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莊之死:孝莊太后為何死後37年難以下葬? | 陽光歷史

 

A-A+

孝莊之死:孝莊太后為何死後37年難以下葬?

2015年08月24日 皇帝的女人們, 風雲人物 暫無評論 閱讀 631 次

  導讀:說起孝莊文皇后,我們一點兒也不陌生。曾幾何時,一部電視劇《孝莊秘史》把寧靜版孝莊和皇太極、多爾袞乃至降臣洪承疇之間的感情刻畫得那叫一個細膩,尤其是咆哮哥馬景濤扮演的多爾袞死去的那一集,不知賺了多少眼淚。

  還有一部《康熙王朝》,斯琴高娃扮演的孝莊則大氣磅礡智勇兼備,一派女強人形象。

  有人說,這孝莊其實挺悲情的,丈夫在時人家愛的是關雎宮宸妃,莊妃生個兒子福臨還早死,不但早死,還是個徹底的多情種子,莊妃自己死了不能和丈夫皇太極合葬昭陵,還被排斥在了河北遵化清東陵孝陵外。

  但是,孝莊真的這麼悲情嗎?她為何不能和丈夫合葬昭陵呢?她又為什麼會被葬在孝陵圍牆外呢?究其本源,還得從史書上按圖索驥。

  原因一:沸沸揚揚的「下嫁緋聞」

  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孝莊太皇太后薨逝,享年七十五歲。熟悉清代後陵規制的人就要問了,一般死的比皇帝晚的皇后要在皇帝陵墓外面修建專門的後陵,可孝莊並沒有。她的陵墓非常特殊,是修建在了孝陵紅牆外。原因呢?有人說,是因為孝莊下嫁了多爾袞,改嫁了的人怎麼還能和前夫葬在一塊兒呢?然而,這是真事兒嗎?


  光緒年二十七年(1901年),史家章太炎將南明張煌言的手抄本《張蒼水集》排印出版,裡邊有首詩是這麼寫的:「上壽觴為合巹尊,慈寧宮裡爛盈門。春宮昨進新儀注,大禮躬逢太后婚。」這下不得了了,孝莊居住的慈寧宮大婚,還明確地寫出了是「太后婚」,就因為這詩,孝莊的名節開始不保了。這張煌言又是什麼人呢?他怎麼對皇家秘事這麼瞭解?-

  那就翻翻史料吧,這一翻不要緊,原來這人和滿清是死對頭!他是梁羽生小說裡極度讚揚的抗清義士!他是南明魯王政權的主要成員,他組織的義師和鄭成功的大軍一樣都是東南沿海的主要抗清力量。

  康熙三年,張煌言抗清失敗,於是,他跑到一座小島上藏了起來,可清軍還是不依不饒,硬是扮成和尚上島把張煌言逮了並處死。說到這兒,大家都明白了吧,這人和清廷可謂是血海深仇,如梁羽生小說裡的天山一脈一樣,諸如乾隆之類在他們眼裡那都是猥瑣男。

  還有人說了,孝莊沒嫁給多爾袞,那為啥順治要叫多爾袞皇父?本來不是皇叔嗎?

  沒錯,福臨即位的時候,年紀很小,自己即位又是多爾袞出了大力氣的,那時候,睿親王多爾袞和鄭親王濟爾哈朗兩個人都攝政,小福臨便稱呼叔叔為「皇叔攝政王」。後來,多爾袞打敗李自成,趾高氣揚起來,在他眼裡,福臨就是個小屁孩,於是,順治五年,擺佈著福臨叫他「皇父攝政王」。福臨可是老大不願意的,憋了一肚子氣,要是他母親孝莊再嫁給多爾袞,福臨不得氣爆肚皮才怪。所以,叫「父」的可不一定就是「父」了,周武王稱姜子牙為「尚父」可不代表武王真認了子牙做爹爹。

  在清代的各種史料中,壓根兒沒提孝莊下嫁一事。這麼看,孝莊下嫁多爾袞也就是一個緋聞而已。

  原因二:撲朔迷離的「莊妃托夢」

  下嫁多爾袞是個桃色新聞,那到底是什麼原因使孝莊魂歸北京而不是盛京呢?這裡還有一個傳說——莊妃托夢。

  有坊間秘聞,孝莊太皇太后去世後,她老人家一手帶大的康熙不忍心讓祖母漂泊異鄉,於是下令將祖母靈槨移往盛京與太宗皇帝合葬。等到孝莊喪後一年「小祥」一過,一百二十八名槓夫抬的大靈轎便浩浩蕩蕩出發了,從北京東直門一路東去。要說這些轎夫都是萬中選一的好手,身子骨兒都「剛剛」的,可剛到遵化孝陵大紅門前,這裝有孝莊棺槨的靈轎就突然變得特別沉,把百十個轎夫壓得直冒煙兒,整個轎子也不停地晃蕩起來,難不成老祖宗想歇會兒?主管王大臣心裡七上八下的,趕緊下令暫歇。


  過了一會兒,估摸著歇夠了該上路了,於是傳令啟程,可奇了怪了,這一百多個大漢愣是抬不起孝莊的靈轎!「一、二、三!嘿!起!」主管王大臣著慌了,趕忙揮動手中的法鞭,不停吆喝,可是那轎子就是紋絲不動!這是咋回事兒呢?抬轎子的漢子們開始竊竊私語,誰都不敢拿主意,主管王大臣一跺腳:「趕快報給皇上知道。」

  很快,康熙知道了這件事情,他把文武大臣都召集了起來,詢問此事,這可是關係到孝莊老祖宗的事情,大臣們先是裝模作樣議論一番,然後集體搖頭說「臣惶恐臣不知」。康熙一想,也對,大臣們也不是啥通天神仙,怎麼能知道呢!悶悶不樂地散了朝,康熙茶飯不思,他的祖母是他最尊敬的人也是最親的人,想著孝莊以前慈愛的教誨,康熙不知不覺睡著了......

