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蘭古國為何會消失?樓蘭古國埋藏著什麼寶藏
樓蘭,曾經是中國西域絲綢之路明珠和著名的沙漠綠洲。 後來,由於環境和時勢變遷,樓蘭逐漸退出了歷史的舞台,並最終淹沒在自然和歲月的風塵之中。據傳,盤踞大漠數年的樓蘭皇宮裡面財寶滿盈,由此引來了無數西方探險家們的到來,樓蘭古國的神秘面紗被逐漸探險家們撩開……
樓蘭地處新疆巴音郭勒蒙古族自治州若羌縣北境,位於孔雀河道南岸七公里處,是漢唐時期西域交通的樞紐,在古代絲綢之路上佔有極為重要的地位。中國的絲綢、茶葉,西域的馬、葡萄、珠寶,最早都是通過樓蘭進行交易的。當時樓蘭城內商舖連片,佛寺香火繚繞,東來西往的各國使團客商、僧侶遊客常年不斷,多種語言文字在這裡交流。
這樣一個繁盛的城市,卻在公元4世紀前後消亡。人們堅信,在塔克拉瑪干的樓蘭古城一定埋藏了大量的財寶,他們走進了塔克拉瑪干,在荒漠寂寞的時空中踏出了一條條探寶之路,渴望著奇跡的出現……
歷史上的樓蘭
我們的祖先,曾經沿著山區淌下的河流,走進了塔克拉瑪干沙漠深處,建立了一處處綠洲、一個個城堡。然而,隨著沙漠水系的不斷變遷,在巨大風沙的進逼下,祖先們未能固守住自己的領地,最終在這場人與自然的戰爭裡全面退卻了,他們留下的只是一處處殘垣斷壁。
據《史記·大宛列傳》記載,樓蘭在古代是一個西域小國,緊靠著鹽澤(今日的羅布泊),有巨大的圍牆和相應的防禦設施。到漢代史學家班固撰寫《漢書》時,樓蘭王國共有1570戶人家,人口約14100人,其首都名為「打泥」。班固還進一步介紹了樓蘭的生態環境,那時的樓蘭「地沙鹵少田,未解之謎寄田仰谷分國。國出玉,多葭葦(蘆葦)、枝柳(紅柳)、胡桐(胡楊)、白草(芨芨)。民隨畜牧,逐水草。有驢馬,多駱駝。能作兵,與婼羌同。」
漢昭帝時,樓蘭改國名為部善,並請求大漢朝廷駐軍伊循。於是昭帝便在伊循城置都尉,進行屯田,從此樓蘭成為中央政府控制西域的戰略支點。
到了東漢,樓蘭國在絲綢之路上依然在漢朝西部戰略中佔據著重要的位置。
東漢政府為開發樓蘭,在樓蘭進行大規模屯田,此後各個朝代均是如此,直至魏晉時期,歷時達百年之久。
樓蘭一直是內地通往西域的重要交通樞紐,但是令人疑惑的是,古樓蘭國消失時竟然沒有任何的文獻記載。到了唐代,由於國家統一、疆土遼闊,唐代大軍在到達西域時曾經尋找過樓蘭,但是卻沒有找到任何蛛絲馬跡,樓蘭從此在歷史的長河中消失了。
然而,在文人墨客的腦海裡,樓蘭從沒有消失過。「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這是唐代詩人王昌齡《從軍行》中的名句,雖然樓蘭古國在唐代已經銷聲匿跡了許多年,但它還深刻地印在唐朝文人的腦海中,時時成為吟詠的對象。
樓蘭古城的神秘消失引起了世人的注意,那個「國出玉」,埋藏著大量金銀財寶的王國成了無數尋寶人心目中的聖地,一隊隊行色匆匆的駝隊,進入了杳無人跡的塔克拉瑪干沙漠之中,打破了沉寂千年的大漠……
樓蘭古城的探寶歷史
最先在樓蘭尋到寶藏蹤跡的是瑞典探險家斯文·赫定。
