫立足之地,他堂堂一個皇子,加之皇命在身,辦個案子居然都被底下官員無視,開展得束手束腳磕磕碰碰卻無可奈何,並且,他完全不懂如何應對梁帝,救助郡主一事竟然能被他把重點轉移到挾持太子上,他問心無愧,卻不知道怎麼讓梁帝相信他的問心無愧。不過,景琰這種境況也怪不得他,他自小養在祁王身邊受祁王庇護,並未經受過什麼摔打,承自祁王的也都是最光明正大朗日清風的治國方略整軍佈陣,祁王被賜死時,他不過是一個涉世未深的稚子罷了。而後,景琰不願在爾虞我詐弄虛作假的朝堂周旋,梁帝記恨景琰替祁王與赤焰喊冤,於是父子倆在一場長達十三年的名為派遣實則放逐的戲碼裡,一個願打一個願挨。十餘載的軍行苦旅,戰功赫赫卻不沾朝堂,對眾多事情生疏艱澀,也是意料之中。
景琰在奪嫡之戰上半路出家,毫無準備地就被梅長蘇選擇為輔佐人選,他勢單力薄,不像梅長蘇十三年的苦心經營機關算盡,也比不過太子與譽王十年的針鋒相對無所不用其極,他沒有情報網沒有勢力網,在別人幾乎功成之時才開始追趕,成王敗寇,一不留神,輕則從此居於人下任人宰割,重則性命難全株連親友,他說,你若能截斷太子和譽王的至尊之路,我倒願意付出任何代價。十三年了,他仍舊願意為了兄長與好友,為了人間正道,不問前程性命相抵。

景琰,別怕。梅長蘇的夢中低喃聽得我心臟猛烈收縮,血液排空,落空感瞬間佔據心間,細細碎碎的疼痛蔓延,最瞭解景琰的堅持與痛苦的人,是梅長蘇。赤焰案發,一切來得悄無聲息,景琰自東海歸來,看見的已是塵埃落定不可挽回的局面,他的兄長,他的摯友,他深信不疑的一切,死的死亡的亡。他那時還不到二十歲,正是少年錦時,正是朝陽初生,一瞬間而已,景琰的年少就被硬生生地一刀一刀割掉,筋肉盡失白骨纍纍,凌遲處死般的痛苦。梅長蘇身在梅嶺,知曉赤焰冤情,知曉今後路在何方,可景琰對於整件事情一無所知,如何發生,何人挑起,為何處置,通通都沒有人告訴他。不知所措,無能為力,大梁天下仿若只剩他孤零零一人,遮天蔽日的絕對寂寞必會致人幾近滅頂之災般的恐懼。他沒有證據,沒有辦法,能做的便只有好好守護所有忠魂都顧惜珍重的一顆赤子之心罷了。誰不想用盡全力保護自己珍而重之的東西,以刀劍,以鮮血,而他卻只能以沉默,以韶華。不見硝煙的鬥爭才是最折磨人的,不能明刀明槍快意恩仇,憤懣不平長埋心中,時光研磨,心血耗盡,沒有血,只有痛。梅長蘇說得很對,人的心是會越來越硬的。沒有人是生來便有鎧甲的,心上傷痕虯曲,綿延交纏,碾壓成繭,越痛苦便越堅強。
在梁帝、太子等人眼中,景琰以一種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剛烈方式與之抗爭,實在是自毀前程不戰而敗的愚蠢選擇,他們都不明白,景琰沒有落敗,他是在求勝,當生命終結萬事成空時,仍可以毫無愧意直面皇天后土的最大勝利。

至於為什麼景琰、霓凰這些念念不忘的人在十三年的時間裡不著手調查,非得等到林殊死裡逃生成梅長蘇才開始在他的佈局中掌握一點逆案造假的真憑實據?可以解釋為皇權遮天,也可以解釋為主角光環,選擇哪種解釋,悉聽尊便,反正我是一直將琅琊榜念作梅長蘇傳的。。。。

與君初相識,猶似故人歸。
景琰衝動執拗直來直往,會一意孤行,會執迷不悟,可我仍舊覺得,沒有人比他更好。
詩人說,美是無情的,不是你看著它,而是它看著你,且不寬恕。蕭景琰便是這樣美好而殘忍的存在,無法企及,不近人情,審視眾生。誰不曾壯志凌雲,誰不曾意氣風發,只是多年以後,又有多少人能一往而深勇而無畏?永遠不過咫尺,堅持從未無堅不摧,流年碾轉,很多事情本以為是一世的堅守,其實早已生機泯滅,無一得剩。多少人曾如他那般,漠視時間不顧生死,苦苦維持唯心而已,可世事紛擾,不由自主,終究還是辜負了時光,辜負了自己。

