琅琊榜:「救衛崢」一事中梅長蘇、蕭景琰細微心態之再辨
---------
投稿網友:鄱陽
點評作品:《琅琊榜》
評價星級:★★★★★
對於靖王和梅長蘇在救衛錚一事上的分歧的表現,《琅琊榜》小說和電視劇的差異較大,很多觀眾只注意到了電視劇直接修改、增減的內容,卻忽略了改編之後一些小說中原有情節的意義在電視劇中也發生了改變。另外從衛錚被捕開始的一系列事件中,由於線索較多,部份情節表現手法比較隱晦,也造成了許多對劇情的誤解。在此想就這段情節中一些有爭議的梅長蘇、蕭景琰的心態略作探討。
先從梅長蘇說起。
爭議一:梅長蘇是否想救衛錚。
這一點成為問題乃至爭議是比較出乎我意料之外的,小說中梅長蘇曾對飛流說過他自己心裡從來沒有猶豫過要去救衛錚,而我在看到這句話前也從未想過有「梅長蘇放棄救衛錚」的可能性,電視劇中,這種可能在事發初期應該已經被排除了。
衛錚被捕後,率先出手相救的就是江左盟,策劃者系梅長蘇身邊的左膀右臂黎綱、甄平以及金陵當地盟眾的指揮者十三先生,以下是他們得知衛崢被捕後說的話:
甄平:少帥十六歲初建赤羽營,衛崢就是他的副將。當年兩個人從梅嶺九死一生拼出這條命來,已非普通的袍澤之情可比,即便宗主現在醒過來,也不能讓他知道衛將軍的消息。
黎綱:可是就現在的局面,單憑咱們幾個人還不知道能不能控制得住呢,明天,讓童路約十三先生出來,咱們商量一下。
十三先生:懸鏡司抓到衛崢,一路上避開我們江左十四州,繞到入京,我們江左盟沒有機會和時間,半路劫持啊!
甄平:那我們就在入城之時動手。
在這幾人心中,梅長蘇對相救衛崢顯然是絕不會絲毫猶豫的,否則,且不說他們不可能在不確定梅長蘇心意的情況下擅自做出如此重大的決定,至少也該討論一下「要不要救」的問題,他們完全沒覺得這是一個需要討論的問題,說明他們所瞭解的梅長蘇是絕不可能不去營救衛崢。
接下來,第一次營救失敗,素谷主來到江左盟:
素谷主:倒是你們啊,為了救他,搭上這麼了多的兄弟,真是讓我心疼啊。
黎綱:衛將軍也是我們的袍澤兄弟,應該的。
可見,即使拋開梅長蘇與衛崢的特殊關係,江左盟也是一定會救衛崢的,江左盟的兄弟願為營救衛崢赴湯蹈火,不是因為他是林殊的副將,而是因為將他視為袍澤。
梅長蘇得知營救衛崢失敗一事後說,「我知道你們是為了我好,這兩天我一直昏昏沉沉的,你們也沒辦法告訴我,辛苦你們了」,說明對他們擅自做主進行營救、甚至搭上了許多兄弟沒有異議。接下來,梅長蘇去見素谷主:
素谷主:只要我們齊心合力,就一定能夠打進去。
梅長蘇:老谷主說的是。
以上情節都發生在靖王返回金陵之前,足見梅長蘇與江左盟在當時便對營救衛崢一事不但毫無猶豫,並且已經在策劃第二次行動。
這裡順便說下」江左盟搭上這麼多兄弟救衛崢是否合適「的問題。黎綱說,「衛將軍也是我們的袍澤兄弟,應該的」,對江左盟來說,「袍澤兄弟」意味著什麼呢?電視沒有細說,不妨參考小說的設定:
