琅琊榜:真狗尾靖王無腦反舊案,實續貂林殊贖罪赴國難
---------
投稿網友:winfly
點評作品:《琅琊榜》
評價星級:★★★★★
實以為《琅琊榜》是近些年來難得的一部好劇,如果沒有第五十三回、第五十四回狗尾續貂式的逼宮翻案、為國死難情節的話,應該是能給到滿分5分的。
前五十二回的滿分劇情就不多贅言,自有影評人會做專門點評。然意猶未盡之餘來評點一下後兩回《靖王無腦反舊案,林殊贖罪赴國難》,為避免落窠臼自會另擇角度詳述。
闡釋之前,讓我們先跳脫劇情,先到土木堡之變後的北京城看看。
土木堡之變,50萬明軍全軍覆沒,66名大臣戰死,明英宗朱祁鎮被俘。于謙擁朱祁鎮之弟朱祁鈺為帝,力排南遷之議,獨守北京城,擊退瓦剌也先大軍。後奪門之變英宗復辟,受徐有貞、石亨、曹吉祥等陷害,以「意欲」之名被殺。後經李賢解惑,英宗叮囑兒子朱見深在自己死後為于謙平反。
為什麼費大段筆墨書寫于謙的故事呢?以于謙比林燮,以英宗比蕭選(梁王)。東風已備,可以解惑!
靖王為什麼不能平反?與禮不符,違背孝道。真狗尾靖王無腦反舊案,實續貂林殊贖罪赴國難
中國一直以孝道立國,大梁亦不例外,劇中多有提及。靖王處心積慮,為一外臣所擺佈,召集宗親大臣,佈置巡防禁軍隊,於父皇生辰當日雖開平反之事,實行逼宮之名。生辰當日,為人子,理應俯首祝壽,卻開審判大會,此不孝罪一;結宗親,黨大臣,雖陳事實,卻早已審判定局,未審既已加罪,此罪二;以太子為首,率宗親大臣公開審判君王,加不忠之名於宗親大臣之上,唆使大臣行不義之事,此罪三;部巡防營於外,阻御林軍於內,蠱惑軍隊反抗君權,置軍隊於謀反之地,此罪四;以子之名,罪其君父,違背大梁孝道治國之本,棄國本圖私利,此罪五。
逼宮初畢,大渝、南楚、夜秦、北燕同時來犯,雖均虎視眈眈久矣,但若非朝堂大亂,付之以口舌,四國亦不敢妄動。而今四國同時出兵,實非巧合,若說師出有名,其名必然為「梁國無道,忠孝淪喪」。獵獵戰旗上必然有忠孝討伐之名。
且緩靖王,再說林殊,卻也特殊,三王、一盟、兩侯府、兩軍隊均為其而動,為其私利而謀。雖說林殊執死國大義,卻亂靖王與奪嫡險境,非好友所為,於友不義;後挾太子之義,唆使太子逼宮君父,使太子背負逼宮造反之名,為天下所恥笑,是為謀士無能,為己滿贏私利,為太子輸盡天下。林殊卻也不特殊,最後終落窠臼,不死不足以謝太子,挽天下。
話雖如此,平反之事,太子做當何處呢?
不急,看看錯殺于謙後,英宗如何自處。英宗聽取李賢之言,得知殺于謙是受小人所騙,囑托兒子平反冤案,召回於冕。為什麼知錯後,英宗並未在當朝為于謙平反呢!從道義上來講,知錯能改,善莫大焉!事實卻非如此,「君無戲言」皇帝是不能夠認錯的,特別於如此重大到動搖國本、社稷穩定的大錯時。知錯要改,那該怎麼辦呢?自己知錯能認,卻不能改,等死後為兒子所認。一來不辱一世英名,社稷穩定需要;二來為兒子立國攢足威名,彰顯知錯能改之意;三來冤案平反之人必定感恩戴德,為新皇所用。
反觀靖王,聽信林殊之言,以為」非在當朝平反,世人會以為是太子借己私利平反「(原話忘了,大意如此),靖王對此就信服十分,當朝忤逆皇帝,置君父權威、忠孝道德於不顧,硬要重翻舊案。
若是在等梁王死後,太子再翻此案,確實有百利而無一害。一為忠良洗雪沉冤,大快人心,臣民信服;二保先皇名譽,忠孝兩全;三為翻案立威,新皇威望達到頂點;四為翻案徹底,毫無掣肘。
然則,靖王聽信林殊之言,所作所為均為林殊擺佈,為實現林家大義而置皇家大義國家大義於不顧。就是為了使得林殊自己能夠在有生之年親見林氏大義沉冤昭雪。林殊借祁王之言」父不知子,子不知父「來責問梁王,同樣的話語可以用來質問靖王。真狗尾靖王無腦反舊案,實續貂林殊贖罪赴國難
整部劇到最後,非大義,非昭雪,實乃林殊一人之獨角戲,皇帝滅林氏是錯的,死後平反會成為秘史惹人猜疑也是錯的,蒞陽不首告也是錯的,不在朝堂大鬧責問君王也是錯的,不鬧到路人皆知鄰邦窺視也是錯,一切的一切都是錯的,只有他林殊的想法是對的,只有給君王,給太子,給朝臣,給鄰邦,給天下看到我林殊有本事讓當朝皇帝承認錯誤,而且是親自承認錯誤並承擔後果,兒子承擔也不行的才是正確的。(國非蕭氏大梁之國,實乃林氏赤焰之國,四國攻打,南有林殊妻霓凰守南境,東有林殊副將富二代駐東海,西有林殊副將毛人啞巴夫妻檔據西陲,北有林殊自帶家將萌大統領驅北燕。太子跪陛下,陛下跪林殊,無林氏無以成國啊!)至於靖王嘛,若不是「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亞里士多德式人物,那麼肯定是編劇針砭時弊,有錯必改的美好願望了!真狗尾靖王無腦反舊案,實續貂林殊贖罪赴國難
一部《琅琊榜》,不止榜首是林殊,整部琅琊榜都是林殊。之前一直疑惑一晃而過的琅琊榜為什麼會被作為劇名,也是終於得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