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監宰相」李輔國:擁立兩位皇帝殘殺皇后皇子
導讀:在中國歷史上,以太監的身份爬上宰相高位的只有兩個人,一個是趙高,一個就是李輔國。趙高陰險毒辣,在歷史上臭名昭著。李輔國比起趙高來,一點兒也不遜色。他阿諛奉承,溜鬚拍馬,不學就會;他翻雲覆雨,落井下石,無所不能;他謀害同類,殘殺異己,從不手軟。他的臭名自然也不在趙高之下。
從太監到「元勳」
李輔國本名叫李靜忠,出生於武則天長安三年(703)。他的家庭並不顯貴,屬於比較貧苦的一般市民家庭。迫於生計,他被人閹割,送入宮中當了太監。
李靜忠的出頭與一匹馬有關,這匹馬就是太子李亨的寶馬。最初,李靜忠在皇家的馬廄裡幹活,又髒又累,被人呼來喚去,連皇家的那些牲口也不如。因為他念過幾天私塾,有一點文化,腦子又機靈,不久就讓他做了馬廄的記賬員。李靜忠在經營賬目的同時,把皇家的那些馬養得又肥又壯。他的上司認為他是個人才,便推薦給太子李亨,讓他餵養李亨的那匹寶馬。李靜忠為了贏得太子的歡心,對那匹馬傾注了很大的心血,每天把那匹馬梳洗得乾乾淨淨,餵養得膘肥體壯,打扮得漂漂亮亮。太子李亨非常高興,就把李靜忠調到了東宮,跟隨自己左右,負責自己的外出安排。天長日久,李靜忠越來越得到太子和太子妃張良娣的讚賞了。
唐玄宗天寶十四年(755)十一月,「安史之亂」爆發後,玄宗於第二年六月逃出長安,到巴蜀避亂去了。太子李亨在大兒子廣平王李俶(後改名為李豫,即唐代宗)、三兒子建寧王李倓,以及李靜忠等人的擁戴下,北上朔方,最後到達靈武(今甘肅靈武縣)。李靜忠根據當時戰爭的形勢,決定力諫太子即位,挽救危局。他把自己的想法告訴了太子妃張良娣,太子妃舉雙手同意。這時,跟隨的大臣們也一次次上書,希望太子即皇帝位,帶領軍民消滅叛軍,收復失地。但是,太子李亨卻死活不同意。他覺得,父皇現在遠在巴蜀,自己豈能自立為皇帝?站在一旁的李靜忠不顧自己的身份和地位,對李亨說:「殿下,人心所向是成敗關鍵。皇上自出京城,大事皆委於你;馬嵬坡以來殿下戰功顯赫,已是眾望所歸,天下皆唯殿下馬首是瞻,請太子殿下以國事為重,為社稷著想。等收復失地,平定反賊,再迎皇上回京。」
太子李亨是個聰明人,雖然仁孝,但也是建功立業之人。他在推讓一番之後,於這年八月正式登基,順理成章地當了皇帝,把遠在巴蜀的玄宗尊為太上皇。李靜忠一下子成了肅宗皇帝的「開國元勳」,從幕後堂而皇之地走到了台前,與大臣們享受一樣的禮遇,甚至超過了他們。
九月,肅宗聽從李泌的建議,任廣平王李俶為天下兵馬大元帥,統兵東征,李靜忠判元帥府行軍司馬事,軍政大事都委任於他。為了感激李靜忠的擁戴之功,李亨特地賜李靜忠名「護國」,凡是四方表奏,御前符印發佈軍令,統統交給李靜忠辦理。
李靜忠雖然從幸靈武,擁戴肅宗有功,被授予太子家令、判元帥府行軍司馬事、太子詹事,終日伴隨肅宗左右,掌握了內草詔書、外宣軍令的特權,但他自知勢力不濟,黨羽不多,後台不硬,所以做事比較謹慎,不敢輕舉妄動。為了找到堅硬的靠山,他對張良娣極力巴結,低聲下氣,阿諛奉承,終於贏得了她的信任。他們一個在朝中,一個在後宮,結成了一個利益共同體。