秦般若:「樓之敬是難得的人才,所以才會被太子視為心腹,但他好色的毛病實在是秉性難移。我已查出,在翼州時他搶奪過一對雙胞姐妹入府,這姐妹二人的表兄是江左盟中的一個普通幫眾,他求自己的堂主出面懇請樓之敬歸還兩個妹妹,樓之敬口頭答應,回府就先將兩姐妹強暴蹂躪了,然後再放出府門。兩個姑娘隨即羞憤自盡,樓之敬又矢口否認自己的罪行,江左盟沒有找到證據,只能看他逍遙法外,就這樣結下了樑子。
雖然秦般若在下文中表示,江左盟鍥而不捨的對付樓之敬主要是因為他陽奉陰違,冒犯了江左盟的權威,但由此事可以看出,即使是江左盟中一個普通會眾或其親屬遭遇不公,江左盟也會為代其出頭,為其主持公道,且不會走過場、裝樣子,一旦出頭就會堅持到底。因為每個人和他的親人遭遇不公時都能得到袍澤的援助,所以每個人也都願意為援助其他袍澤而赴湯蹈火,這是草根階層在混亂的濁世中為了生存而結下的患難與共的情義。
爭議二:梅長蘇是否想讓靖王參與營救衛崢。
這同樣是一個我想不到會引起爭議的問題,因為梅長蘇反對的態度那樣鮮明,以致很多觀眾都以為他自己其實也不想救衛崢。聽說東方衛視播出時刪掉了梅長蘇和甄平的一段對話,或許這是造成誤解的原因之一:
梅長蘇:如果我這次失敗了,景琰的未來也將隨之結束。是我把他推上了奪嫡之路,可是在這件事情上,我沒能說服他做出正確的選擇,這是我對他的虧欠。
從這句話可以看出梅長蘇的本意是說服靖王放棄營救,如果像某些觀眾認為的,他是欲擒故縱,實際是想堅定靖王參與營救的決心,那麼讓他感到虧欠的就不應該是「未能說服」,而是「推波助瀾」了。就像景睿生日風波,他是不可能把自己的愧疚歸結為「沒能阻止」此事的。
爭議三:梅長蘇為什麼要「大喘氣兒」
很多觀眾看到梅長蘇與靖王在密道中的對話後表示,這件事情告訴我們說話不要「大喘氣兒」,如果梅長蘇一上來就告訴靖王自己會營救衛錚,然後再陳述利害,讓靖王置身事外,那就不會搞出那麼大誤會了。也有很多觀眾表示,以梅長蘇的角色,他主動提出營救衛錚會讓靖王產生懷疑,不得不拐彎抹角、以退為進。
本人表示,即使梅長蘇沒有「大喘氣兒」,也不會進入靖王聽說他願意救衛崢便十分欣慰,兩人坐下友好協商的節奏,因為編劇設計這樣一個情節絕不是為了教育我們「大喘氣兒」的害處,關於這一點,放在蕭景琰心態的部份在詳細闡述。至於主動提出營救衛崢,也並不會讓靖王懷疑,因為梅長蘇不止是靖王的謀士,他還是「遍識天下英雄路,俯首江左有梅郎」的梅宗主,而衛崢不止是林殊的副將,他還是藥王谷的少谷主,以江左盟和藥王谷在江湖上的聲望地位,江左盟出於義氣援手相救實在非常合理,梅宗主就算不懂什麼是軍中情義,他至少也是懂江湖義氣的——事實上按梅長蘇和素谷主的計劃,萬一有人在行動中被捕,就會供稱受命於藥王谷,以免牽扯到江左盟,牽連到靖王。
那麼,究竟為啥梅宗主說話要「大喘氣兒」,以致加深了靖王殿下的誤會呢?
