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首次做出小行星撞地球預警 | 陽光歷史

 

A-A+

人類首次做出小行星撞地球預警

2015年08月02日 宇宙奧秘-長篇 暫無評論 閱讀 194 次

昨天,一顆直徑為0.91米至4.57米的微小行星拜訪地球,而美國天文家提前24小時就預測到了這次火流星的到訪。這是天文學家首次做出小行星撞地球的預警。

  「這是第一次天文學家在小天體撞擊到地球前發現它們。」北京天文館館長朱進透露,今年年底,天文館也將開始預報火流星,市民可登陸網絡隨時瞭解可能劃過北京上空的火流星「動態」。


  -「偶然」發現天外訪客


  6日下午,國際小行星中心所在的哈佛史密松天體物理中心宣佈,由美國亞利桑那大學小行星項目剛剛發現的小行星2008TC3將於北京時間2008年10月7日上午10時46分與地球相撞,概率為99.8%至100%。


  「由於此次這顆小行星體積很小,直徑僅為0.91米至4.57米之間,所以當它非常靠近地球時,天文學家才偶然發現了它的蹤跡。」北京天文館館長朱進介紹說,發現這顆小行星的同時,天文學家立刻根據數據進行測算,結果發現它的運行軌跡是衝著地球而來的,便立刻預報了相撞事件。


  不過不用擔心,這位小巧的天外來客會以火流星的形式在大氣中分解。朱進表示:「它對地面的損害被認為為零。」


  「這是小行星撞擊首次被成功預報出來,反映了世界範圍內監測小行星的能力在不斷增加。作為小行星方面的天文專家,朱進如說。


  其實,長期以來,天文學家一直在監視太空,以求發現可能撞擊地球的小行星。


  「世界上有很多觀測組織和觀測項目,大家各有分工。一般情況下,天文學家會先從眾多小行星中篩選出軌道有可能靠近地球的,之後根據較長時間的觀測,確定它的準確軌道,最後預報與地球相撞的可能性。」朱進表示,「發現拜訪地球的小行星可遇而不可求,因為可能與地球親密接觸的小行星體積都不大,有時只有當其接近地球時才會被發現。」


  -是否有人觀測到仍未知


  據天文學家預計,臨時編號為2008TC3的小行星應該在蘇丹北部上空進入地球大氣層。屆時,非洲正值黎明前夕。小行星經過充分燃燒後,可能產生碎裂並伴隨有隕石掉落地面,但不會在地球上產生任何破壞。


  「是否有隕石形成則主要取決於小天體本身的材質。」朱進解釋說,由於觀測到的時間較短,天文學家來不及對這顆小行星進行光譜分析等測試,因此不瞭解它的物理性質,所以很難預測是否會有隕石落下。


  因為撞擊發生時間為北京時間的白天,我國不具備觀測此次小行星撞擊地球的條件。


  專家表示,如果當時天氣條件良好,當微小行星闖過大氣層時,非洲東部地區的觀測者會觀測到一個非常亮的火球,自東北向西南劃過天際,甚至觀測到隕石雨。


  但是截止到目前,哈佛史密松天體物理中心尚未公佈相關數據和檢測影像,也沒有任何人發佈消息稱觀測到這顆小行星。


  朱進分析原因說:「可能因為非洲本身觀測地點較少,另外不太確定非洲目前的天氣因素是否適宜觀測,如果天公不作美,觀測就很難進行了。」


  -小行星可能成為新能源


  近年來,隨著一些大的小行星觀測項目相繼啟動,小行星越來越受追捧。分析其原因,朱進表示,除了人們現在越來越意識到小行星撞擊的危險外,小行星還可能成為新能源,比如具備採礦的前景。


  「研究小行星,除了尋找新成員,還有就是深入分析它的構成。」朱進表示,一般天文專家發現新的小行星後會通過測光、光譜等手段測試出小行星的「本質」,比如組成成分等。


  另外,根據數據顯示在我國吉林地區收集到的小行星殘留物——隕石中,含鐵量達到了30.17%,完全可以作為鐵礦石開採使用。而飄遊於宇宙間的小天體也就是一座座蘊藏了大量能量的礦廠。


  專家表示,除了礦石,目前已知的小行星中,一大部分主要成分是硅、鐵、鈣的氧化物,還有一部分小行星含有相當數量的碳、水、氫、氧。這些寶貴的資源都有可能成為人類的「新能源」。


  -百年內200顆小行星將到訪


  目前,能被世界上最強大的天文望遠鏡觀測到的小行星不計其數,而且這些望遠鏡絕大多數並沒有在觀測小行星。即使它們都同時用於小行星觀測,也只能觀測到小行星中的一部分。截止到2008年9月,獲小行星中心永久編號的小行星達192280顆。


  朱進介紹說,能被觀測到的小行星的數目取決於小行星實際的數目、大小、距離、亮度、用於觀測的望遠鏡的情況、天氣情況和觀測人。


  如此龐大的數量中,天文學家目前已經篩查出200餘顆小行星有可能造訪地球。「但由於數據掌握並不全面,而且小行星目前均距地球較遠,因此相撞的可能性僅為千分之一,甚至萬分之一。」朱進說。


  -火流星動態年底「上網」


  「北京地區火流星監測網預計今年年底將落成,北京將有6個站點。」朱進透露,目前已經確定的兩個站點位於大興和平谷,其他站點也將集中在北京東北、西北部地區。


  「每個站點就是一個小型『天文台』,面積類似一個直徑為3米左右的圓頂天文台大小。」朱進解釋說,「這套系統可實時監測北京上空,一旦有天外飛客靠近就可以及時捕捉到,比如火流星的監測等。另外,科研人員還可以根據統計數據,計算出天體軌道,算出隕石掉落範圍。」


  除了科研用途,這套系統還將用於科普教育。不僅部分內容對天文愛好者開放,還可以有部分站點直接建立在學校裡。「系統可以把天上所有看得到的東西都錄下來,所以可以研究很多領域。」朱進介紹,系統建立起來後,還將不斷添加新設備繼續推進我國的小天體研究工作。 RJ207


  相關鏈接


  小行星和小行星的命名


  小行星是一種在太陽系中繞著太陽做軌道運動的小天體。


  由於它們質量很小,不會發生地球那樣大的變質過程,因此保留了太陽系形成初期的原始狀況,對於研究太陽系起源有重大價值。


  小行星的發現是小行星研究的基礎。小行星在發現之後還要經過跨越足夠時間段的天體測量觀測以精確地得到它的軌道。為了避免剛發現的小行星由於觀測精度不夠而丟失,也為了鼓勵觀測者除了發現小行星之外,也重視對小行星的定軌觀測,只有被非常精確地定出軌道並滿足嚴格條件的小行星才能得到小行星中心賦予的永久編號和命名權。


  當一顆小行星在至少四次回歸中被觀測到,軌道又能夠非常精確地確定時,它將得到小行星中心給它的一個永久編號,同時該小行星對應的主要編號的發現者將得到對該小行星的命名權。這個命名權在小行星中心的《小行星通報》上宣佈後,十年內有效。


  第一顆小行星是1801年元旦之夜由義大利天文學家皮亞齊發現的,後來命名為谷神星。


  截止到2008年9月,共發現獲暫定編號小行星779823顆,有192280顆小行星獲得了小行星中心的永久編號,其中14807顆小行星已經得到命名。


標籤: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