排斥李泌 毒死肅宗的兒子李倓
李泌是肅宗小時候的朋友和老師,深得玄宗的賞識和太子李亨的尊敬。後來,李泌遭到楊國忠的迫害,被貶出京城,隱居穎陽。李亨當上皇帝後,派人千里迢迢去請李泌,李泌礙於情面,只得來到了靈武。
肅宗堅持和李泌同吃同行,對榻而眠,徹夜長談,情誼不減當年。所有軍國大事,包括戰爭決策,將相的任免,都一一與李泌商量。肅宗打算封李泌為右丞相,但李泌堅辭不受。肅宗知道他的脾氣,也就不再勉強。
李泌的出現,徹底打破了肅宗和李靜忠原先的良好關係。也就是說,李靜忠的位置完全被李泌取代了。為此,李靜忠在感到失落的同時,對李泌產生了極大的嫉恨心理。
肅宗在靈武繼位的消息傳到西蜀,玄宗便遣使到靈武,並賜給張良娣一副七寶馬鞍以示獎勵。馬鞍上鑲嵌著很多奇珍異寶,張良娣十分喜歡。這件事正好被李泌看到了,李泌不願意讓肅宗步玄宗的後塵而使國家繼續衰落下去,於是建議肅宗將七寶馬鞍納入國庫,以備戰事,肅宗同意了。
李靜忠把這件事告訴了張良娣,張良娣對李泌非常不滿,她與李靜忠商量,一定要把李泌從肅宗身邊趕走。李靜忠又慫恿張良娣向肅宗哭訴,要求立她為皇后,肅宗有所動心,便與李泌商議。李泌從國家大計出發,建議肅宗暫時不要冊立皇后,要集中精力收復長安,穩定大局。肅宗權衡利弊,痛快地答應了。張良娣知道了這件事,就更加痛恨李泌了。她和李靜忠勾結起來,處處為難李泌,想方設法地給李泌穿小鞋,弄得李泌走也不是,在也不是,十分為難。
太子李亨是個聰明人,雖然仁孝,但也是建功立業之人。他在推讓一番之後,於這年八月正式登基,順理成章地當了皇帝,把遠在巴蜀的玄宗尊為太上皇。李靜忠一下子成了肅宗皇帝的「開國元勳」,從幕後堂而皇之地走到了台前,與大臣們享受一樣的禮遇,甚至超過了他們。
九月,肅宗聽從李泌的建議,任廣平王李俶為天下兵馬大元帥,統兵東征,李靜忠判元帥府行軍司馬事,軍政大事都委任於他。為了感激李靜忠的擁戴之功,李亨特地賜李靜忠名「護國」,凡是四方表奏,御前符印發佈軍令,統統交給李靜忠辦理。
李靜忠雖然從幸靈武,擁戴肅宗有功,被授予太子家令、判元帥府行軍司馬事、太子詹事,終日伴隨肅宗左右,掌握了內草詔書、外宣軍令的特權,但他自知勢力不濟,黨羽不多,後台不硬,所以做事比較謹慎,不敢輕舉妄動。為了找到堅硬的靠山,他對張良娣極力巴結,低聲下氣,阿諛奉承,終於贏得了她的信任。他們一個在朝中,一個在後宮,結成了一個利益共同體。
排斥李泌 毒死肅宗的兒子李倓
李泌是肅宗小時候的朋友和老師,深得玄宗的賞識和太子李亨的尊敬。後來,李泌遭到楊國忠的迫害,被貶出京城,隱居穎陽。李亨當上皇帝後,派人千里迢迢去請李泌,李泌礙於情面,只得來到了靈武。
肅宗堅持和李泌同吃同行,對榻而眠,徹夜長談,情誼不減當年。所有軍國大事,包括戰爭決策,將相的任免,都一一與李泌商量。肅宗打算封李泌為右丞相,但李泌堅辭不受。肅宗知道他的脾氣,也就不再勉強。
李泌的出現,徹底打破了肅宗和李靜忠原先的良好關係。也就是說,李靜忠的位置完全被李泌取代了。為此,李靜忠在感到失落的同時,對李泌產生了極大的嫉恨心理。
肅宗在靈武繼位的消息傳到西蜀,玄宗便遣使到靈武,並賜給張良娣一副七寶馬鞍以示獎勵。馬鞍上鑲嵌著很多奇珍異寶,張良娣十分喜歡。這件事正好被李泌看到了,李泌不願意讓肅宗步玄宗的後塵而使國家繼續衰落下去,於是建議肅宗將七寶馬鞍納入國庫,以備戰事,肅宗同意了。