無根據推測,這可能是一種談判技巧。
觀眾看到的是梅長蘇還沒來得及說出自己營救衛崢的意圖,靖王殿下就已經絕塵而去了,所以認為他先說出來就好了,但導致靖王如此沒有耐心的原因是譽王的離間計發揮了作用,如果靖王不是相信了小新的話,他應該會聽梅長蘇把話講完,至少不會在梅長蘇跪下喊他的情況下頭也不回的拂袖而去。假如沒有這個意外,按照梅長蘇原本的計劃,也許先不說出自己營救意圖的效果會更好。
在這裡,小說和電視又有一處重要差異,小說裡梅長蘇是一上來就告訴靖王江左盟已經出手營救衛崢,但是失敗了,電視裡梅長蘇沒有告訴靖王江左盟已經出手。我想,電視和小說中梅長蘇的勸說計劃應該是不同的(本來也沒有唯一的正確方法),電視裡為什麼梅長蘇不肯說出江左盟營救一事呢?也許梅長蘇是想利用人心理的落差。
當人們輕易得到一樣東西時,他們可能想要更多,當人們很艱難才得到一樣東西時,他們更容易知足。所以有一種職場理念,就是上司交給你10天的任務,你有能力5天完成,只要在第8、9天交出結果就好,這樣上司會想「這個部下真不錯」,但是如果你5天就交出結果,上司就會想「原來10天對他一種浪費」,下次就會只給你5天,在那之後也許他還會懷疑你其實連5天都不需要,又把時間縮短為4天,如果你玩不成,他還可能懷疑你消極怠工。售價100元的東西打折90元可能人們會搶購,但售價60元,人們就可能想它也許還會降到50元、40元,反而不急著搶了。
也許劇中梅長蘇就是基於這種考慮,逾期一開始就答應靖王出手相救,讓靖王對營救一事抱有很高期望值,不如,一開始時不給靖王任何希望,最後再告訴他「其實還是有希望的」。
因為梅長蘇沒能按他預計的節奏把話講完,所以無法確知他是出於什麼原因在一開始隱瞞了江左盟出手相救衛崢的事,以上這僅是我的一種猜測。
-------------------------------------------------------------------------
接下來說靖王蕭景琰的心態。無數觀眾圍繞「他為了救衛錚而那樣對梅長蘇合理不合理」爭吵無數,我卻認為靖王的爆發衛崢一事只是導火索,真正的炸藥是靜妃之事,換言之,就算不提衛崢一事,這場爆發還是會來,只是換個方式、換個由頭而已。
這和小說有很大差別。小說裡沒有離間計這條線,靖王是帶著期望去找梅長蘇求教該如何救衛錚的,在梅長蘇細數利弊,勸說他放棄的時候,他是失望的。電視劇裡也有類似的情節,但經過改編特別是加入離間計這條重要線索後,靖王的心態發生了很大變化,他不再是像小說中那樣抱著期望去見梅長蘇,相反,他進入密道前早已決定不讓梅長蘇參與營救衛崢一事,梅長蘇細數利害時他的感覺也不是失望,而是覺得」果然如此」。
理由如下。
第一,在密道會面前,靖王聽了小新的話從靜妃宮中出來以後,對列戰英說了下面的話:
「有什麼覺得奇怪的,也許你過去說的事情,他們統統都不在意。母妃不用救,反正又不會死,順勢施個苦肉計也好,至於衛錚,那就更不用管了,只不過是一樁陳年舊事,對於當前的黨爭毫無助益,視而不見方是上策。他心裡一定是這麼想的吧。」
說明靖王在相信小新的話、心裡給梅長蘇定了「第二次觸犯底線」的罪名後,也已經認定了梅長蘇一定不會救衛崢。
第二,有一個情節被許多觀眾忽略了,即梅長蘇有些頹唐的從密道中走出來,靠在書架上咳嗽,用很疲倦的眼神對著密道的門看了片刻,又一次向密道走去,其後,搖了幾下鈴後無力的坐下。在梅長蘇看向密道入口時,鏡頭還給了那道門一個特寫。這一連串鏡頭暗示的應該是,梅長蘇在密道裡等了很長時間,最後實在承受不住密道的陰寒之氣,不得以出來緩了一緩,然後再次進入密道。
