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南京淪陷真相:留守軍人血染雨花台 | 陽光歷史

 

A-A+

[圖文]南京淪陷真相:留守軍人血染雨花台

2015年09月05日 戰史風雲 暫無評論 閱讀 497 次


  中新網12月13日電 在世界現代史上,還沒有哪一個城市曾經像中國南京這樣慘遭異族軍隊的殺戮和蹂躪。當這座城市陷落之後,這裡血流成河、屍體堆積如山。70年過去了,仍然有人妄圖掩蓋這段歷史的真相,而每一個中國人都更有理由知道,公元1937年的南京,究竟都發生了什麼?日前,鳳凰衛視的《鳳凰大視野》節目通過蔣介石集團在「保衛南京」問題上的分歧與爭鋒,揭開了南京淪陷真相。


節目內容摘錄如下:


南京大屠殺是60多年前侵華日軍犯下的慘無人道的法西斯暴行,是人類文明史上一場慘絕人寰的浩劫,是中華民族歷史上一段難以泯滅的傷痛。


在《南京大屠殺史料集》裡,收錄了日本海軍航空隊1937年8月14日23時30分下達的一道緊急作戰命令。這道命令要求20架轟炸機第二天從本土長崎基地起飛,襲擊中國首都南京。


殺戮之前 日本僑民被中國政府護送離開南京


就在南京首次被日軍空襲的當天,這座城市曾經發生過一件鮮為人知的事情:


日軍的轟炸機是15日上午9點10分起飛的。就在這時候,為了讓最後一批留在南京的日本駐華使館人員和日本僑民團成員安全撤離,中國政府為他們準備了特別列車,並派出40名憲兵一路隨同護衛,還特意從外交部派出兩人隨行。


同時一起撤離的日本僑民團參事莊司得二在他撰寫的《南京日本僑民志》裡,記述了當時的情景:


列車附近不允許任何人靠近,可見警戒之嚴密。開車後每次停車,我都注意觀察,連一些小站都一樣,真是非常周全。


就在這些日本人被中國政府"非常周全"地送走以後不久,這天下午兩點50分到3點30分,日軍轟炸機穿過低垂的雲層,對南京投下了重磅炸彈。第二天,當這些日本僑民得知他們自己國家的飛機越洋轟炸南京的消息時,莊司得二回憶說:


"車廂裡不由地發出了慶幸的歡呼聲"。


他們當然可以為自己脫離戰火而高興歡呼,但中國南京市民的痛苦才剛剛開始。


徐勇(北京大學歷史學系教授):也就是說在中日關係不斷走向戰爭、惡化的這種情況之下,中國還是用人道的、寬容的方式來對待日本。這個實際上可以看出,這是野蠻與和平,侵略與愛好自由獨立,這樣一種,中日雙方的這樣一種對比。


在南京之前 那些慘遭凌辱的中華城池


日本飛機開始轟炸南京前的一個月零八天,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爆發,日軍全面侵華戰爭開始了。只是那時候對於南京的普通市民來說,戰爭似乎還離得比較遙遠。然而,隨著八一三事變,淞滬會戰爆發,戰火一下子蔓延到了上海,人們這才感到南京已被戰爭的烏雲所籠罩。


金新果(南京陸軍指揮學院教授):在日軍首次空襲南京的前兩天,也就是1937年8月13日,淞滬會戰在上海拉開序幕。日本內閣任命松井石根大將為"上海派遣軍"司令官,指揮日軍對淞滬地區的進攻。日軍妄想在三個月內征服中國的企圖,在中國軍民的堅強抵抗下遭到了粉碎。


日軍不斷向淞滬地區增兵,至10月中旬,其總兵力已達6個師團20萬人,其兵力調動規模是空前的。


就在日軍飛機8月15日悍然轟炸南京的同一天,日本首相發表了《帝國政府聲明》,公然表示要採取斷然措施打擊中國;


從這一天開始,日軍對南京實行了不分青紅皂白、殘酷野蠻的轟炸。機嘗政府機關、學校、醫院、廣播電台、火車站、自來水廠、發電廠,甚至連市民居住密集的新街口等地都遭到轟炸。


就在南京連續遭受轟炸期間,淞滬會戰正處於膠著狀態,中國軍隊赴湯蹈火,奮勇抗敵。


曾任第三戰區司令長官的馮玉祥感慨地說:"我們的部隊每天一個師又一個師投入戰場,有的不到三個小時就死了一半,有的支持五個小時死了三分之二,這個戰場就像大熔爐一般,填進去就熔化了。"