李靜忠把這件事告訴了張良娣,張良娣對李泌非常不滿,她與李靜忠商量,一定要把李泌從肅宗身邊趕走。李靜忠又慫恿張良娣向肅宗哭訴,要求立她為皇后,肅宗有所動心,便與李泌商議。李泌從國家大計出發,建議肅宗暫時不要冊立皇后,要集中精力收復長安,穩定大局。肅宗權衡利弊,痛快地答應了。張良娣知道了這件事,就更加痛恨李泌了。她和李靜忠勾結起來,處處為難李泌,想方設法地給李泌穿小鞋,弄得李泌走也不是,在也不是,十分為難。
李靜忠和張良娣的行為,引起了建寧王李倓的極大不滿。李倓性格直爽,愛打抱不平。他把李靜忠和張良娣狼狽為奸、處處排斥李泌的行為告訴了父皇,要求父皇處置二人。但是,肅宗沒有馬上表態,讓李倓下去了。
張良娣和李靜忠知道了李倓在肅宗面前打小報告的事,就決定對李倓進行報復。
有一天,前線傳來的捷報讓李俶欣喜萬分,他一高興,竟喝了個酩酊大醉。半夜,他從睡夢中驚醒,發現床前有個身影正舉劍向自己刺來,他急忙用臂一擋,劍刃刺進了他的肩膀,刺客倉皇逃走了,李俶由於失血過多而昏迷了過去。
肅宗得到這一消息後大驚,連夜趕去看望兒子,並命令李靜忠務必要捉拿刺客。很快,李靜忠把一個蒙面人帶到了肅宗面前。肅宗也不問話,舉起寶劍就要殺那刺客,嚇得刺客連連求饒:「皇上,不是小人的罪過,是建寧王派小人幹的。建寧王還說,不刺死廣平王,小人也難活命啊!」
肅宗聽了,心如刀絞,他沒想到自己的兒子竟會對其兄長下此毒手,所以半天沒有說話。一旁的李靜忠故意為難地說:「皇上,這可怎麼辦呢?」
肅宗眼裡終於冒出了一道凶光,說:「殺!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
遠在軍中的建寧王李倓根本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事,忽然接到了父皇派人送來的聖旨和一杯毒酒。他還來不及趕回去向父皇申訴,就被李靜忠的心腹強行按住喝下了那杯毒酒。
廣平王李俶清醒過來之後,見到了聞訊從軍中趕回來的李泌。李泌知道這件事肯定是李靜忠和張良娣干的,心裡很悲憤。連皇子他們都敢殺,何況是自己呢?因此,李泌決定在適當的時機離開這是非之地。李俶知道內幕後,決心要為弟弟報仇,除掉這兩個惡人。
假傳聖旨逼宮 架空肅宗皇帝
757年九月,唐軍收復長安後,為了躲避隨時都可能發生的災禍,也由於平叛大局已定,李泌便執意離開權力鬥爭的漩渦,進衡山修道去了。李泌一走,李靜忠終於去了一塊心病。
這時候,肅宗沒有大規模東討,而是深居皇宮,大封功臣。十一月,改封李俶為楚王,立張良娣為淑妃,授李靜忠為殿中監,總掌宮中大政。十二月,肅宗從成都迎回了玄宗,安置在長安城南的興慶宮居住。
乾元元年(758)二月,肅宗又封李靜忠為太僕卿,三月改封李俶為成王,立張淑妃為皇后。李靜忠上奏肅宗,請求將自己的名字改為李輔國,肅宗同意了。從此以後,李靜忠就叫李輔國了。