密道另一側,靖王和列戰英正在議事,鈴聲響起,靖王低頭不語,列戰英說,「殿下,要不然還是過去見見吧」,細品「要不然」三個字,可知靖王已表明了不願去見的態度。從拍攝手法看,這個情節絕不是在暗示「靖王和列戰英剛從外面回來」,那應該直接拍他倆走進屋或坐下,說了幾句話後聽到鈴聲。現在這種拍攝手法,配合上梅長蘇第二次進密道前的動作語言、眼神、音樂、鏡頭特寫,暗示的應該是,靖王早就聽到了鈴聲,但是沒有去見梅長蘇。
如果靖王心裡還存著讓梅長蘇幫忙營救衛崢的念頭,他不會這麼長時間不理梅長蘇。他明知道梅長蘇身體不好,前兩天還在生病,卻讓梅長蘇在密道裡等那麼長時間,目的只有一個,就是讓梅長蘇知難而退,這和後來雪地裡他拒不相見的情形是相似的。
如果靖王對梅長蘇還抱有期待,還想聽取梅長蘇的意見,反正都要見面,他故意讓一個病人在地道裡等那麼久,是下馬威,還是懲罰?竊以為,這種不打人不罵人甚至不見面卻零碎折騰人的手段,不是軍人作風的靖王幹的出來的。而且,如果靖王本意是要見梅長蘇的,列戰英那句「要不然還是過去見見吧」就是廢話了。
所以,這次在地道裡和後來在雪地裡靖王遲遲不見梅長蘇的原因都一樣,就是想讓對方死心。只是梅長蘇擔心靖王在衛崢一事上魯莽闖禍,不見到靖王是誓不罷休,而靖王到底恨不下心讓他一直在密道裡等下去,他才決定去把話說清楚,這一點,和他後來在雪地裡出來見梅長蘇的動機也是一樣。
從梅長蘇兩次進入地道這個情節,就已經能看出靖王與之決絕的心意之堅了。
第三,在密道中見到梅長蘇後,靖王開口便道:「先生找我來,有什麼事嗎?」
如果靖王是帶著「請梅長蘇幫忙救衛崢」的念頭進的密道,則明明是自己有求於人,卻裝得沒事一樣問「找我何事」,這種以退為進的招數譽王也許會用,靖王卻不會,至少沒有人教不會。甚至在梅長蘇問靖王難道「沒有事要和自己商量嗎」之後,靖王依舊不發一言,還走到一旁,拿自己的背對著梅長蘇。竊以為,不論靖王對梅長蘇如何不滿,如果他是去找梅長蘇幫忙的,斷不會如此故作高冷裝。只因他並不想對梅長蘇提起衛崢,方才沒有回答梅長蘇的話。
開口向梅長蘇誠心問計的人是列戰英,梅長蘇對列戰英說到一半,靖王終於開了口,開口卻是「這個不用先生費心了」,這哪裡是有心問計的人會說的話?小說裡靖王在同一話題上說的是,「蘇先生不必瞻前顧後,還請想個辦法解決危局才是」,兩相對比,說話者的心態差異更見分明。
從梅長蘇問靖王難道沒事和他商量開始,靖王就一直沒有正眼看過梅長蘇,而當他第一次轉過頭來正對梅長蘇時,說的卻是「先生的指點,我已經明白,多謝。」接下來便是「割鈴斷義」。
從靖王在密道裡一系列言行舉止,可以再次看出,他其實無意問計於梅長蘇,早在他進入密道之前他就已經認定了梅長蘇不會幫忙救衛崢,就算幫忙也別有居心,所以梅長蘇細數利害,勸他放棄,他毫不意外,也就不可能有耐心聽梅長蘇多說什麼,思考他沒說出口的弦外之音,甚至不願在密道中多停留一刻。
同樣一番話,靖王聽出的是「沒有天性良知」,列戰英聽出的卻是梅長蘇只是不理解他們的想法,好好溝通未必不肯相助(這正是梅長蘇對自己這個謀士的角色定位),後來列戰英還問梅長蘇「您是真的不想讓殿下救衛崢嗎」,說明他覺得梅長蘇並未把話說死。同樣的話,列戰英能聽出梅長蘇的用意,靖王卻聽不出,原因是列戰英是誠心問計去的,他會認真思考梅長蘇的話,包括說出來的部份和言外未盡之意,靖王本來就無心問計,只會朝著自己依然認定的方向去理解。
綜上所述,靖王進入密道就是去割鈴斷義的,假如不是列戰英提及衛崢之事,靖王自己大約也不會提,而會直接以「觸碰底線」為由割鈴斷義。詳見「第四」。
第四,在梅長蘇表示會想辦法救出衛錚,說出「可是無論如何靖王殿下不能出面,靖王府也不能直接捲進來」的真正心意後,靖王的回答是「不行」,很多人以為他是因前梅長蘇之前的態度而不能相信梅長蘇,實際並不是。看看靖王本身給出的理由:
靖王:蘇先生可還記得,當初霓凰郡主遇險之後,我特意與你定的規矩。
梅長蘇:那又怎麼樣
靖王:同樣的事情,先生已經做了第二次,我不能眼睜睜的看著你,你再拿衛錚來做第三次。先生的所作所為依然觸及到我的底線,請恕我再難相信你。
