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圖]亞洲隱身空軍時代即將來臨
網上流傳的塗有印度空軍標誌的「星戰」戰機是由美國斯塔瓦提重工業公司軍事航天部開發的所謂第6代可變翼單發多用途戰機SM-36 STALMA
斯塔瓦提重工業公司稱SM-36可變翼單發多用途戰機對殲10具有壓倒性優勢,單憑這一點就足以讓印度心動。
網上流傳的塗有印度空軍標誌的可變翼單發多用途戰機SM-36 STALMA
2007年將成為亞洲的第五代戰鬥機年,印度、韓國、日本相繼公佈了自己的五代機方案。到2020年,這些下一代戰機將進入現役,屆時,中國將面臨被周邊全隱形空中力量包圍的危險。
2007年8月29日,美國國防工業巨頭洛-馬公司正式向美空軍交付第100架F-22「猛禽」戰鬥機。美空軍和洛-馬丁公司當天在喬治亞州瑪麗埃塔舉行交付儀式。美空軍部長邁克爾-韋恩並親自出席儀式,代表美國政府簽署接收文件。這架戰機將部署到阿拉斯加州埃爾門多夫空軍基地第90戰鬥機中隊。隸屬太平洋司令部。
F-22重點向亞洲部署早已不是新聞,隱身空軍的威脅也早已被廣泛討論,我們或許都已經習慣了在西太平洋,這樣一群星條戰鷹的存在。但最近一段時間,有關中國周邊國家發展下一代戰機的新聞報道頻繁見諸報端,以印度MCA、日本「心神」和韓國KFX為代表的亞洲未來戰鬥機方案相繼出台。值得注意的是,這些方案雖然並沒有完全達到「猛禽」所確立的「4S」標準,但都把具備隱身性能作為了各自最重要的研製目標。
在我們為殲-10的最終服役而歡呼時,亞洲的隱身空軍時代正悄然來臨……
撲朔迷離的印度五代機
無論是規模,還是主力戰機技術含量,印度空軍排進亞洲三甲都沒有問題。為實現其控制印度洋,東進東南亞,西進東非沿海的國家大戰略,成為具備一定全球行動能力的地區性大國。印度正在著力打造一支現代化進攻型空軍。2007年年初,印度借班加羅爾航空展之機,公佈了126架中型多用途戰鬥機採購案,向全球招標。此外,印度還宣佈購買40架俄制蘇-30MKI戰鬥機,並委託米格集團對印度空軍的64架米格-29戰鬥機進行升級。米格-29、蘇-30MKI和尚未公佈具體型號的中型戰鬥機按最新的戰鬥機分代標準,均屬於第四代戰鬥機範疇。如果這三項計畫順利完成,印度空軍的戰鬥力將結結實實的上一個台階。但印度空軍並不滿足於此,他們的目光已經望向了下一代戰機。印度人希望更早的進入五代機發展時間表,以結束數十年累心勞力的追趕式發展。
斯塔瓦提公司的「黑計畫」
最近,互聯網上流傳的一款頗具科幻色彩的戰機想像圖引起了廣泛關注。從圖上看,該型戰機很可能是一種可變翼戰鬥機。眾所周知,可變翼技術由於結構過於複雜已逐漸被各航空大國拋棄,這款未來戰機又重拾起「過時的技術」著實令人吃驚。對於這款戰機的身世外界也是眾說紛紜,大部分人從其機身上的印度空軍標誌判斷,這就是近些年來廣為流傳、又頗具神秘色彩的印度下一代戰機MCA,事實果真如此嗎?