自從回到長安後,李輔國不僅成為皇宮總管,而且掌握了禁軍。他深居皇宮,每日侍奉在肅宗左右,凡是肅宗發佈的軍政詔令,都必須經過他簽字才能施行。除非正式朝會,平時宰相百官上朝奏事,肅宗一般不出朝,均由李輔國代替接奏,發佈號令。李輔國大權在握,不是皇帝,勝似皇帝,就是深居皇宮的宦官也不敢直呼其名,而是尊稱他為「五郎」。
遠在軍中的建寧王李倓根本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事,忽然接到了父皇派人送來的聖旨和一杯毒酒。他還來不及趕回去向父皇申訴,就被李靜忠的心腹強行按住喝下了那杯毒酒。
廣平王李俶清醒過來之後,見到了聞訊從軍中趕回來的李泌。李泌知道這件事肯定是李靜忠和張良娣干的,心裡很悲憤。連皇子他們都敢殺,何況是自己呢?因此,李泌決定在適當的時機離開這是非之地。李俶知道內幕後,決心要為弟弟報仇,除掉這兩個惡人。
假傳聖旨逼宮 架空肅宗皇帝
757年九月,唐軍收復長安後,為了躲避隨時都可能發生的災禍,也由於平叛大局已定,李泌便執意離開權力鬥爭的漩渦,進衡山修道去了。李泌一走,李靜忠終於去了一塊心病。
這時候,肅宗沒有大規模東討,而是深居皇宮,大封功臣。十一月,改封李俶為楚王,立張良娣為淑妃,授李靜忠為殿中監,總掌宮中大政。十二月,肅宗從成都迎回了玄宗,安置在長安城南的興慶宮居住。
乾元元年(758)二月,肅宗又封李靜忠為太僕卿,三月改封李俶為成王,立張淑妃為皇后。李靜忠上奏肅宗,請求將自己的名字改為李輔國,肅宗同意了。從此以後,李靜忠就叫李輔國了。
自從回到長安後,李輔國不僅成為皇宮總管,而且掌握了禁軍。他深居皇宮,每日侍奉在肅宗左右,凡是肅宗發佈的軍政詔令,都必須經過他簽字才能施行。除非正式朝會,平時宰相百官上朝奏事,肅宗一般不出朝,均由李輔國代替接奏,發佈號令。李輔國大權在握,不是皇帝,勝似皇帝,就是深居皇宮的宦官也不敢直呼其名,而是尊稱他為「五郎」。
張皇后有個兒子叫李,才幾歲,被封為興王。她為了將來能當上皇太后,就勾結李輔國,威逼肅宗要立自己的兒子李為太子。肅宗徵求大臣李揆的意見,說:「成王李俶跟隨朕出生入死,功勞極大,朕欲立為太子,卿意如何?」
李揆馬上跪下,雙手作揖:「陛下此次決定,實在是社稷的福氣,恭喜陛下。」
肅宗又想起李泌臨走時的囑咐,就高興地說:「我意已決,任何人不能改變。」
於是,肅宗沒有答應張皇后和李輔國的要求,而是很快將成王李俶立為太子,並改名為李豫。
張皇后對李豫更加痛恨,一心想陷害他,但卻抓不到太子的任何把柄。
唐玄宗被肅宗迎回長安後,住在興慶宮,整天花天酒地,尋歡作樂。為了顯示太上皇的威風,他還經常在長慶樓設宴,款待一些將軍和大臣。玄宗曾勸肅宗不要重用李輔國,李輔國知道後,對玄宗懷恨在心,就在肅宗面前造謠說:「太上皇居住在外面,與外人多有聯繫往來,他們恐怕要對陛下動手,不如把太上皇遷入皇宮來。」肅宗聽了,雖然感到吃驚,但沒有同意。
李輔國並不甘心,他假傳聖旨,請太上皇到太極宮赴宴,實際上是強迫唐玄宗移居到太極宮去。唐玄宗移居到太極宮的第二天,肅宗才知道事情的真相。他龍顏大怒,立即召見李輔國,想給他點顏色看看。沒想到,李輔國到來,還帶著六軍統帥和各位大將,威風不可一世。
肅宗說:「你們可知罪?」
李輔國卻不慌不忙地說:「稟皇上,臣是迫不得已才出此下策,不如此,皇上您地位不保,六軍不安啊。」