梅長蘇:殿下以為我在敷衍你,殿下以為我不會真心實意的去救衛崢。
靖王:哼,難道不是嗎?在我離開京城的這段時間,蘇先生做過什麼事情,心裡自然清楚……先生麒麟之才,大可另擇賢主,就當是一開始,你選錯了人吧。
所謂「霓凰郡主遇險之後,我特意與你定的規矩」,是指靖王誤會梅長蘇故意陷霓凰郡主於險地以謀取利益時提出的「我答應你與合作,你認我為你的主君,那麼,你就必須要明白我的底線……有些人,不能傷害,有些人,不能利用」,就算梅長蘇反對營救衛崢,也與這條「規矩」搭不上邊,而「在我離開京城的這段時間,蘇先生做過什麼事情」更不會是指梅長蘇在密道裡說的那些話。
靖王話中的「先生已經做了第二次」,很明顯是指靜妃一事,他認為梅長蘇置靜妃安危於不顧的行為越過了當初定立的底線,而這是他早已言明的雙方合作的基礎,在此情形下,他無法相信梅長蘇不會利用營救衛崢一事謀取利益,而置衛崢的安危於不顧,也無法和梅長蘇繼續合作下去,只能讓對方「另擇賢主」。
就算梅長蘇在密道裡一開口就答應營救衛崢,也不可能打消靖王對他「利用營救衛崢一事謀取利益,而置衛崢的安危於不顧」的疑慮,對在的靖王心裡(被罵醒之前),只要有這個疑慮在,斷然不容讓梅長蘇插手衛崢一事,這是在進入密道之前就早已在他心中確定的事。
所以說,衛錚只是導火索,真正的炸藥是靜妃之事,就算不提衛崢一事,這場爆發還是會來,只是換個方式、換個由頭而已。靖王從相信小新說的話開始,就已經認定他和梅長蘇沒有繼續合作的可能了,更不會真心去向梅長蘇請教如何營救衛崢。他去密道見梅長蘇是為了「割鈴斷義」,去雪地裡見梅長蘇是為了告訴他「另擇賢主」,如果他對梅長蘇抱有期待,必定會向他核實靜妃一事,只因在他眼裡,除非證明那是一個誤會,否則雙方合作、信賴的基礎已然不復存在,這點不會因為梅長蘇爽快的答應救衛崢便發生改變。靖王放棄核實靜妃一事,放棄證明那是一個誤會的機會,就表示他已放棄雙方之間的合作。
-------------------------------------------------------------------------
最後,來說說靖王的「割鈴斷義」,一再表示與梅長蘇斷絕合作關係,是否如某些觀眾所說的,是「一時氣話」?
可能在很多現代人眼裡,一個人在氣頭上說什麼都很正常,說過就算也很正常,畢竟這是一個只要更換馬甲就可以當自己說過的話全部不存在的互聯網時代,人們對於言論信用的意識越來越薄弱。但中國古代曾經推崇的是「大丈夫無信不立」「君子一言,駟馬難追」,《琅琊榜》的時代雖然架空,但仍是以「仁義禮智信」等中華傳統美德為美德的時代。
舉例而言,蕭景睿生日宴上,岳秀澤向卓鼎風挑戰,卓鼎風為了保住他與謝玉之間的秘密,假意失手被斷去手筋,一身修為盡毀。卓鼎風本可以拒絕岳秀澤的挑戰,畢竟這是謝玉的府邸,岳秀澤在人家辦生日宴時上門挑戰,本就十分失禮,就算謝玉前行把他趕出去,也不會招來非議。但就因為卓鼎風對岳秀澤說過會「隨時候教」,所以他寧可付出如此慘痛的代價,也不願食言而肥。
再看主角梅長蘇,雖然一度看似譽王的謀士,但是像是「我奉殿下為主君」這樣的話,他對譽王說過哪怕一次嗎?沒有,一次也沒有。他對譽王的態度一直都是,有事咨詢,提供意見,照不照辦,一律隨便,薄禮可留,厚禮不收。
在那樣的時代,有些話是不能隨便說的,任何情況下都不能隨便說,劇中靖王對梅長蘇說的那些劃清界限的話就是份量極重、不能隨便說的話,靖王既然說出來,便是已經痛下了決心,至少在當時是相信自己不會改變主意才會說的。
當然,「駟馬難追」並不表示不能改正錯誤,認識到錯誤之後收回說過的話與出爾反爾不是一種性質,所以靖王挨罵之後改變主意,並不算是言而無信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