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戰國歷史上偉大的私生子:被母虎餵養的宰相
導讀:斗子文,又名斗谷於菟,是楚國楚成王時代著名的賢相良臣。他出任令尹之前,楚國正處於十餘年的內亂之中。前任相國狂追王后,舉止荒唐。貴族之間爭權奪利,致使朝綱敗壞,經濟垮到邊緣,國力大大衰退。在斗子文策劃下,一舉粉碎了前任相國子元狂追王后而不擇手段的流氓集團。在眾臣百官的強烈要求下,斗子文被楚成王聘為相國。他果然不負重望,很快結束動亂。楚國因此得以撥亂反正,回到正確的軌道上來。斗子文,這位治國安邦之雄才,有著文韜武略之奇謀。在他上台伊始,便治理整頓,抓綱治國,堅持採用了法家路線。有個故事,對斗子文這一時期的作為作了充分的說明。斗子文有個族弟,橫行於街市,欺負於鄉里,被抓捕時,還敢口出狂言,大罵司法機關有眼不識泰山。司法當局得知他是當今相國之弟,立馬變臉,改繩之以法為即刻放人。
斗子文得知,嚴厲批評了司法機關網開一面的做法,告誡如此運用法典,必將使國家法律崩壞,正義難以得到伸張。親自抓捕族弟,其母跪求,竟毫不動容。楚成王得知,大感慚愧,見斗子文來訪,顧不上穿鞋,赤腳相迎。沉痛檢討自己用人不當,撤了徇私舞弊者的職務,暫由令尹代任。斗子文大義滅親之舉,起到了示範的作用,一時間楚國大亂達到大治。鑒於前任相國子元不理國政,一味吃喝玩樂,楚國奢靡之風盛行,使民怨沸騰,造成國家庫府枯竭的狀況。子文認為國家之不幸,皆因君弱臣強,他採用的第二個重大舉措,即要求凡朝中大臣應以一半收入歸還國庫。他率先垂范,使其父及祖上積累的財富銳減,甚至一度寡貧。
楚國眾大臣莫不敢不從,從而加強了王室的權威。如《會箋》記載:"時楚國府庫空竭,子文,財巨室,積財不少,故自減少家產,以紓其難也。"《左傳·莊公三十年》記載:"斗谷於菟為令尹,自毀其家,以紓楚國之難。"因此在子文主政期間,堂堂南方大國、春秋五霸之一的相國,常常是家無隔夜之糧。大老婆破衣爛衫,愛美的小老婆連塗口紅也被當成奢侈取消。楚成王聽說相國如此窘迫,每逢朝覲時,便會預備一束乾肉,一筐乾糧,用來送給斗子文。這個對相國的舉措,成為後世國君對待令尹的常例。每當楚成王要增加斗子文的俸祿時,他一定要逃避。有人不明白,便問子文:人活著不就是求個功名富貴嗎?你卻要逃避它,這是為什麼呢?他回答:當政者是要為人民服務的,如今老百姓的財物空了,而我獨享其富貴。這就是使我利用人民的疾苦來增加自己的財富,如此就是離死亡不遠了。
我不是在逃避富貴,而是在逃避死亡。由於措施得力,楚國迅速度過了難關。斗子文從穩定楚國政局,到解決國計民生問題,都做出了巨大貢獻。處於楚國之北的鄭國,地處中原腹地,是楚人問鼎中國必經之途。而鄭國對於齊國來說,是抑制和抗擊楚國的重要堡壘,故鄭國是齊楚爭奪的焦點。自公元前666年前任相國子元伐鄭無功而返後,楚成王、斗子文又於公元前659年、658年、657年連續三年攻鄭。鄭文公像棵牆頭草,在楚國如此凌厲的攻勢下,便想納貢求和。齊桓公密切注視楚伐鄭,瞭解到南蠻的狼子野心後,為救鄭防楚,多次會盟中原各國諸侯,使得國際形勢日趨緊張,大有戰爭一觸即發之勢。鑒於當時複雜的國際形勢,楚成王與斗子文高瞻遠矚,制定了利國利民的韜晦之計,採取了尊周天子親近諸侯的政策,使他們一時無法為難於楚。於是,周天子賜胙(古時祭祀供的肉),《史記·楚世家》記載:"鎮爾南方夷越之亂,無侵中國。