肅宗害怕馬嵬坡兵變的鬧劇重演,只得忍著氣說:「好了,你們都回去歇息吧。」
李輔國完全把肅宗皇帝架空了,完全取代了皇帝決定朝政大事的權力。從此,肅宗對李輔國已經由原來的信任而變成仇恨了。
殘殺皇后 擁立代宗
上元二年(761)八月,李輔國被封為兵部尚書,依然掌握兵權。但這些官位仍然滿足不了他那顆貪得無厭的野心,他向肅宗提出了更為苛刻的要求,要擔任宰相職務。
肅宗對李輔國的無理要求非常生氣,但又不敢橫加拒絕,只是微微一笑,婉轉地說:「以您的功勞,做什麼官都可以,只是怕文武百官不同意。」
李輔國碰了軟釘子,並不死心。他暗中活動,拉攏朝臣,讓百官上表推薦自己。肅宗對李輔國的陰謀瞭如指掌,他暗中召見宰相蕭華,對蕭華說:「李輔國想當宰相,如果百官大臣的推薦奏章遞上來,那麼就不得不讓他當宰相了。」蕭華知道肅宗的苦衷,就聯絡僕射裴冕,堅決不能推薦李輔國。裴冕是肅宗的舊臣,非常正直,他說:「李輔國找過我了,讓我推薦他當宰相,我沒有答應他。現在即便砍斷我的雙臂,我也不會推薦他當宰相。」
李輔國並不甘心,他假傳聖旨,請太上皇到太極宮赴宴,實際上是強迫唐玄宗移居到太極宮去。唐玄宗移居到太極宮的第二天,肅宗才知道事情的真相。他龍顏大怒,立即召見李輔國,想給他點顏色看看。沒想到,李輔國到來,還帶著六軍統帥和各位大將,威風不可一世。
肅宗說:「你們可知罪?」
李輔國卻不慌不忙地說:「稟皇上,臣是迫不得已才出此下策,不如此,皇上您地位不保,六軍不安啊。」
肅宗害怕馬嵬坡兵變的鬧劇重演,只得忍著氣說:「好了,你們都回去歇息吧。」
李輔國完全把肅宗皇帝架空了,完全取代了皇帝決定朝政大事的權力。從此,肅宗對李輔國已經由原來的信任而變成仇恨了。
殘殺皇后 擁立代宗
上元二年(761)八月,李輔國被封為兵部尚書,依然掌握兵權。但這些官位仍然滿足不了他那顆貪得無厭的野心,他向肅宗提出了更為苛刻的要求,要擔任宰相職務。
肅宗對李輔國的無理要求非常生氣,但又不敢橫加拒絕,只是微微一笑,婉轉地說:「以您的功勞,做什麼官都可以,只是怕文武百官不同意。」
李輔國碰了軟釘子,並不死心。他暗中活動,拉攏朝臣,讓百官上表推薦自己。肅宗對李輔國的陰謀瞭如指掌,他暗中召見宰相蕭華,對蕭華說:「李輔國想當宰相,如果百官大臣的推薦奏章遞上來,那麼就不得不讓他當宰相了。」蕭華知道肅宗的苦衷,就聯絡僕射裴冕,堅決不能推薦李輔國。裴冕是肅宗的舊臣,非常正直,他說:「李輔國找過我了,讓我推薦他當宰相,我沒有答應他。現在即便砍斷我的雙臂,我也不會推薦他當宰相。」
由於肅宗有蕭華和裴冕等大臣的支持,李輔國的宰相夢徹底破滅了。因此,李輔國對蕭華和裴冕恨之入骨,準備伺機報復。
肅宗寶應元年(762)三月,求相不得的李輔國首先對宰相蕭華開始了報復。他多次在肅宗面前誣陷蕭華專權,請求罷免他的宰相職務。肅宗知道李輔國是在報復蕭華,就沒有答應。李輔國堅持要罷免蕭華,軟弱的肅宗沒有辦法,只好下詔罷免了蕭華,降為禮部尚書,讓李輔國的親信元載接替了蕭華的相位。四月,李輔國又串通元載,誣陷蕭華不軌,再貶蕭華為峽州司空,逐出了京師。接著,李輔國利用同樣的手段,把裴冕貶為冕州刺史,逐出了京師。這樣一來,李輔國更加目空一切了。