事實上,這款外形極其「星戰」的戰機其實是由美國斯塔瓦提重工業公司軍事航天部開發的所謂「第6代」可變翼單發多用途戰機——SM-36 STALMA。據該公司官方網站介紹,SM-36 STALMA採用了二元俯仰軸推力矢量技術,先進的綜合航電設備,具備低可探測性、高機動性,以及超音速巡航能力,可執行包括空中截擊、爭奪制空權、對海/陸縱深打擊、戰場支援在內的幾乎所有空中作戰任務,可以說是一款「萬能」戰機。
值得注意的是,在斯塔瓦提公司的官方資料中竟赫然將SM-36 STALMA列為世界上第一款採用「等離子隱形技術」的飛機。眾所周知,目前全世界只有俄羅斯的米格1.44項目可能採用這種技術,由於受到資金等因素的困擾,該項目進展並不順利。如果斯塔瓦提公司真能將等離子隱形技術運用到SM-36 STALMA上,無疑將樹立人類航空史上又一里程碑。
斯塔瓦提公司聲稱,至今已有印度、以色列、比利時等國對SM-36 STALMA表示出濃厚的興趣。考慮到印度自研的MCA前景黯淡,印軍方看中頗為「科幻」的SM-36 STALMA也不無可能。不過目前SM-36 STALMA項目還只是處於概念研究階段。從它古怪的尾翼、離經叛道的三進氣口以及各種先進概念堆砌的介紹來看,SM-36 STALMA倒更像一款專門用來吸引眼球的概念化飛機,能否最終成為現實值得懷疑。
塗有台灣空軍標誌的SM-36 STALMA戰機效果圖
MCA或成LCA第二
MCA是Medium Combat Aircraft的縮寫,意為中型戰機,是印度第五代戰機計畫的候選項目之一,可以看作是LCA的雙發放大型。按照原計畫,MCA將在2010年之前試飛,2015年服役,用來取代「美洲虎」和幻影-2000,並作為蘇-30MKI的補充。不過目前MCA仍處於概念研究階段,考慮到印度目前的技術儲備,MCA最終按照設想完成的可能性應該不會太大。
由於目前印度方面公開的資料仍然十分有限,因此我們只能大致推測MCA的基本性能。從僅有的幾張想像圖來看,MCA沿用了LCA的機翼和進氣道設計,以及部分LCA系統部件,並裝備了印度自行研製的「卡弗裡」發動機。LCA前項目主管科塔·哈里那拉亞南博士向外界表示,「LCA機翼設計出色,我們熟知它的氣動特性,希望將它沿用於MCA」。和LCA相比,MCA最大的特點是作為一種中型攻擊機使用,因此其翼載也比LCA大的多。該型機空重12噸,最大起飛重量18噸,由於設計上強調隱形,為此將採用外傾雙垂尾以減小側向雷達反射截面(也有想像圖顯示MCA完全取消了垂尾,不過以印度的技術水平估計,最終採用這種方案的可能不大),並在機體表面敷有雷達吸波塗料,取消外掛副油箱代之以位於機翼上部的保形油箱。不過可能考慮到機身容積等原因,MCA並沒有把所有武器都內置,這說明該型戰機在隱形方面還是沒做徹底。
難產的PAK FA
與異想天開的SM-36 STALMA和好高騖遠的MCA相比,印度與俄羅斯合作的PAK FA項目顯然要現實的多。在經歷了LCA戰機發展的重重困難後,印度人顯然不願重蹈覆轍,於是決定在第五代戰機的研製中尋找合作夥伴,而這正好與俄羅斯的需求不謀而合。2001年6月,俄羅斯提出幫助印度發展一款足以抗衡美國JSF的第五代戰機,方案名稱為PAK FA。該方案在尺寸上與JSF相仿,但其外形和任務設定更加接近F-22。PAK FA十分重視制空能力,對地攻擊以及偵察等功能被放在了次要位置,其價格也將與JSF相仿(大約3000萬美元)。甚至設想中進入國際市場的時間也緊咬JSF。
俄技術官員曾宣稱PAK FA將在2006年首飛(未實現),2010年開始批量生產。目前該項目已有多個候選機型,如蘇霍伊的S-54/S-55 LFI,米格的I-2000等。PAK FA的具體情況一直沒有公開,據推測,該機的基本氣動外形與F-22類似,但尺寸稍小,正常起飛重量約21噸,而且採用了具有俄羅斯特色的軸對稱推力矢量噴管,擁有第五代戰機典型的隱形、超機動、超遠程攻擊和超音速巡航能力,武器則全部掛載在內部彈艙中。
不過從目前看與俄羅斯合作的PAK FA項目依然存在不少變數。據去年的《印度快報》透露,由於俄印圍繞印方是否在研發過程中有足夠的參與權問題爭執不斷,印度甚至威脅退出合作項目。實際上,俄羅斯一直在第五代戰機研發進程中唱「獨角戲」。印度在雙方政府間委員會第六次會議上表示,該項目的資金預算並不是俄羅斯自己提供的,印度空軍以及印度斯坦航空公司必須在其中扮演積極角色。而分析人士指出,由於近年經濟高速增長和普廷政府對軍隊現代化更加重視,目前俄羅斯在未來戰機的研發資金上已不成問題,俄自然沒有理由讓印度過多地獲取自己的尖端軍事技術。
「心神」還是「猛禽」?