  忽然,在他眼前出現了一片祥雲,還伴隨著美妙動聽的仙樂,雲霧繚繞中,一個身影慢慢出現,康熙定睛一瞧,呀,是皇祖母!不禁熱淚盈眶,趕忙跪下叩頭。孝莊對他說,自己實在捨不得和兒子孫子離得太遠,因此不想去千里迢迢的盛京和皇太極團聚了。「我的棺槨停在我兒子的陵墓外面,就在那裡給我下葬吧!」說完,孝莊飄然而去。驚醒後,康熙記起了這回事,就下令在祖母靈柩停下處,修建了昭西陵。

  這個故事就明顯是傳說了。關於靈柩不願意走這回事,民間傳說甚多,並且為之附會了很多理由。此事是真是假,已經無法考究了。

  原因三:言之鑿鑿的「孝莊遺囑」

  其實,孝莊沒有和丈夫合葬,主要是她自己的意願。孝莊一生可謂政治女強人,而且有康熙這位偉大的孫子罩著,各位王公大臣們尊敬著,還有什麼事情能夠違背她的意願呢?況且康熙是個乖孫兒,非常聽奶奶的話。給自己的陵墓選址,八成就是孝莊自己的想法了。

  於是,我們翻翻史料,發現了這麼一部書——《孝莊後傳》,裡面寫,孝莊在病重期間,專門叮囑自己的孫子這件事情,原文如下:

  「我身後之事特以囑汝,太宗文皇帝梓宮安奉已久,卑不動尊,此時未便合葬,若另起塋域未免勞民動眾,究非合葬之義;我心戀汝父子,不忍遠離,務必於遵化安厝,我心亡憾矣!」

  可見,她不選擇昭陵有三點原因:一個是檯面上的話,說是皇太極已經下葬很久了,自己這麼卑微實在是不能夠打攪皇太極了;第二點原因是為了避免勞師動眾,減輕大家的勞役,一位聰慧賢德的太皇太后躍然紙上,第三點和那個托夢的傳說相同,說是不忍心離開兒子和孫子。


  原因四:愛民如子的「不勞民傷財」說

  以前滿清是實行火葬的,順治最寵愛的董鄂妃傳說就是火葬的。後來,從康熙開始,也許是覺得該和漢人文化接軌一下。雖然漢代王充非常想提倡薄葬,還有那嘴裡說著想薄葬的卻傳說設置了七十二疑塚、最近被「開發」出來的曹操,這些先例思想是好的,但是很少有人能實踐,尤其在漢文化裡,覺得風光大葬比吃飽肚子更重要,也有那不孝子在父母生前不知道孝順,老母親去世了卻要借錢大辦喪事還覺得倍兒有面子!

  孝莊一去世,當然也不能違反規定又回到火葬時代,然而,如果要土葬的話,就像托夢說裡面一樣,運送棺槨到盛京要勞民傷財,而孝莊本身和康熙一樣,都是愛民如子英明果斷的人,因此,這種事情絕對不能做。

  孝莊為啥死後37年未能下葬?

  要是去清東陵看看,會發現孝莊的陵寢建制最為奇特,它大大超過了祖制!殿裡面雕刻有龍生九子之一的螭首,這是只有在皇宮裡面才出現的,在皇后陵裡面出現還是第一次。而她的陵寢大殿是重簷廡殿頂的,廡殿頂是古建築中最尊貴、最高級的形式。而雙重圍牆不僅把孝莊陵寢的昭陵體系和東陵體系分開了,而且還像慈母一般守護者風水牆內孝莊的子孫們。

  孝莊執意想在孝陵外安歇,可給康熙出了個難題,他只好先把祖母以前住過的慈寧宮東側五間殿拆卸,全部建材運往在孝陵紅牆外,按原樣易地重建,作為太后的「暫安奉殿」。因為祖母曾經多次向他提到自己很喜歡這座宮殿。這一拖就是好幾十年,孝順的康熙實在是不知道該怎樣為祖母安排。

  後來,康熙也去世了,雍正帝即位。自己老爸的陵寢已經確定為景陵地宮了,雍正元年(1723年)九月初一日就要下葬了,可是自己的祖奶奶孝莊到底該葬在哪兒還沒有著落呢!老爸沒解決的問題拋給了他,一個弄不好,就會背上不孝子孫的罪名,況且,自己的皇位還是經過坎坷被人質疑著得來的,能不小心翼翼嗎?

  怎麼辦,他想了個主意,把大臣們找來了。先歌頌了一下祖奶奶孝莊的偉大慈愛英明果斷,然後再提到孝莊希望自己和子孫在一起的遺囑,最後引經據典,闡述了合葬這回事兒其實沒啥,《禮經》上不是說嗎?合葬不是古來就有的,再說啦,神靈那是無所不通的,合葬就是個形式。我大清朝自孝莊文皇后死後,托她老人家的福,國運蒸蒸日上,說明她棺槨所在的地方是個風水寶地,而且她老人家一再強調喜歡跟兒子福臨挨著,咱不能違逆了老祖宗的意思啊!

  一通話說完,雍正告訴群臣,你們下去討論去吧,這事兒給朕拿出個說法來。

  群臣們一合計,既然一言堂,誰不迎合誰就是傻瓜。於是,二十多天後,群臣上奏:「我大清四海昇平,人民安居樂業,皇恩浩蕩,皇上萬萬歲。擬本朝二年(1724年)十一月二十一日正式將孝莊文皇后的陵命名為『昭西陵』」。

  雍正大筆一揮,著即可踐行,眾愛卿跪安吧!


標籤: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