景琰沒有認出梅長蘇一事我倒是不覺得奇怪,不是因為他不熟悉,而是因為他太熟悉了,林殊小小年紀便征戰沙場身經百戰,擁有著屬於少年一切的昂揚,炙若艷陽,即便林殊真的在十三年後回來,景琰的想像也一定是,即便窮困潦倒不復當年,但將士英武也必定刻骨銘心不可磨滅。他怎麼可能想得到,向陽而生的林殊變成了寒冬沁雪的梅長蘇。加之梅長蘇有意隱瞞,時刻擺出一副陰詭謀士的面孔,專挑他看不慣的話說,專挑與林殊千差萬別的行為給他看。梅長蘇的刻意為之還是很有效果的,郡主遇險,私炮坊爆炸,營救衛崢,景琰都在懷疑梅長蘇,他雖然對其計策言聽計從,卻從未交付真心。林殊於景琰這般重要,連他的一個副將都不惜付出一切代價地相救,怎麼可能因為某些不經意的習慣就將林殊與梅長蘇這個他不屑的謀士想到一起,最多最多也不過是懷疑梅長蘇是認識林殊的。直到與梅長蘇相交漸久,多少瞭解其內心正義,才有意與梅長蘇深交,在一場略有些刻意的夾雜了靜妃的營救爭執後,景琰對梅長蘇才可說是完全信任,此後景琰對梅長蘇身份的懷疑才逐漸移到林殊本人上。景琰當局者迷,但觀眾是知曉真相的,看的時候會替他著急也是情理之中。

營救衛崢一事將景琰對赤焰一案不死不休的堅持與對這心中逆鱗的偏執衝動表現得淋漓盡致。他說,等我死後,見到赤羽營的主將林殊,如果他問我,為什麼不救他的副將,難道我能回答他說不值得嗎?很佩服梅長蘇能直面景琰這樣的質問,這是一場關乎情感與現實的酷刑,景琰對林殊情義深重,梅長蘇對景琰盡心盡力,各自堅守於平行時空中,明明相對,卻不相知。
衛崢被捕,在梁帝面前,夏江、譽王有意挑釁,景琰當場發作,隨即被梁帝斥責。面對暴怒的梁帝,聽著梁帝口中咬牙切齒的庶人蕭景禹、逆犯林燮,景琰眼中全是悲痛驚異,如玻璃乍裂,灑滿一地的晶瑩破碎,他的父親親口下旨毒殺親兒,卻至今未有一絲悔過之意,他本就知道赤焰一案中起決定性作用的是梁帝的猜忌,可真正直面這般心狠手辣執迷不悟的父親,仍會讓他痛心。

景琰在梁帝面前,在夏江面前,猝不及防地,知道了梅長蘇的身份。我個人是滿喜歡這段的,沒有瞄過原著,所以對於梅石楠梗並沒有執念。在那樣一個眾目睽睽的場面知曉真相,即便他心裡再山崩地裂,也得咬牙壓下。應付完梁帝,他與梅長蘇默默走出,震驚之後的無力席捲,他尚未想清楚應該如何面對梅長蘇。景琰獨自一人可憐兮兮地走著,倉惶悲慼,往事歷歷在目,無論是林殊的還是梅長蘇的,一幕接著一幕,過去的,現在的,橫貫十三年歲月。沒想到,他的摯友死裡逃生失而復得,竟然不能同他相視一笑相擁而泣,大醉一場高歌一曲,他與林殊,居然會有這樣相見不識的時候。景琰走到在母親面前,從來沒見過他這樣張皇失措,失去一切鎧甲,脆弱無助,伏在靜妃膝下抽泣。淚水滴滴滑落,因為自責,因為悔恨,還因為以愛為名的拒之千里。
只是,屬於他的戰爭尚未平息,他再痛苦也不能亂了節奏。