寶應元年四月,肅宗皇帝病重不能上朝,便把軍國大政交給了皇太子李豫,令其監國。張皇后原先威逼肅宗立自己的兒子李為太子,肅宗沒有答應,而是把李豫立為太子。後來,她的小兒子不幸夭折了,但她並不死心,便打算立肅宗的二兒子越王李系為太子,以換掉李豫。肅宗病重後,張皇后就加快了要廢掉李豫的步伐。
李輔國的發跡,與張皇后的暗中支持有很大關係。張皇后和李輔國為了各自的利益而互相利用,互相勾結,表面上相處得很好。但現在不同了,肅宗皇帝久病不愈,李輔國專權跋扈,對張皇后就不那麼恭敬了。張皇后想垂簾聽政,李輔國想獨霸天下,二人之間的矛盾不斷激化,最後發展到水火不容的地步。
要廢掉李豫,必須先除掉李輔國。張皇后使出了借刀殺人的手段,想利用李豫殺掉李輔國。她找到李豫,歷數李輔國罪狀,要李豫當機立斷。沒想到,李豫聽後卻嚇得哭了。張皇后知道李豫不能成事,就又找到肅宗的二兒子越王李系,一心想當皇太子的越王李系一口答應下來。他選拔了宦官二百多人,埋伏在長生殿後,準備在李豫進宮看望肅宗時發動兵變,殺死李豫。
張皇后的陰謀不想被李輔國的親信程元振覺察了,他立即將此事報告給李輔國。李輔國果斷採取行動,封鎖了宮中的各個大門,阻止李豫進宮。張皇后見事情敗露,一籌莫展,只好站在已經不能說話的肅宗面前等待死亡的到來。
晚上,李輔國和程元振帶著羽林軍包圍了皇帝的寢宮,他們見人就殺,見好東西就順手牽羊拿走,並直接衝進了肅宗的臥室,當場抓住了張皇后。肅宗經受不了如此的打擊,驚嚇而死,年52歲。
肅宗一死,李輔國的膽子更大了,他下令將張皇后、越王李系等人一同斬首。受牽連的一百多人也全部被殺,並株連九族。
第二天,李輔國讓李豫穿上孝服,與大臣們相見。在李輔國的擁戴下,李豫在肅宗的靈前即位,這就是唐代宗。
張皇后的陰謀不想被李輔國的親信程元振覺察了,他立即將此事報告給李輔國。李輔國果斷採取行動,封鎖了宮中的各個大門,阻止李豫進宮。張皇后見事情敗露,一籌莫展,只好站在已經不能說話的肅宗面前等待死亡的到來。
晚上,李輔國和程元振帶著羽林軍包圍了皇帝的寢宮,他們見人就殺,見好東西就順手牽羊拿走,並直接衝進了肅宗的臥室,當場抓住了張皇后。肅宗經受不了如此的打擊,驚嚇而死,年52歲。
肅宗一死,李輔國的膽子更大了,他下令將張皇后、越王李系等人一同斬首。受牽連的一百多人也全部被殺,並株連九族。
第二天,李輔國讓李豫穿上孝服,與大臣們相見。在李輔國的擁戴下,李豫在肅宗的靈前即位,這就是唐代宗。
李輔國被殺之謎
李豫即位後,雖然對李輔國專權不滿,但因為他有擁戴之功,也不敢對他怎麼樣。寶應元年五月,代宗加封李輔國為司空兼中書令,李輔國就成為唐代第一個以宦官身份入主宰相的人,實現了他多年夢寐以求的願望。
不僅如此,代宗還尊李輔國為「尚父」,食邑八百戶。然而,李輔國仍不滿足,他比以前更加驕橫跋扈,甚至公然對代宗說:「大家(唐時宦官稱皇上為大家)只管坐在宮中,外邊的事情盡聽老奴處置好了。」氣焰囂張到了極點。代宗雖然不高興,但懼於李輔國的權勢,再加上自己剛剛繼位,政局不穩,只得忍氣吞聲,任其擺佈。