近些年中國空中力量的迅速崛起,使得日本明顯感受到了來自東部的強大壓力。特別是當面對中國空軍日益龐大的蘇-27系列機群時,日本航空自衛隊傳統的裝備技術優勢已蕩然無存。因此,日本採取了雙管齊下的方針,一方面,與美歐各大戰機製造商展開談判,爭取引進最先進戰機,如美國的F-22;另一方面,也在積極推進自主研發工作,試圖在較短時間內自行研製成功隱形戰鬥機。
2006年底,日本新一代戰機「心神」驗證機模型首次公開亮相。空自聲稱「心神」將具備「F3」能力,即「先敵發現」(First Look)、「先敵攻擊」(First Shoot)和「先敵摧毀」(First Kill),並著重強調隱形性和高機動性。「心神」的外形設計大量參考了F-22,不過其機頭前段、機身後部以及兩側進氣道則也明顯有F-15的痕跡,這可能和日本長期使用F-15J,對該型機的技術和設計思想吃的比較透有關。
根據F-22的隱形設計準則,「心神」 驗證機的主要輪廓線和機身開口接縫線保持平行,以盡可能將雷達回波集中在有限方向,使得敵方雷達只能在特定角度才有可能探測到;梯形機翼的前後緣掠角、外傾式梯形雙垂尾和平尾的前後緣掠角、進氣道唇口的掠角分別保持在兩個方向;而機翼、垂尾和平尾的側緣也都保持平行。
除了自行研製外,日本也沒放棄對國外先進戰機的採購。不過目前的情況似乎不太順利。雖然首相安倍晉三和防衛大臣訪美期間都明確表達了購買「猛禽」的願望。但由於F-22包括隱形在內的各項技術是未來美國空軍制勝的重要法寶。如果失去對這些技術的壟斷,將很可能對美國空軍未來的作戰行動造成災難性影響。因此,即便布希總統在白宮、五角大樓、議會聽證會上曾對向日本出口F-22表示過支持。但美國眾議院撥款委員會於今年7月25日批准的2008財政年度國防預算中,還是明確規定禁止按日本政府的要求提供F-22。
據美聯社今年7月24日的報道披露,日本防衛省已經打算用自己研發下一代隱形戰機的辦法作為敦促美國重新審視F-22出口禁令的籌碼。日本銷量最大的日報《讀賣新聞》援引一位沒有公開姓名的防衛省官員的話說,防務省計畫在下一財政年度申請預算用於製造原型機。這項計畫預計將在未來10年內耗資數億美元。我們也由此可以看出日本對隱形戰機的渴望與期待。
塗有航空自衛隊標誌的SM-36 STALMA戰機效果圖
韓國的KFX計畫
在日本緊鑼密鼓研製、採購下一代戰機的同時,韓國也沒有放慢自己空軍現代化的腳步。2001年3月韓國空軍學院成立之際,韓國前總統金大中提出在2015年前韓國將研製下一代新型國產戰機,即韓空軍「F-X 2015計畫」,又叫「本土第二代戰機計畫」,也是韓空軍制定的未來戰機遠期研製計畫。韓國國防部和韓國空軍已經為這項被稱為KFX的未來戰機開發項目準備了120億美元預算(2007-2008年)。
根據韓國國防科學研究院披露的信息,KFX將是一款用來替代F-4D/E的中型隱形戰機。目前至少兩款KFX的模型正在接受評估,分別為KFX-101和KFX-201。從網上流傳的這兩款戰機模型照片來看,KFX-101與F-22非常相似,採用了前翼、機翼、雙發和外傾式雙垂尾設計。飛機機翼設計有前緣襟翼和後緣襟/副翼。其隱形特點主要表現在:飛機前翼、機翼以及垂尾均為梯形,前緣後掠角稍大而後緣前掠角較小,均互相平行。KFX-201則採用了鴨式前翼,同時也糅合了很多F-22特徵。總體看二者相同之處頗多,都採用了內置彈艙,雙發動機,且都極其強調隱形性能。
與「心神」相比,KFX的隱形效果可能要略遜一籌,如KFX-101機身表面的橫向開口、接縫以及起落架/彈艙等可開閉艙門均與飛機縱軸相垂直,而不是像常規隱形飛機那樣採用鋸齒設計,這會嚴重影響隱形性能。因此起碼就目前方案來說,KFX隱形性能的象徵意義遠大於其實際意義。不過也不排除該模型忽略或隱藏掉了一些關鍵細節,畢竟鋸齒接縫是下一代戰機的基本特徵。而且單單從幾個細節不很明晰的方案展示模型和風洞模型上,也很難判斷出它們的具體隱形效果。