楚國眾大臣莫不敢不從,從而加強了王室的權威。如《會箋》記載:"時楚國府庫空竭,子文,財巨室,積財不少,故自減少家產,以紓其難也。"《左傳·莊公三十年》記載:"斗谷於菟為令尹,自毀其家,以紓楚國之難。"因此在子文主政期間,堂堂南方大國、春秋五霸之一的相國,常常是家無隔夜之糧。大老婆破衣爛衫,愛美的小老婆連塗口紅也被當成奢侈取消。楚成王聽說相國如此窘迫,每逢朝覲時,便會預備一束乾肉,一筐乾糧,用來送給斗子文。這個對相國的舉措,成為後世國君對待令尹的常例。每當楚成王要增加斗子文的俸祿時,他一定要逃避。有人不明白,便問子文:人活著不就是求個功名富貴嗎?你卻要逃避它,這是為什麼呢?他回答:當政者是要為人民服務的,如今老百姓的財物空了,而我獨享其富貴。這就是使我利用人民的疾苦來增加自己的財富,如此就是離死亡不遠了。
我不是在逃避富貴,而是在逃避死亡。由於措施得力,楚國迅速度過了難關。斗子文從穩定楚國政局,到解決國計民生問題,都做出了巨大貢獻。處於楚國之北的鄭國,地處中原腹地,是楚人問鼎中國必經之途。而鄭國對於齊國來說,是抑制和抗擊楚國的重要堡壘,故鄭國是齊楚爭奪的焦點。自公元前666年前任相國子元伐鄭無功而返後,楚成王、斗子文又於公元前659年、658年、657年連續三年攻鄭。鄭文公像棵牆頭草,在楚國如此凌厲的攻勢下,便想納貢求和。齊桓公密切注視楚伐鄭,瞭解到南蠻的狼子野心後,為救鄭防楚,多次會盟中原各國諸侯,使得國際形勢日趨緊張,大有戰爭一觸即發之勢。鑒於當時複雜的國際形勢,楚成王與斗子文高瞻遠矚,制定了利國利民的韜晦之計,採取了尊周天子親近諸侯的政策,使他們一時無法為難於楚。於是,周天子賜胙(古時祭祀供的肉),《史記·楚世家》記載:"鎮爾南方夷越之亂,無侵中國。
"楚國這一策略,不僅取得了與中原各國抗衡的合法地位,而且還可以以奉周天子之命為由,大力攻伐周邊不肯稱臣納貢的小國,楚成王開拓疆土滅亡的小國比楚武、文兩王時代還要多。於是楚地千里。斗子文輔佐楚成王,可謂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他不僅把楚國從內亂衰敗的險境中解脫出來,還繼承楚武、文王宏偉大志,北圖南伐,東拓西展,霸績輝煌,使楚國真正稱霸於諸侯各國。斗子文在仕途宦海中,留有許多佳話,成為今天的民間傳說以及典故成語。在他任相國的二十七年中,"三仕三己",開良臣賢相之先河,成為中華民族士大夫的典範。戰國時期,兩位偉大的私生子--孔子和子文,也許是他們心意相通,孔子對斗子文作了很高的評價,《論語·公治長》記載:"子張問曰:'子文三仕為令尹,無喜色;三己之,無慍色。舊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
無比浪漫的出生傳說
若敖氏家族是楚國的大士族,斗、成兩姓的權勢可與楚王並駕齊驅。令尹斗子文乃若敖氏子孫,其父斗伯比是楚武、文王時代的重臣。斗子文的出生與鄖國有關。鄖國為姬姓國,《括地誌》及《元和郡縣志》記載今湖北安陸一帶為古鄖國所在。安陸至今有鄖鄉、鄖亭、鄖公廟、鄖城等遺跡。鄖國應屬於"武王之穆"的諸侯國周初所封。漢川的文化名人王老黑先生,曾給我講漢川城的歷史典故,特別提起過城西山坡,曾稱楚王嶝,令尹嘴,山上還有子文祠、子文碑。子文之父,年輕時的斗伯比,隨母去鄖國姑母家做客。姑母乃鄖國王后。在這裡斗伯比結識了年輕漂亮的表妹。或者在一次節日中,或者在郊遊時(總之古人有意製造未婚男女約會的節日很多),兩人一時性起,便發生了關係,致使表妹有了身孕。姑母得知,看在眼裡,急在心頭。未婚先孕,對於貴族之家,還是不甚光彩。遂將女兒閉關於靜室,待公主生子後,其母將出生的嬰兒遺棄於荒郊澤地。
