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家描繪羅塞塔探測器在前往彗星目的地
畫家描繪羅塞塔探測器著陸彗星表面
據美國太空網報道,歐洲「羅塞塔(Rosetta)」彗星探測器正在跟蹤和靠近小行星「斯坦斯(Steins)」,它將在下個月做短暫停留,會合此小行星以對其進行觀測,測算出這顆小行星的軌道,並瞭解它的一些特性。之後,「羅塞塔」再向其主要彗星目標進發。
據歐洲航天局介紹,「羅塞塔」目前距離「斯坦斯」約2400萬公里,預計中歐夏令時9月5日20時37分,探測器與斯坦斯的距離將達到最小,為800公里。飛越時的相對速度將是8.6公里/秒。為準備此次飛越,探測器上的所有儀器都要在7月份進行檢測。在此1個月的觀測過程中,探測器操作隊伍將實施光學導航,利用探測器上的相機以及光學、光譜和紅外遠程成像系統對斯坦斯進行導航觀測,以足夠精確地測定其軌道,從而指導它飛越此小行星,並利用觀測結果來細化對該小行星的認識。
歐洲航天局「羅塞塔」任務經理格哈德·施維赫姆表示,此前人們只能從地球上對「斯坦斯」進行觀測,因此在對它的軌道計算上存在著較大的誤差,而這次的近距離觀測將能得出更為精確的結果。此外,本次觀測還能使人們對「斯坦斯」的形狀和旋轉特點有更多的認識。在接下來的3周裡,「羅塞塔」將在程序指導下每週給「斯坦斯」拍照二次。當它足夠靠近此小行星時,它將天天觀察這顆小行星。
德國歐洲太空運營中心的「羅塞塔」飛行控制小組的塞爾范恩·羅迪歐特說:「當『羅塞塔』距離『斯坦斯』越來越近時,對『斯坦斯』軌道的精確測量將會越來越精確,讓我們在它飛越此小行星時能修正出最好的軌道路線。」
歐洲「羅塞塔」彗星探測器於2004年3月3日發射升空,進行為期10年的任務,它的最終目標是在飛行約65億公里後於2014年前後追上一顆名叫「67/P楚留莫夫-格拉希門克(Churyumov-Gerasimenko)」的彗星。屆時探測器與太陽的距離將是約6億公里(相當於日地平均距離的4倍)。如果一切順利,「羅塞塔」將成為人類首個近距離繞彗星運行、進而投放在彗星表面著陸的探測器「菲萊」(Philae)。探測器「菲萊」至少在此彗星表面工作一周,當它靠近太陽時,它會將此冰彗星的數據和高清圖像發送回地球。
在前往終極目標期間,歐洲航天局為「羅塞塔」選擇了兩顆小行星作為飛掠觀測的目標,兩者均位於火星與木星之間的小行星帶中。即今年9月飛越斯坦斯和2010年6月飛越魯特西亞(又名司琴星)。到9月份飛近斯坦斯小行星時,「羅塞塔」的飛行距離將達到約37億公里。
目前,「羅塞塔」已兩次飛越地球和一次飛越火星,為的是借助於這兩顆行星的引力來提升飛行速度。2009年11月它將第三次、也是最後一次飛越地球。去年11月13日第二次飛越地球後,「羅塞塔」開始朝著火星和木星之間的小行星帶飛行。今年3月27日,探測器進入為期3個月的休眠模式。在此期間,少數分系統進入休眠狀態,以優化工作壽命。
小行星上保留著太陽系不同演化階段的原始物質,研究小行星有助於科學家認識地球和太陽系其它行星的起源和演化過程。斯坦斯屬於一類較為罕見的小行星。根據地面觀測的結果,它被歸類為主要由硅酸鹽和玄武岩構成的E型小行星,但其具體性質尚不為人所知。也正因為如此,它才被選定為「羅塞塔」將研究的兩顆小行星之一。此次觀測將加深人類對E類小行星成分和演化的認識,並有助於解讀未來的小行星地面觀測數據。此次飛越還將用來對探測器上的大多數儀器進行檢驗。飛越觀測的科學目標包括:1)研究「斯坦斯」小行星形狀及其物理和化學性質;2)研究其運動學性質(比如旋轉情況),並測量其亮度如何隨時間而變化;3)研究該小行星的表面,並與其它小行星的表面進行比較,以掌握不同類型小行星的區別;4)研究太陽風與該小行星之間的相互作用;5)研究「斯坦斯」小行星所處的環境,包括它是否有天然衛星、它周邊的磁和電特性以及圍繞它的氣體或塵埃情況。
通過研究此小行星,科學家將揭開「斯坦斯」小行星的組成,旋轉以及它如何與太陽風作用之謎。科學家希望深入研究小行星以更好地避免小行星意外撞擊我們地球。據空間科學網站最新數據,到2008年1月29日為止,地球附近有潛在危險的近地小天體有921個。而且隨著觀測技術的提高,小天體的發現數量會增加許多。這些小行星的軌道運行十分詭異,因此我們很難預計這些不速之客究竟什麼時候會向地球飛來。如今美國正在聯手俄羅斯等國家,以共同應對這些潛在威脅地球的小行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