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早期宇宙存在紋理 導致恆星和星系形成
科學網訊,科學家對大爆炸餘暉的最新分析支持了一項宇宙形成新理論,他們認為,一顆神秘「冷點」的存在表明宇宙早期存在瑕疵和紋理,而正是它導致了宇宙中最初的恆星和星系形成。相關論文10月25日在線發表於《科學》雜誌上。
大爆炸的餘暉也就是所謂的宇宙微波背景(CMB),它已經揭示出大量關於宇宙如何演化的信息。宇宙持續的膨脹造成大爆炸發出的光線延伸成為微波,而且溫度降低到2.7K。2003年,NASA威爾金森微波各向異性探測器(WMAP)對宇宙微波背景的溫度波動進行了成像。這一結果與理論模型的對比研究證實,宇宙是在距今137億年前出現的。該溫度波動圖同時描繪出初生宇宙微弱的密度變化,這最終成為星系形成的「種子」。
不過,理論學家很難對WMAP數據中的一些進行解釋,比如CMB中巨大的「冷點」(cold spot)。在最新研究中,來自西班牙Cantabria物理研究所(IFCA)和英國劍橋大學的科學家認為,標準模型無法解釋「冷點」,它的存在很可能證明宇宙具有「紋理」(texture)。
論文第一作者、IFCA的Marcos Cruz表示,「冷點」可能說明,早期宇宙經歷了類似於水結成冰的變化。如果水分子沒有完美結合,冰晶體結構就會產生缺陷。物理學家認為,在宇宙的高溫開端,不同的基本粒子的狀態都是相同的。而當宇宙隨著膨脹逐漸冷卻時,粒子間的四種基本相互作用力——引力、電磁力、弱力和強力逐漸由統一分離開來,發生所謂的對稱破缺(symmetry breaking),而如果早期宇宙沒有完美地發生對稱破缺,它就會出現紋理和瑕疵。
情況有可能是這樣的:在空間的不同區域,四種力選擇的分離方向是不同的,因此在兩個區域交界的地方,就有可能出現瑕疵。隨著這些紋理的不斷展開和擴大,它們包含的巨大能量也會釋放出來。同時,這些地方還會表現出較大的引力,不斷聚集物質,最終形成恆星和星系。研究人員表示,他們對宇宙微波背景的統計分析表明,「冷點」的存在與這種推測是調和一致的。
不過,最新的觀點還是遭到了一些物理學家的質疑。英國達特默斯大學的Robert Caldwell說,「還需要進一步的檢測和更強有力的證據。」此外,他表示,新的研究與其他一些觀測的結果並不一致。對此,論文的作者們做出了讓步,表示也許「冷點」只不過是一個偶然,「一個異常巨大和罕見的物質密度波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