這一遮羞舉動成就了歷史上一次重要的野合事件。鄖國國君正好圍獵於此,見一母虎蹲於前,一陣箭雨射去,哪知母虎紋絲不動。繞前細視,見母虎正餵乳一個嬰孩。帶回嬰兒,交與夫人,告知奇事,才知原本是自己的外孫。鄖國之主滿心歡喜,可以預料被母虎餵養過的孩子必有一番大作為,便偷餵養於宮中。待下一年度,公主嫁與斗伯比時,兒隨母行。遂取名"斗谷於菟",用楚國方言意為"乳於虎"。待慢慢長大,斗子文的文韜武略,經國濟世之才慢慢顯露出來。當前任令尹子元,脅迫文夫人於後宮之中,文夫人密求於人的第一對象,就是這位足智多謀的斗谷於菟。子文便緊急密奏楚成王,並研究對策,一舉顛覆了子元不擇手段狂追王后的流氓集團。子元滅亡,楚王欲起用三朝元老斗廉。斗廉推薦了子文。他認為方今天下與楚為敵者,齊國也。齊有管仲國富兵強。
如與中原抗衡,非斗谷於菟不可。關於斗伯比與表妹這次重要的野合事件,之所以成為千古佳話,是有其時代背景民風民俗等諸多原因的。戰國時代,儒家思想尚未到束縛於人的地步,或者說風俗也與中原地區迥異。比如與楚成王同時代的齊桓公,年輕時的公子小白,在東夷的土地上,裸著身子坐在車上,在光天化日之下,順手提個順眼的逛街女子,褪掉女子的衣裙,就地行起好事來。這種玩酷,在齊國都城必成一道亮麗的風景而非有傷風化。對於野合,史家有兩種看法,一是"野合"與宗教禮俗活動有關;另外一種觀點,古人認為通過"野合",可以促進農事的播種和豐收。關於野合作為禮俗的記載,見於《周禮·地官·媒氏》:"中春之月,令會男女。於是時也,奔者不禁。若無故而不用令者,罰之。司男女之無夫家者而會之。"聞一多先生考據,奔,朋也,風也;會,即合也。
另《後漢書·鮮卑傳》記載:"春季大會,洗樂水上,飲宴畢,然後婚配。"可見野合之風沿襲甚久。東漢末年的僻遠之地仍有"野婦覓夫"的習俗,如"曰南有野女,群行覓丈夫……裸袒無衣服"。野合還與"社祭"有關。在許多上古的巖畫、雕刻中有多幅"野合圖"。河南洛陽發現墓門壁畫繪有"一裸體女子,橫臥樹下,形象繪製得既逼真又頗生動"。在四川成都發現的東漢墓中壁畫上,一女子將衣掛於樹上,棄筐於一旁,男女裸體在樹下野合,甚至有幾個男子在一旁排隊等候。所以,我們見到《左傳·宣公四年》記載斗子文出生就不足為怪了:"初,若敖娶於鄶(即鄖),生斗伯比。若敖卒,以其母畜於鄶,淫於鄶子之女,生子文焉。鄶夫人使棄諸夢中(楊伯峻《春秋左氏傳》註:夢即楚之雲夢澤,在江北)。虎乳之。鄶子田,見之,懼而歸。夫人以告,遂使收之。
楚人謂乳谷,謂虎於菟,故命之曰斗谷於菟。以其女妻伯比。實為令尹子文。"可以說,野合推動了中華民族的文明進程,野合在現代人這裡被解讀為有傷風化。可是,我們儘管不刻意地去·開歷史,這類浪漫事件卻仍比比皆是。我們甚至不得不承認,野合對於中華民族有著非凡的作用和無與倫比的獨特意義,甚至影響和推動了中華文明的進程。夏朝開國之君--夏啟,大禹之子,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王朝就是他在四千餘年前建立的。夏啟之父繪製九州圖,確立中華民族的雛形,夏啟鑄九鼎為天下盟。所謂"一言九鼎",確立了華夏王權的信義和威嚴。中華民族在漫漫歷史長河中,形成了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態勢,無論商、周王朝開國,還是秦漢的興起,以及隋唐的開國皇帝都是以夏王朝定的九州作為一統天下的標誌。歷代王朝都以"夏鑄九鼎"作為國家王權的象徵,楚王多次言稱"問鼎中原"就是想繼承夏王朝的權柄,"問鼎大小"就是想鑄夏鼎以示正統。