1895年,斯文·赫定沿克裡雅河穿越塔克拉瑪干沙漠,到達羅布泊地區,初步摸清了在塔克拉瑪干沙漠深處的古代遺址的大致情況。四年後,斯文·赫定整裝出發,再次來到塔克拉瑪干,並向塔克拉瑪干東端的羅布泊沙漠前進,就是在這次探險之旅中,樓蘭古城再一次走入了人們的視野。
樓蘭古城的發現十分戲劇性。1900年2月的一天,赫定一行抵達羅布泊北岸後,打算掘井取水時,可突然發現唯一的鐵鏟丟失了,隨同的一名嚮導被派回原路去尋找。此時暮色迫近,飢餓的嚮導尋得鐵鏟後連夜返回,不料路上狂風大作,漫天的風沙使他飢腸轆轆無法前行。沙暴過後,在他眼前突然出現了高大的泥塔和層疊不斷的房屋,一座古城奇跡般地顯露出它的面容。
壯觀的景象讓嚮導十分震驚,馬上跑回去向斯文·赫定報告了他的發現。斯文·赫定聽到後,立刻前往那座古城,並親手從遺址中找出了幾件精美的木雕時。
赫定後來回憶說:「鏟子是何等幸運,不然我決不會回到那古城,實現這好像有定數似的重要發現,使亞洲中部的古代史得到不曾預料的新光明!」
1901年,斯文·赫定正式挖掘這座古城。隨著發掘的不斷展開,大批珍貴的漢文、木簡、紙文書和一些粟特文書以及精美絕倫的絲、毛織品,別具風格的木雕飾件開始出現,而這些發現足可以讓赫定變成富翁。
隨著挖掘的深入,一幅完整的樓蘭古城藍圖逐漸出現在人們的視野,古城中的官署、寺廟、僧捨、嘹望塔、馬棚和街市都漸漸清晰起來。樓蘭古城的建築充分考慮了沙漠環境的影響,雖然附近的土地都已被千年朔風切割得遠低於地面達數米,但由於堅固的建築基址有很好的固沙作用,存留的樓蘭古城遺跡,彷彿建築在一塊雅丹地貌的頂部。在古城附近,能清楚地看到一條東西向的官道,斯文·赫定斷定是張騫、班超路經的古絲綢之路。
斯文·赫定回國後,把他挖掘的文物交給德國的希姆萊進行鑒定。希姆萊最終斷定,這座古城就是赫赫有名的古國樓蘭,整個世界震驚了。隨後,許多國家的探險隊隨之而來,其中最著名的就是英籍匈牙利人奧利爾·斯坦因。
1906年4月,斯坦因帶上五十多名雇工,租用了當地所能找到的所有駱駝之後,開始了他的中亞考察。12月17日,斯坦因找到了樓蘭遺址,第二天便開始了發掘。宏偉的古城遺址在瑟瑟的寒風中巍然矗立,使得空曠的沙漠更顯得荒涼、寂靜,這次挖掘的結果讓遠道而來的探險家欣喜若狂。
斯坦因指揮助手們在古城夜以繼日地挖掘了十多天,獲得了大批文書、簡牘。在城裡還發掘了大量的貨幣,既有漢代的五銖錢,也有遣霜帝國的銅幣;既有漢代的絲織品、絹網,也有波斯的壁畫,甚至希臘、羅馬以雅典娜為圖案的工藝品;還有各國的陶器和漆器。這一切都顯示了樓蘭在中西方交通、文化交流及商貿上無與倫比的重要地位。
但發掘進入最後幾日時,處境逐漸艱難起來。雇工連續患病,淡水也越來越少,12月29日,斯坦因被迫離開這裡,向敦煌進發。
1907年新年伊始,斯坦因發現了神秘的米蘭古城。米蘭古城是樓蘭國最早的王城。早在公元前77年,樓蘭國內發生事變,漢王朝冊封的新王因久不在國內,擔心繼位後統治國家力不從心,於是,請求漢兵到伊循城(米蘭)屯墾戍邊,米蘭自此繁榮起來,樓蘭城由此日漸衰敗。
