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英烈李家玨:豫中會戰中犧牲的最高級別軍官 | 陽光歷史

 

A-A+

抗戰英烈李家玨:豫中會戰中犧牲的最高級別軍官

2017年11月04日 戰史風雲 暫無評論 閱讀 86 次

    1944年4月18日拂曉,日軍在位於河南鄭州與開封之間的中牟一帶渡過黃河,向中國軍隊發起猛攻,被日寇稱為「河南會戰」、中國稱為「豫中會戰」的春季戰事打響。

  李家玨的建議沒被重視

  豫中、豫南大部分地區為第一戰區,戰役爆發前,8個集團軍又4個軍,共41個師,約40萬人的中國部隊,依次駐守在黃河南岸,號稱黃河沿線的「血肉長城」。但是,第一戰區被分割成兩個相對獨立的部分,第一戰區司令長官蔣鼎文直接負責鄭州以西河防,戰區副司令長官湯恩伯主持鄭州以東及黃泛區的河防。蔣與湯搭檔多年,矛盾卻很深,兩個集團相互掣肘,指揮不能統一。

  1944年3月中旬,日軍不斷向黃河以北增兵,南渡企圖進一步暴露。蔣鼎文在洛陽召開了緊急軍事會議,但他僅模糊地判斷敵人將發動一次進攻,對日軍的企圖、兵力部署等問題一片茫然,只是向大家提醒,把軍官眷屬及笨重行李、重要文件等,盡快向後方轉移。

  李家玨第36集團軍駐守在洛陽西邊重鎮新安地區。他認為:既已判明敵軍將向我發動一場大進攻,與其坐以待斃,不如先發制人!應立即出動飛機,轟炸敵人在黃河鐵路橋南端的北邙山陣地,拔掉日軍向南岸進攻的橋頭堡;然後再以一部分兵力殺到黃河北岸,打亂敵軍部署,動搖日軍信心,從而變被動迎戰為主動進攻。但對他的建議,蔣鼎文沒有採納。

  戰區司令長官倉皇而逃

  豫中會戰,日軍參戰部隊共計14.8萬人,約占華北日軍的二分之一。1944年4月17日晚11時,日軍第12軍第37師團從東、西兩個方向迂迴夾擊中牟守軍第27師。戰鬥打響後,守軍向坐鎮洛陽的蔣鼎文發去一份輕描淡寫的電報:今晚敵人在中牟渡河,現在只有百餘人,正同我軍戰鬥。蔣鼎文沒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例行公事地通知各部:注意警戒河防!

  4月18日凌晨兩點,日軍佔領中牟鎮。拂曉,日軍第12軍主力迅速從中牟一帶渡過黃河,負責河防的中國守軍一觸即潰,「血肉長城」東線告急。接下來,鄭州、新鄭、尉氏、鄢陵、密縣、長葛等地,很快失陷。東線抵抗最為激烈的,是由湯恩伯兵團暫編15軍第29師駐守的許昌城。29師師長呂公良手下只有3000名將士,打退了日軍幾十次衝鋒,最後進入巷戰。血戰至5月1日,29師全軍覆沒,呂公良師長及兩位團長、兩位營長以身殉國,許昌失守。

  許昌失守後,在登封一帶構築防禦工事的湯恩伯,陷入日軍包圍,陣腳大亂,主力部隊潰逃。在圍殲湯恩伯部的同時,一部日軍已沿隴海鐵路西進,目標是圍殲在洛陽的蔣鼎文部。5月9日,在擊潰湯恩伯部後,大批日軍開始向洛陽方向圍攻。在此之前,蔣鼎文擔心自己會被包圍,已於5月6日將長官部撤到新安。蔣鼎文帶著指揮部逃之夭夭,致使集結於洛陽附近待命會戰的李家鈺、高樹勳、孫蔚如等四個集團軍的20萬人大部隊群龍無首,在日軍的猛攻下進退失據。10日,日軍沖潰汜水、嵩山防線,新安有被東西夾擊的危險。當日夜,蔣鼎文又驚慌失措地從新安向西南撤退,到了豫西伏牛山中。撤退途中,蔣鼎文與大部隊失去聯繫。上午8時,李家鈺接到蔣鼎文派人送來的密碼電令,令第36集團軍以一部暫留河防,並抽調主力打擊澠池之敵。

  李家鈺主動擔負殿後任務

  此時,李家鈺手中可用之兵已經很少。36集團軍名義上下轄3個軍,但17軍、14軍在戰役前已調往別處,李家鈺實際上只能指揮他從四川帶出來的47軍。47軍只有104師、178師兩個師,防守之艱難可想而知。堅持到5月15日,李家鈺在新安一帶已腹背受敵,不得已,帶領集團軍總部和178師向豫西山地轉移。在澠池一邊,104師吳長林團在雲夢山發起阻擊戰,重創進犯日寇,為後撤部隊贏得了時間。而吳團官兵傷亡900多人。

  西撤之後,李家鈺帶著部隊歷盡艱辛,於5月17日來到澠池縣小鎮翟涯鎮,與從洛陽西撤的第14集團軍副總司令劉戡、第14軍軍長張際鵬、新8軍軍長胡伯翰、暫4軍軍長謝輔三等將領相遇。因各軍爭相前行,道路擁擠,場面極度混亂。在召開的臨時會議上,將領們一致認為:大隊人馬蜂擁搶路不是辦法,如遇日軍襲擊將損失慘重。必須統一指揮和派遣掩護部隊,再圖反攻。眾人一致推舉李家鈺出任統一指揮官。李家鈺慨然說:「吃了河南老百姓4年飯,現在不能見了日本人就跑。如果明天繼續西進,我們川軍願殿後!」

  旗桿嶺上將軍中彈殉國

  此後,各路大軍分道西行,李家鈺的部隊擔負起掩護友軍撤退的任務。5月20日,李家鈺率部從雁翎關出發,宿營於陝縣張村鄉東窯院村。據友軍情報,日軍正追擊高樹勳部,已進犯到距東窯院村僅10餘里處。李家鈺判斷:日軍來得不會這麼快。同時鑒於友軍正紛紛向西轉移,掩護任務急需進行到底,即決定按原計畫行軍。

  5月21日,李家鈺率集團軍總部人員繼續殿後,在友軍各部相繼撤退之後,於10時從東窯院出發,按原計畫向西行軍。由於對敵情疏於偵察,情況不明,李家鈺率部到達張家河谷底時,埋伏在安家山上的日軍已居高臨下,對其形成包圍。中午時分,當缺乏戰鬥力的總部人員剛登上旗桿嶺,早有準備的日軍大隊人馬從山頭上衝下來,李家鈺率部與敵戰鬥,背部和左腋下連中兩槍和一片彈片,壯烈殉國。

  跟在總部後邊的47軍軍長李宗昉聽說消息後,立即組織了一個敢死隊,營救總部人員。經過血戰,終於將李家鈺的遺體背了出來。李家鈺是豫中會戰中犧牲的軍銜最高的中國將領。1944年6月,國民政府追贈李家鈺為陸軍上將。


標籤: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