1937年11月5日,日軍第10軍在杭州灣實施登陸作戰。這一突然的戰術動作使中國軍隊腹背受敵,迫使主力部隊在付出巨大的犧牲後向西撤退。


1937年11月12日,上海失陷。


上海的陷落使相距300多公里外的中國首都南京處於日軍的直接威脅之下。


由松井石根率領的日軍立即開始追擊撤退的中國軍隊。


還是在松井石根剛剛被任命為上海派遣軍司令官時,這位身患肺並一度被日本軍部冷落的日本軍人便狂妄地宣稱:"別無他途,只有拿下南京,這就是我必須完成的使命。"


以松井石根為首的華中方面軍各路部隊的指揮官們,為爭奪攻入南京的頭功,紛紛鼓動部下向南京進發。


日軍分三路猶如潮水一般湧向南京,右路沿京滬鐵路西進;中路由宜興經溧水進攻;左路由太湖南側迂迴,對三面環山,背靠長江的南京城形成戰略包圍。


狂熱的日軍在幾乎沒有後勤保障的情況下向西進擊。參與進攻的日軍接到了這樣的命令:"糧草不足就現地解決,彈藥不足就打白刃戰。"


上等兵曾根一夫是當時參加徵收的日軍士兵之一,他在《南京大屠殺親歷記》一書中寫道:"自從命令下達後,罪惡感就消失了,軍人們變成了到處偷襲搶奪穀物、家畜來充飢的匪徒。這個就地徵收的命令,使下級軍官發狂,不但搶奪糧食,並且強暴了中國婦女……對於反抗的人就以武力解決。"


成千上萬的日軍士兵闖進當地平民家中,他們一路燒殺淫掠,無錫,江陰,常州,鎮江……秀麗的江南河山,被日軍糟蹋得殘破不堪。


素有"東方威尼斯"之稱的蘇州城,橫遭劫掠。一位長期居住在中國的美僑撰文說:他第一次回到被日軍佔領的蘇州時,倒斃街頭的屍體已經擺了十天以上,街上的野狗也明顯地肥了許多。


蔣介石集團內部對「保衛南京」的分歧與爭鋒


淞滬會戰還沒有結束,日本軍部已經開始組建華中方面軍,並且任命松井石根為司令官。這說明日軍早就制定了將戰事從上海向華中其他地區擴大的計畫。上海淪陷後,首都南京的防禦問題擺在了國民政府最高統帥部的面前。


這裡是蔣介石在南京中山門外的官郟1937年11月15日至18日,國民政府在這裡連續召開了3次最高國防會議,商討保衛南京的方案。


會議氣氛顯得緊張沉悶。參加會議的大部分將領主張放棄南京,甚至連國民政府聘請的德國軍事顧問也同樣不主張防守南京。


蔣介石沒有就此做出什麼決定,只是說"南京為國際觀瞻所繫,守還是應該守一下的。至於如何守,值得慎重考慮。"


會議陷入僵局,蔣介石猶豫再三,左右為難。


此時,擔任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執行部主任的唐生智最終站出來,他說:"南京不僅是我國的首都,而且是國父之陵墓所在地。如果我們不戰就放棄南京,怎麼對得起國父的在天之靈?""軍人以身許國,當此危難之際,何能畏難以求苟安?我願意勉為其難,一定堅決死守,與南京共存亡。"


蔣介石當即任命唐生智為南京衛戍軍司令長官,負責南京保衛戰。


其實,中國最高軍事當局早就預感到,如果中日戰事一旦爆發,日軍佔領上海之後,必然會沿著京杭國道,由東向西攻擊南京。


金新果(南京陸軍指揮學院教授):早在1935年的時候,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在德國軍事顧問團的指導下擬制了《首都要塞計畫》,就是以日軍侵略中國為背景的。這個計畫的戰略思想是:以淞滬地區為作戰前沿,以吳福線、澄錫線(錫澄線)作為拱衛首都的兩道國防防禦線。


按照當時制定的這個《首都要塞計畫》,南京保衛戰不應該在距離南京這樣近的地方打響,而日軍也絕不會這麼快就兵臨城下。


章伯鋒(中國社科院近代史所研究員):可是由於淞滬抗戰的倉促撤退,整個打亂了當時中國軍隊的既定的作戰部署。國防線,完全沒有起到作用。部隊的倉促撤退,很快地就靠近南京城邊。


蔣介石放棄南京 留守軍人血染雨花台


隨著日軍向南京方向快速推進,1937年11月20日,國民政府被迫宣佈遷都重慶。


10天以後,12月1日,日軍大本營正式命令華中方面軍司令官須與海軍協同攻佔中國首都南京。同時,下達了由上海派遣軍和第10軍組成的華中方面軍"戰鬥序列"的命令。第二天,日皇裕仁的叔叔朝香宮鳩彥被任命為上海派遣軍司令官。而此時,上海派遣軍和第10軍早已在殺向南京的途中了。