在米蘭古城,斯坦因發現了一件又一件稀世珍寶,足以使斯坦因富甲天下。然而,他做夢也沒想到,更大的發現很快就出現了。這天他來到一座大佛寺,在佛寺長方形的基座走廊上,他發現了一個呈穹頂的圓形建築。就在這裡他意外地看見了美麗的壁畫——帶翼天使的頭像。斯坦因十分興奮,經過確認,這些珍貴的繪畫是與尼雅同時期的繪畫作品。
斯坦因原計畫在米蘭挖掘四天或五天,但實際卻呆了十八天。盜取的文物之多令人驚詫不已。最後,他驅趕著裝載著無數米蘭文物的六峰駱駝,心滿意足地離開了這裡。
離開後的斯坦因一直掛念著蘊含著巨大財富的米蘭,幻想著攫取更豐富的、令人癡迷的文物,這個願望在6年後實現了。
1913年,斯坦因再次來到米蘭,在米蘭遺址清理了一段時間後,斯坦因將工作重點轉移至距米蘭遺址四英里的一處孤立的台地上。在那兒,他找到了一批古代墓葬。各種隨葬器皿及絲織物,令斯坦因眼花繚亂:花紋繁縟的各種絲、毛織物和銅鏡、漢文文書等,清楚地表明是屬於漢代的遺物。織有「韓仁繡」字樣的漢代織錦,色彩斑斕,艷麗如新。毛織物的風格明確無誤地表明了中西方的交往標誌。
那些簡牘、絲、毛織物品以及工藝品,有著上千年的歷史,每一件都是價值連城的寶物。而樓蘭又是一個盛產玉的國度,古城內玉的埋藏十分可觀。斯坦因的發現使他成了世界知名的大富翁。此後,很多人禁不住沙漠的誘惑,先先後後走進了塔克拉瑪干,踏出了一條條探險之路。但由於環境的艱險,歷史的局限,對樓蘭古城的探索只能窺一斑而無法觀全貌,樓蘭古城仍有很多未知的寶藏沉睡在地下,等待著人們的發現。
樓蘭古城復原圖
昔日的樓蘭古城是個什麼模樣?根據斯文·赫定和斯坦因的研究成果,樓蘭古城的原貌清晰地展現在世人面前。
繁盛時期的樓蘭城佔地約10萬平方米,位於羅布泊西北,孔雀河下遊。古城的四周大多是風蝕的「雅丹」地貌。古城被夾在兩條古河道的中間,這兩條古河道是雙向注入羅布泊的河流,古城中間有一條水渠與這兩條古河道相連,從西北向東南斜穿過古城遺址。
古城的平面略呈長方形,東城牆長約334米,南城牆長約329米,西城牆和北城牆均長約327米,面積達10多萬平方米。
城牆所用的材料是用新土和紅柳枝或蘆葦攪拌混合成泥夯築而成。如今的樓蘭南城牆和北城牆因順東北風勢,所以保存得較好,而東城牆和西城牆因受東北風的強烈風蝕,已經變成一堆殘垣斷壁。
樓蘭城內的建築遺跡以斜穿城址的水渠為界,可大致分成東、西兩部分。東部主要殘留四座建築遺跡,包括佛塔與三處房址。佛塔採用夯築方法,呈八角形,用土坯砌築。比較集中的房址有三處,地表周圍有許多散佈的木框構件,以及用紅柳枝編織的塗泥的殘牆。
城正中是行政官署,建築規模最為宏大。根據斯坦因發掘出土的漢文簡牘顯示,城正中的宮殿為長史衙署遺址,在它附近的房屋是長史衙署的附屬建築。建築形式兼具內地建築的特點及當地的建築形式。官署由土坯砌成,有粗而高的門柱,有塗朱漆的雕樑畫棟,這裡是古城的權力中心,也是古城最豪華的處所。城東有一座高大的佛塔,可以窺見當年這裡的宗教情況。城東北還有殘存的土堆,這就是漢代的驛站遺址。城西北和西南有茂密的胡楊林。
城南是居民區,也有大量的建築遺跡,當時居住著大約14000人,殘存的房屋顯示出這裡有中國宅院式建築,分正房和廂房,屋後還有果園。還有一組較大的建築在西城牆下,這是由許多房間組成的一組建築。樓蘭城內渠道東側的一組房屋建築,規模宏偉、豪華,是高級官吏邸宅和客館。由此可見,在樓蘭城在被廢棄之前,城內建築是非常密集的。城周圍有集中的墓地,這裡可窺見當時的風俗人情。