據《史記》記載,夏王朝開國之君啟,乃大禹在塗山"台桑"的桑林裡與一女子野合而懷。《呂氏春秋》記載大禹先通而後婚,四天便離家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塗山氏為他懷啟時,追尋大禹至嵩山腳下見一大熊,驚恐之下化成石頭。哪知大熊原是大禹化成,他情急下衝著石頭大喊:"還我兒子!"石頭向北裂開,啟跳出娘胎。漢代曾有"台桑之會"的石刻,大禹作餓虎欲撲狀,塵根雄起,成一觸即發之勢;那女子仰面披髮於後,張臂屈腿以待。畫面清晰可見,類似一幅十足的春宮畫。楚國大夫屈原,在他《天問》裡還問個不休:"焉得彼塗山女?而通之於台桑?"屈大夫是不是問,像個老農的大禹,見到美女急不可奈地把她做了?與斗子文同時代的孔聖人,對斗子文有過點評。《史記》記載:"紇與顏氏女野合而生孔子,禱於尼邱,得孔子。"司馬遷發現這一點,特別作了說明:"余讀孔子書,想見其為人。
適魯,觀仲尼廟堂車服禮器,諸生以時習禮其家。余敬徊,留之不能去。"他敬重孔聖人,便希望瞭解他的成長經歷,才知他是非婚生子。《史記索隱》已經注意到了:"野合,不合禮儀。"特別是之於儒家,孔聖人更是"野者,不合禮也"。為修補聖人的這種不合禮儀的形象,晉之儒生王肅,偽造故事:"叔梁紇娶魯之施氏,生九女,無子。有一妾,生男曰孟皮,病足,為廢人。乃求婚於顏氏。顏氏姬姓,與孔氏家同在陬邑尼丘山麓,相距近,素相知。顏氏季女名征在,許配叔梁紇,生孔子。"他牽強附會地把娶小妾生子,稱之野合。歷史的真相不是幾個儒生能夠掩飾的。事實真相於是出現了,孔父叔梁紇在社日集會中,適與鄰里少女顏氏征在尼山之丘"野合"而孕生子。當孔子三歲時,孔父去世;孔子十七歲時,其母去世。年少的孔子知其母而不知其父,他之所以要復辟周禮,不難想像他對自己的出身不明有一定的刺激。當他得知父親的身份時,血氣方剛的孔子掘開了父親的墓,讓母親與父親合葬。
孔子對中華民族的影響是巨大的,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之父,有人認為孔子對中華民族有幾大貢獻。第一是確立了中華民族的道德和法統,使我們有一種凝聚力。第二是整理文獻,大家都知道《詩》、《書》、《禮》、《易》、《春秋》,使中華民族找到自我認同感,用周敦頤的評價:"夫子作《春秋》,亂臣賊子懼。"並為君臣、父子、夫婦之道立了一個總綱。第三,孔子還是私立教育的奠基者,告誡弟子運用"仁義禮智信"處世為人,使之成為共同理念。這對中國的大一統思想,起到了不可磨滅的作用。第四,孔子以他的政治理念,"仁"為核心,"禮"為體系,構建了封建的理性社會。如果沒有這次野合,中華民族的歷史必將如"萬古之長夜"了。歷史上還有一些重要的野合事件。比如傳說劉邦之母突然走到大沼澤堤昏睡,與龍野合。人類的發展史首推應從野合開始。所以,《詩經·鄭風·野有蔓草》就是這樣描寫和歌頌野合的:"野有蔓草,零露溥兮。有美一人,清揚婉兮。邂逅相遇,適我願兮。野有蔓草,零露瀼瀼,有美一人,婉如清揚。邂逅相遇,與子偕藏。"浪漫嗎?美嗎?這就是這個時代所特有的,就像我們這個時代,組建一個"二奶"生子的軍團,一定不是件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