面對來勢洶洶的日本軍隊,以唐生智為司令長官的南京衛戍部隊陸續彙集了13個建制師和15個建制團,共15萬人保衛首都。


這其中,守衛南京的主力是剛從上海前線撤退下來的當時中國軍隊中最精銳的部隊87師、88師和36師,以及由陸軍學校35000餘名學生組成的教導總隊。


由於這些部隊在淞滬會戰中打得十分慘烈,以至於元氣大傷,戰鬥力受到嚴重削弱。


而用唐生智這位出身於湖南的地方將領,來指揮中央嫡系和其他地方部隊,實在令人擔憂。


12月7日,日軍攻擊部隊已經逐漸突破了南京的外圍防線。


這天凌晨,蔣介石夫婦乘坐飛機離開南京飛往江西。指導修築南京防衛陣地的、以法肯豪森為團長的德國軍事顧問團,在此期間也秘密離開南京。一兩天後,國民政府的軍政要員、南京市政府要員們,也全部從南京撤離。


朱成山(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館長):12月8日,日本的軍隊完全地佔領了南京的外圍陣地,就在這一天呢,南京衛戍司令長官唐生智下令把外圍的中國軍隊撤退到南京復廓陣地上來,他準備以南京的城垣為依托,同日本軍隊進行最後的較量。


12月10日午後1點,日軍華中方面軍司令官松井石根下令向南京發起總攻。


佔領了湯山的日軍第16師團,突破第66軍的防線,向教導總隊駐守的馬群、孝陵衛一帶高地攻擊,直逼紫金山主峰;佔領了淳化鎮的日軍第3、第9師團突破83軍的防線,向光華門進攻;佔領了江寧的日軍第114師團突破74軍的防線,向通濟門進攻;日軍第6師團則突破58師防線由正南方猛攻88師防守的雨花台陣地。


12月12日黎明,在賽公橋陣地上,51師302團團長程智被打斷了3根手指,但他仍然率領戰士跳出戰壕,對日軍實施反衝鋒。就在這時候,他被迎面的一串子彈射中,鮮血頓時染紅了陣地。


早在開赴淞滬戰場作戰時,程智給懷有身孕的妻子寫信說:總算等到了與日寇交手的一天,此正是男兒報國之時,余決心以七尺之軀許國,惟盼吾妻能順利分娩,所生勿論男女,望善撫之,以繼余志。


戰事最為慘烈的,要數雨花台、紫金山和光華門這幾個地方。


當谷壽夫率領的日軍第6師團攻打到雨花台陣地的時候,他們的對手是剛從淞滬戰場轉戰到這裡的第88師和第51師。


朱赤,88師262旅少將旅長,這位素有儒將之稱的中國軍官,對中西哲學頗有研究,而在鐵血疆場上,他是一員勇猛無畏的驍將。當戰鬥進行到最後關頭,朱赤命令士兵把幾十箱手榴彈的蓋子全部打開,將導火索串連起來,把衝到陣地前沿的日軍炸得血肉橫飛。最後,守軍彈盡援絕,朱赤和大部分官兵以身殉國。


蔡熾甫(南京保衛戰老兵):雨花台是先失守,到後來呢中華門、光華門吃緊,那麼反覆,攻守都反覆了好多次,拉鋸戰的樣子。敵人呢死傷也不少,我們的兵呢也死傷不少,這都是肉搏戰,所以是相當慘烈的。


1937年冬季的南京,一寸山河一寸血,中國軍人為了捍衛民族的尊嚴與日軍作了殊死的拚殺。


堅守紫金山的教導總隊,在日軍施放燃燒彈時巋然不動,一位軍官在熊熊烈火中迸發出最後的怒吼:


「紫金山就是紫金山,決不是富士山!」


南京大屠殺紀念館今開館 每12秒熄一盞生命燈


南京保衛戰中的重大失誤 壯士恨 男兒血


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在1937年12月11日下令南京守軍撤退,但南京衛戍軍司令長官唐生智並沒有立即採取行動。