樓蘭是中國對外交流的樞紐和前哨,是一座頗具規模的國際性中轉城市。中國古代絲綢之路西出長安,經著名的敦煌,再西行至樓蘭。中國客商到這裡,便可選擇不同道路前往世界各地,而世界各地的人員從四面八方彙集於此,再前往長安。
正如史學家孔拉特所說:「樓蘭古城的興衰,是一面世界史的紀念碑。」
我們嘗試著去回想昔日樓蘭城的輝煌吧:街上人流熙熙攘攘,操持不同國家的語言人們牽引著一群一群的駝隊來來去去;商人們攜帶著大量錢幣和貨物尋找著旅館;從中原千里迢迢趕來駐守邊關軍人們正在酒館裡觥籌交錯,因為這一派和平熱鬧的景像似乎顯示出軍人的多餘。不同風格的華麗的建築比比皆是,出入於官署的信使絡繹不絕。
然而,這一切都去得那麼倉促和突然,樓蘭古城似乎在極其短暫的時間內驟然消失,究竟是什麼使這個繁華的古城陡然之間被掩埋在厚厚的黃沙之下呢?
樓蘭消失之謎
樓蘭古城的瞬間消失的原因,讓關注沙漠古道、絲綢之路的人們一籌莫展,他們不斷的做出各種猜測。
很多人認為,樓蘭古城消失的原因是羅布泊湖的遷徙。羅布泊是一個變化無常的湖泊,被稱為「會遷徙的湖泊」。古代,羅布泊就在樓蘭古城北,司馬遷說的樓蘭古城「臨鹽澤」,其中的鹽澤就是指羅布泊。羅布泊湖是古樓蘭的生命之源,羅布泊的遷移,使樓蘭水源枯竭,植物死亡,最終導致氣候惡劣,樓蘭人只好棄城別走,古城也就在歷史上消失。
但是羅布泊為什麼會遷移呢?專家們卻莫衷一是。有人認為是塔里木河攜帶大量泥沙,使羅布泊淤塞,湖底抬高,塔里木河只好改道他行;也有人認為是塔里木河在土質鬆軟的谷地流淌,會自行改道,形成新的河床,造成新的羅布泊;還有學者認為,羅布泊的遷移是由於地質構造和運動表現不均衡的結果。
關於樓蘭的消失,還有一種值得信服的觀點。這種觀點認為,古樓蘭的衰亡是與社會人文因素緊密相連的。樓蘭古國消失於東晉十六國時期,這時正值我國歷史上政局最為混亂的時期,北方許多民族自立為藩,相互戰爭。而樓蘭正是軍事要衝、兵家必爭之地。頻繁的戰爭、掠奪性的洗劫使樓蘭的植被和交通商貿地位受到了毀滅性的破壞,最終成為一座廢城。
也有說法認為,樓蘭的消失與絲綢之路北道的開闢有關。
經過哈密(伊吾)、吐魯番的絲綢之路北道開通後,經過樓蘭的絲綢之路沙漠道被廢棄,樓蘭也隨之失去了往日的光輝。
此外,還有說法認為樓蘭毀於瘟疫疾病。據持這種說法的學者推測,一場從外地傳來的瘟疫,奪去了樓蘭城內絕大部分居民的生命,僥倖存活的人紛紛逃離樓蘭,遠避他鄉。還有一種更為離奇的說法,認為樓蘭是被生物入侵打敗。這種生物是從兩河流域傳人的螻蛄昆蟲,他們生活在土中,能以樓蘭地區的白膏泥土為生,成群結隊地進入居民屋中,人們無法消滅它們,只得棄城而去。
但是,以上說法都是後人所作的猜測,沒有相應的史實佐證。為了解開樓蘭古城的眾多謎團,越來越多的人走進了塔克拉瑪干,試圖尋找那些埋藏在古城中不可預知的財富,也為了揭開那些縈繞千年的謎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