雖然劇中的主視角是謀士梅長蘇,但依舊可以看到景琰的成長。一開始便知景琰身上有很多不足之處,就像林殊起的綽號水牛一樣,又硬又倔,一身蠻力又時常不得要領地橫衝直撞。不過只短短一年多的時間,他便非吳下阿蒙了,賑災事件,衛崢事件,都可以看到他努力的成果。梅長蘇雖是為他出謀劃策,但所有的事情都需要他親自完成,在朝堂與對手短兵相接,靠政見作為收服人心,在梁帝面前能做什麼該做什麼,如何堅持己見又不引梁帝猜忌,所有以前不曾接觸的事情,他都要迅速學會,並且要一一做好。
除了為忠魂洗雪,他身上的擔子越來越重,江山繁華,百姓安定,逐漸壓在心頭。從衛崢口中知曉梅嶺真相,他情緒崩潰,一腳踢翻燭火,口中質問,當這七珠親王到底有何意趣,無論是封為親王還是封為太子,他的眼中都沒有一點歡愉,沉重得讓人呼吸滯澀,權力、地位,沒有一樣是他想要的,他身居高位,卻還是不能為其所為。
成敗一瞬之際是最難忍受的,焦慮到達至高點,卻找不到任何宣洩之處。
梁帝壽宴之上,景琰毫無懼色站在梁帝面前,逼梁帝重審舊案,他氣勢如虹,仿若祁王、林燮、七萬忠魂都站在他身後,浩然正氣,咄咄逼人。景琰一襲赤紅華服,如同漫山遍野的扶桑花,極目望去,全是開得最烈染得最艷的,再多的榮華富貴,也遮不住他風華蓋世。他成長如斯,便再沒有任何人能夠阻擋他了。
一次又一次,看著他的背影,陰暗的地道中,刺眼的陽光下,華麗的宮殿中,看著他一點一點榮光加身,看著他一步一步所向披靡,看他一身華服,氣宇軒昂,無緣由地想起當初在河邊飲馬的少年,不顧好友提議,倔強地仰起頭說,皇長兄說不能去,就是不能去。我很欣慰能看到他如此強大,但他的路本不是這樣的,他本該在祁王的教導下,一步一步成長,出落成沙場名將,朝堂名臣,他本該心繫蒼生又自在疏狂,身上重責卻壓不住心中遼闊,他本該自信驕傲不帶半點陰霾地,由少年不識愁滋味成長為頂天立地的將軍,永遠燦若星辰意氣風發。我不想看到他以一身傷痛一身疲倦為代價,在刀光劍影明槍暗箭裡生死一線地如履薄冰,我知道他錚錚鐵骨不忘初衷不忘舊義,可就是捨不得他以朗月清風的美好換來蹉跎歲月的堅韌。

景琰與梁帝對峙,每一次,無論他多麼堅定多麼決絕,他眼裡都能看見失望悲哀,無論是因為赤焰,還是因為梅長蘇。那高坐龍椅之上的,是他的君上,是他的父親,梁帝可以誅殺忠良毒殺親兒,他卻無論如何也做不到弒君殺父,儘管他在困局中肯定霓凰的提議,決心在最後關頭舉兵逼宮,相救梅長蘇,但對於梁帝,他是不會做任何事的。景琰重情義,即便如今梁帝蒼老頹敗,醜惡扭曲,但在一切都未發生的時候,梁帝或許也是一個好父親,是景琰心中同皇長兄一般的如蒼穹高遠的仰望。

行至劇末,他高坐廟堂監國理政,凌厲霸道又氣定神閒,已經完完全全具備了帝王風範,他即將獨當一面,坐擁天下,他即將高處不勝寒,一生孤寂。帝王之位向來是共患難易同富貴難的所在,最是能夠挖掘人心險惡的位子,可在看到他目澄如水,堅定明亮一如往昔之後,所有的躊躇忽然土崩瓦解,我願意深信不疑,同他相信心中正道那般,我願意相信他,梅長蘇油盡燈枯,換他黃袍加身河山萬里,他必定會夙興夜寐殫精竭慮,換大梁天下一片清明,他必不會辜負所有人,更不會辜負自己,我願意相信他。
青春已盡,他受萬人朝拜,享無上榮光,他必須背負起時光沉澱在他身上的重擔,他必須接受死亡帶來的悲慟與力量,他每走一步,都踏在過往的鮮血淋漓白骨纍纍之上,他並非不再痛苦,而是學會了如何在痛苦中邁著堅定的步伐

琅琊榜製作精良,雖然劇情上很多地方難以服眾,但自有一股恢弘大氣,足以引人入勝。
開播初期,有很多人覺得譽王比靖王更適合當皇帝,其實我是很詫異的,那是個奉一人為王的時代,一人掌握萬民福祉,若是只看權謀斗衡居心叵測就能選出帝王的話,那豈不是一件太過悲哀的事情了嗎?琅琊榜稱不上是權謀劇,看作是情懷劇更貼切些,至少在正道蒼涼時,它多少能讓人看到純粹的人性力道。

世間原無錯誤,或許一個積重難返危在旦夕的王朝,必須要有一場痛徹心扉的悲劇,才能浴火重生。風未止,人未滅,萬古人事自有變遷,正義與罪惡,殺戮與重生的故事從未停止。這是個美麗而遺憾的世界,遺憾是,窮極一生的徒勞無功,美麗是,歲月蹉跎的一念執著。沒有人能爭得過時間越得過生死,由始至終,無人旗開得勝,可我依舊深信,即便一直顛沛流離,最終也不會流離失所,所有的堅持與努力,都是在淒如浮萍的不由自主裡苦苦維持生而為人的傲骨,就算似水流年將我們挫骨揚灰,也磨滅不了這所有生靈世世代代薪火相傳的無上榮光。世界一片荒蕪,可自有生生不息的力量破土而出,蔥鬱成林。
別怕,會有光。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