一天以後,雨花台失守,紫金山主峰危在旦夕,日軍正在形成對南京的四面合圍。


在大勢已去的情況下,12月12日下午5時,唐生智召開師以上將領緊急會議,宣佈放棄南京,實行突圍。


章伯鋒(中國社科院近代史所研究員):南京作為一座孤城,被日三路大軍包圍,想要堅守,長期堅守,是不可能的。


孫宅巍(江蘇省社科院歷史所研究員):在唐生智事先擬定好的撤退令當中,實際上是貫徹了一個"大部突圍,一部渡江"的這個原則,這無疑是合理的,但是在口頭下達這個撤退令的時候,唐生智呢,又追加了一些內容,多允許了一些部隊可以渡江,這樣實際上就形成了"大部渡江,一部突圍"的這個局面,實際上是我們的運輸能力不能允許的。


由於唐生智在撤退命令上的重大失誤,使得參加南京保衛戰的部隊中只有為數不多的幾支得以全身而退,廣東部隊的四個師在蒙受巨大犧牲後從日軍正面殺出一條血路得以突圍。但其他部隊大多湧向挹江門和下關一帶,從而陷入了危機四伏的境地。


蔡熾甫(南京保衛戰老兵):那天晚上,軍民大家都撤退嘛。大家都擁在挹江門。


駱中洋(南京保衛戰老兵):我們那時候在城牆上啊,用救火機的那個布帶子,掛在城牆上。慢慢慢慢、慢慢地,手拉的拉不動的時候就夾住,再夾不住就用牙齒咬住,咬住這個帆布帶喘喘氣。


美國《芝加哥每日新聞報》記者斯提爾,目睹了中國守軍撤退的狀況,他在報道中描述:


下午4點半左右崩潰開始了。起初還是較有秩序的撤退,但在日落時分就變成了潰逃。潰逃的軍隊想到日軍在後面追擊,把多餘的裝備全扔掉。不一會,馬路上到處是被中國軍隊扔掉的背包、彈藥袋、手榴彈和軍服。


駱中洋(南京保衛戰老兵):過江那個船人也滿了,又不開。船就差一點點(進)水,我說過去也危險。還有的人啊,用木排過江的也有。


冰冷的江水訴說著中國軍人的千古悲歌。


那些僥倖找到工具渡江的人,也是九死一生。日本海軍已經封鎖江面;日軍飛機就在上空盤旋;第16師團的先頭部隊很快就趕到了江邊,這個師團第33聯隊的平山仁三郎說:"我們從陸上"啪啪"射擊,軍艦上也發炮,……鮮血染紅了揚子江"。


參加南京保衛戰的憲兵部隊在後來總結教訓時寫道:


"用僅僅一個挹江門做為撤退10萬軍隊的通道,是不可想像的,""渡河準備不充分,致十餘萬大軍雲集江邊,均無船可渡……"


南京保衛戰最高指揮官唐生智,在下達撤退命令的當晚從下關乘船渡過長江脫險。在撤離南京的江輪上,他沉默無語,痛苦不堪。在他身後的對岸,就是正遭受日軍轟炸和炮擊,四處起火,槍聲、慘叫聲不絕於耳的南京城。


後來他說,"我打了一輩子仗,從來沒有打過這樣糟的仗。""我對不起國人,也對不起自己。"


金新果(南京陸軍指揮學院教授):由於客觀上中日軍隊在兵力上、在武器裝備上相差懸殊很大。在主觀上,中國統帥部在戰略指導上、在作戰指揮上以及在後勤保障等方面存在著嚴重的缺陷,導致整個南京保衛戰變成了一場"混戰"。


徐勇(北京大學歷史學系教授):南京保衛戰,它有它的正面的意義。最重要的正面意義,首先中國政府在這個地方,實行了抵抗,這顯示了中華民族、中國政府不投降,堅持抗戰的政治上的一種決心。而且留守在南京地區的中國軍隊,十幾萬人,前面經過三個多月的淞滬血戰,他們已經是傷殘纍纍。用傷殘纍纍的這樣一些部隊,來繼續進行這樣一些抵抗。而我們擔負這樣一個沉重任務的中國軍隊呢,確確實實,是恪盡職守,盡了自己最大的決心。


南京保衛戰中犧牲的少將以上指揮官:


肖山令 姚中英 朱赤 高致嵩 易安華 司徒非 羅策群


1937年12月13日凌晨的南京,城垣四周的槍炮聲漸漸沉寂下去。


在黑暗的火光中,日本軍隊蜂擁入城。


在中山門城門的鐵扉上,日軍第十六師團步兵第二十聯隊用白漆寫著"昭和十二年十二月十三日午前三時十分大野部隊佔領。"


1937年12月13日,當太陽再次升起的時候,南京無可挽回地陷落了。這個帝王之都有史以來第一次被真正意義上的外國軍隊所佔領。南京城幾十萬手無寸鐵的市民和被俘的官兵將會面對什麼樣的命運呢?明天我們將繼續講述1937年南京的真相。


標籤: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