李輔國的專權,終於引起了一個人的不滿,這個人就是李輔國的心腹程元振。程元振自認為對李輔國有功,不滿於現有的地位,他的野心是取代李輔國,成為政治的核心人物。於是,程元振就在代宗面前歷數李輔國的罪狀,懇請代宗加以制裁。代宗本來就對李輔國不滿,現在有程元振的支持,他就將計就計,利用程元振這個宦官來除掉李輔國這個宦官,達到一箭雙鵰的目的。
這一年六月,代宗和顏悅色地對李輔國說:「李公公,你是三朝老臣,為我大唐王朝立下了很大功勞。朕念你勞苦功高,年齡大了,該好生休息,軍務太繁重,就交給程公公吧。你也應該回家享福了。這麼多年來,真是辛苦你了。」
這樣,李輔國稀里糊塗地被解除了元帥行軍司馬和兵部尚書的職務,由程元振擔任,並且命令他搬出皇宮,居住到自己的府第去。
李輔國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他看著程元振,程元振趕忙把目光移開了。百姓聞聽罷免了李輔國,人們奔走相告,長安城一片歡騰。李輔國這才感到了事態的嚴重,在舉國上下的一片唾罵聲中,他不得不上書請求辭職。代宗求之不得,趁機罷免了他的中書令之職,封他為博陸王,允許他進京朝拜。李輔國真是啞巴吃黃連,有苦難言。
李輔國被罷免了中書令,想最後一次到中書省寫一封謝表。他剛步入中書省的門檻,值班的官員大聲喝道:「您已被罷免宰相,不能再進入此門。」李輔國沒辦法,就氣呼呼地跑到代宗面前,說:「我這個老奴侍候不了您這個小皇帝,我只好去侍候九泉之下的老皇帝了。」代宗知道他心中有怨言,只好下了一道詔書,對他進行安慰並準備送他出京。
正當李輔國準備動身出京的時候,寶應元年十月十八日晚上,一個刺客翻牆進入李輔國的府第,把睡意朦朧的李輔國殺死,並割走了他的腦袋和右臂。多行不義的李輔國終於結束了自己罪惡的一生,時年59歲。
李輔國死後,代宗下令有司追捕刺客,並用木頭做了一個腦袋,安在李輔國的無頭屍上,加以安葬,並追賜他為太傅。
李輔國究竟是怎麼突然被殺的?歷來說法不一,至今仍是不解之謎。史學界一般有三種說法:
說法之一:代宗皇帝在作太子的時候,就深受李輔國壓制,早就積怨太多,但一直沒有報仇的機會。再加上李輔國殺害了李倓,假傳聖旨逼迫玄宗移居太極宮,圍攻皇宮嚇死肅宗,更使得代宗仇上加仇,下決心要除掉李輔國,為自己的父皇和弟弟李倓報仇。但是,李輔國擁戴代宗當皇帝又立了大功,代宗不好明著下手,就派人暗中刺殺了李輔國,連夜將他的人頭和手臂送到泰陵,祭奠死者,然後又殺死了刺客,殺人滅口。
說法之二:程元振一直和李輔國有隙,在他手下受氣太多,後來升了官仍然遭到李輔國的蔑視。程元振接替李輔國擔任元帥行軍司馬和兵部尚書的職務後,雖然李輔國已無法調遣,但這些人大多為李輔國的舊部,根本不服管教。程元振乾脆一不做二不休,殺死了李輔國,以此來威懾李輔國的那些舊部。
說法之三:第三種說法就是民間的刺客殺死了李輔國。解除一切職務只是李輔國政治生命的終結,而他所犯的罪行,殺一萬次也不足以平民憤。因此,民間的俠客進入李輔國家中,把他殺死了。有人在杭州曾見過一個相貌奇特的武士,這個武士在衙門裡當差,有一次酒後失言,說他就是殺李輔國的人。是否真實,不得而知。
雖然李輔國之死成了千古之謎,但多數人認為,第一種說法還是比較可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