美國波音公司聲稱,如果韓國繼續採購F-15K戰機,將向韓國飛機製造公司在4個領域(需求定義與分析,機身設計、航電與武器系統,測試與評估,作戰與保養支持)轉讓29項最新技術,幫助韓國戰鬥機的國產。由於韓國已採購了40架F-15K,因此韓國的下一代戰鬥機將明顯帶有波音戰機的特徵。不過也可由此斷言,韓國研製的第二代本土戰機最多只能達到美空軍戰機的三代半水平(與F-15K相當),最終波音公司與韓國軍民用飛機製造公司均可從該項目中贏利。
雖然韓國通過先採購後自主製造的方式加快了空軍現代化進程,大大提高了本土先進戰機的研發能力。不過由於韓國缺乏現代化戰機的開發經驗,再加上政治因素作祟,所以美國一直在新式戰機開發方面給予其很大的「關照」。此舉雖然降低了韓國開發戰機的風險,但同時也使韓國航空工業無法獲得核心研發能力。看來,韓國戰機要走上真正的自主研發,恐怕還有不少的路要走。
台軍的隱形戰機夢
台灣「國防部副部長」柯承亨去年曾對媒體表示,台灣目前計畫採購的66架F-16C/D戰機其實只是過渡裝備。換言之,台灣最終的軍購目的在於獲得更為先進的F-35。有島內媒體認為,一旦與大陸開戰,在空軍跑道極可能遭遇嚴重毀損的情況下,具有垂直/短程起降能力的F-35對台灣空軍來說極具吸引力。美國智庫防務信息中心斯特勞斯軍事改革項目主任、前國會軍費預算分析專家威勒表示,F-35適合於地面攻擊,空戰能力比較弱。即使得到F-35,台灣空軍也不會從中受益太多。其他美國專家也認為,由於美國不願意「觸怒北京」,並害怕兩岸統一後先進戰鬥機技術轉移至大陸,台灣最終得到F-35的可能性很低。
不過,在這些年戰機採購計畫屢次碰壁的同時,台灣下一代戰機自研計畫也在秘密進行中。據2006年加拿大《漢和防務評論》報道,台灣方面已經在隱形戰機塗料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突破。2006年11月27日,「翔升」戰機(IDF改進型,後更名為「雄鷹」)首次公開試飛之際,一架代號為「黑狼」的台軍隱形試驗機無意中成為了外界關注的焦點。其實台軍自1995年起就開始了隱形技術開發,並將該計畫命名為「廬山計畫」。但由於「中科院」遲遲拿不出滿意的成果,整個計畫一直裹足不前。鑒此,台軍又於2004年開始了名為「黑狼」的隱形計畫,由島內主要戰機生產商漢翔公司負責。
據參與該計畫的某技術人員向《台海軍情》記者透露,此項計畫的核心部分是一種名為介電性吸波塗料的開發,目前只有美國和英國掌握了該技術。與世界各國普遍採用的磁性隱形塗料相比,介電性塗料具有重量輕、化學穩定性高、耐熱性強及吸波頻寬較大的優點。近三年時間裡,台空軍以位於台中的清泉崗基地為試驗場,在嚴格保密的條件下,漢翔公司一架編號為0825的AT-3噴氣教練機作為隱形試驗平台進行了40多次的試飛。據稱,使用這種塗料塗裝全機後,AT-3自重僅增加140公斤,而被偵測發現距離將由35海里降為20海里,這意味著在分秒必爭的空戰中台軍戰機被偵測到的時間將延後44秒。台軍聲稱,等到這項技術成熟後,還會將其應用到「雄鷹」戰機以及台軍的其它武器裝備上。
在SM-36 STALMA的介紹資料中,明確提到了其對蘇-27殲-10等第三代戰機具有壓倒性優勢。
應對挑戰
目前,日本、韓國、印度等國都已經相繼出台了下一代戰機計畫,這些未來戰機方案有一個共同的特徵——隱形。考慮到今年2月進駐沖繩嘉手納基地的F-22,以及台灣獲得隱形戰機的可能,到2015-2020年,中國將面臨被周邊全隱形空中力量包圍的危險。換句話說,亞太隱形空軍時代的來臨將使中國國土防空網面臨嚴重的目標探測障礙,如果這個問題解決不好,其後果在戰爭中將是災難性的。我們甚至可以說,現在隱形空中力量的價值已經超出了實戰範疇,它正逐步體現出真正的戰略威懾意義。
那麼,對於這種現實與潛在的威脅,我們又該如何應對?從目前國內外的許多報道來看,戰場上面臨被單向透明的一方似乎更願意尋求一種不對稱手段來抗衡隱形優勢。由於傳統雷達依靠發射雷達波,接受物體反饋信號實現對目標的探測。而以F-22、B-2為代表的新一代戰機採用吸波納米材料、特殊外形設計、波形相幹幹涉等技術實現了隱形。近年,以捷克「維拉」系列為代表的無源雷達在國際上引起廣泛關注,這種雷達由於是被動接收目標信號,對第一代隱形戰機主要採取的吸收/散射雷達波技術不敏感,因此被認為是未來反隱形作戰的希望。
不過,我們對於無源雷達的反隱形價值仍然必須有清醒的認識,必須清楚的一點是:隱形目標其實從來就沒有真正實現過雷達隱形,上世紀50-60年代大量裝備的米波雷達就可以讓現在最先進的隱形飛機「現形」。現有防空體系面臨的主要挑戰並不是能否發現目標的問題,而是能不能提供目標的火控級參數,因為「看的見」並不等於「打的著」。
無源雷達的探測原理在於被動接收目標自身發出的電磁或紅外信號,通過多個基站的多向定位確定目標三維參數,但新一代隱形戰機除了在雷達波隱形上下足工夫外,在降低主動信號方面也考慮周到,如對飛機各種熱源的屏蔽與冷化處理,高度依靠被動傳感器,通過提高信號接收設備的靈敏度來降低機載雷達發射功率,甚至在不發射信號的情況下利用體系內其他平台的探測數據作戰。當然,這一切都無法使飛機完全「無源化」,但被動雷達即便探測到了該類目標,由於信號極其微弱且短促,因此很難做到持續鎖定。
再看看另外一種反隱形手段——打擊隱形飛機基地。誠然,空中作戰平台雖然可以隱形,但其基地卻無法遁形。以F-22為例,其駐紮的沖繩島離亞洲大陸不過360海里,F-22起飛30分鐘後就可到達東部海岸。不過此時F-22的老巢——沖繩也同樣暴露在解放軍陸基彈道飛彈、巡航飛彈的攻擊範圍之內。如果將攜帶有遠程精確彈藥的海基和空基平台也投入進攻,則「猛禽」將很難在前線基地遭到立體飽和打擊的情況下有效使用。因此這被認為是一種更為直接和有效的方法。
然而,拋開在突發性軍事衝突中首先選擇進攻的政治風險不談。即使從純軍事角度考慮,這種方法的有效性也建立在一個理想化環境的假設基礎上。對敵方基地的進攻將主要利用空中媒介,那麼就一樣面臨突破基地防空網的問題,如果使用不具備高突防性的飛彈或飛行平台發起打擊,敵方正日益成熟的防空反導技術將使進攻力量承受極高的戰損。同時,打擊平台不管是陸基、海基還是空基,也都有可能被對方突防能力更高的隱形戰機和飛彈摧毀。
上述分析並非否認非對稱作戰的價值,只是說明即使是非對稱作戰,也需要有相對平衡的作戰技術。面對周邊的五代機陰影,中國的下一代戰機項目必須迎頭趕上,且有必要在研製中突出強調隱形性能。根據經典《制空權》理論,對進攻性空中力量,最有效的克制手段是另一種更強大的進攻性空中力量。隱形功能的本質在於提高突防概率,這也就決定了一支隱形空軍就是一支攻擊型空軍。這種具備高突防能力的空軍無論是遠程攔截,還是直接攻擊敵方基地,勝算都更大。再者,一旦作戰雙方都使用隱形戰機,那麼戰場就會變為雙向不透明或雙向透明,總的攻防模態平衡將恢復,如果此時某一方具備體系作戰優勢(反隱形雷達、衛星、空地電子支援和數據鏈的融合)或採用了更有針對性的「特別」戰法,那麼它顯然就更有希望。
韓國空軍的KFX-201二代本土戰機方案
日本四代心神先進技術驗證機全尺寸模型
美國空軍F-22A猛禽戰機已經形成了全天候戰鬥力
SM-36 STALMA資料稱該機採用等離子隱形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