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漢武帝是怎樣對祖母竇太后進行瘋狂報復的 | 陽光歷史

 

A-A+

揭秘:漢武帝是怎樣對祖母竇太后進行瘋狂報復的

2016年03月29日 史海秘辛, 漢朝皇帝, 皇帝的女人們 暫無評論 閱讀 1,641 次

  漢武帝劉徹的權力之路也並非一帆風順,如果沒有聰明的母親,劉徹成為皇帝幾無可能。因此,劉徹深知自己的權力來之不易。而繼承皇位之初,劉徹並沒很快享受到皇帝的一言九鼎之勢。正是因為這些坎坷,使劉徹一生之中都在打造至高無上之權。無論是內部還是外部,均不容許出現權力的挑戰者。

  避其鋒芒

  漢武帝劉徹的即位過程比較複雜,這與其非嫡長子、非皇后所生有很大關係,有很大的運氣成分在裡面。他即位後,仍面臨著兩股勢力的打壓,即其祖母和母親。起初,他並沒有認識到這一點。

  劉徹即位時只有16歲,對如何治理天下也是比較懵懂。而劉徹具有天生叛逆的性格,決定了他對時下的一些禮制很不滿意,但他並沒有很好的改革辦法。碰巧,他認識了董仲舒這個人,董仲舒的一番話讓他決定推崇儒術。於是,他開始重用御史大夫趙綰和郎中令王臧兩個儒生,進行了一些禮制改革。這一切都被其祖母太皇太后竇太后看在眼裡。竇太后一直崇尚黃老思想,這與劉徹正在推行的儒家思想相左。竇太后十分生氣,大罵劉徹:「臭小子,剛即位就想改天換地,翅膀硬了吧?」之後,開始粗暴干預朝政,迫使漢武帝劉徹革去趙綰和王臧的官職,停止改革。

  此事,對劉徹來說,有一種被當頭潑了一盆涼水的感覺。劉徹也是非常生氣,敢怒而不敢言。如果是一般的無知皇帝,或許還想和祖母爭鬥一番。但劉徹深知,自己根本沒有實力與祖母展開較量。而漢初呂後把持朝政的事實,讓劉徹明白不能與祖母對抗。另外,劉徹更明白一個事情,那就是祖母年事已高,沒幾年活頭了。自己還不到20歲,沒有必要與其爭個魚死網破。最終,劉徹決定利用年齡的優勢,耗死祖母竇太后。於是,劉徹反而更加尊敬竇太后,承認自己的錯誤,說自己年少無知。此後,有什麼大事,都要向竇太后稟告。權力慾望極強的竇太后,這才對這個孫子越來越滿意。一直到漢武帝劉徹即位的第六年,他都積極配合竇太后的決策,甘願做一個執行者。

  然而,就在竇太后剛剛駕崩後,劉徹開始了瘋狂的報復,而且特別快。首先,他在朝堂上指出:「竇太后之死,是國之不幸,必須要厚葬,舉行隆重的葬禮。」他要求竇太后的兩個親信重臣負責操持竇太后的葬禮,並說:「你們辦事,我放心。」而這兩位重臣也確實盡心竭力,將葬禮辦得很好,朝廷上下都很滿意。但此時,劉徹突然變臉,雞蛋裡挑骨頭,愣是說葬禮辦得不好,便革去了這兩個重臣的官職。其他官員還沒看出名堂,都暗自大誇皇帝:「吾皇真是孝順,葬禮都辦成這樣了,他還是覺得不夠。可見,這祖孫倆關係太好了。」但令他們意想不到的是,漢武帝劉徹又連續罷除了竇太后安排的丞相、御史大夫等大臣,換上一班自己的人馬。眾官員這才明白:「鬧了半天,皇帝都是裝的啊,這祖孫倆的關係太差了,這以前怎麼一點兒也沒看出來呢?」


  劉徹不僅欺騙了祖母竇太后,欺騙了所有官員,也包括自己母親。劉徹母親王太后原本還想效仿其婆婆竇太后,把持或干預朝政。但此事之後,她頓時打消了這個念頭。而且以祖母竇太后為核心的強大的外戚實力瓦解了,母親王太后的外戚勢力也被震懾了。自此,漢武帝劉徹真正將權力掌握在自己手中。

  點評:性格叛逆、張揚的漢武帝劉徹,在權力未完全掌控在手中時,認真分析了當時的局勢,採取了韜光養晦的方式。但「韜光養晦」對於劉徹這種性格來說,真的是很難,這從他此後迅速、瘋狂的報復可以得到證明。這也同時表明,漢武帝劉徹為了至高無上的權力,願意作出任何犧牲,其權力慾望極強,誰也不能侵犯和干擾。

  頒布推恩令

  漢高祖劉邦奪得天下後,為了使劉氏江山穩固,提出「非劉不王,無功勿侯」的權力方針,大量分封劉氏子孫。此舉表面上雖能有效防止他姓搶奪劉氏江山,但實際上埋下了更大的隱患。據調查,漢初全國共有59郡,十個諸侯國共佔有其中的42郡,在總量上超過中央直轄的郡,諸侯國擁有超過全國一半的土地;全國人口1300餘萬,諸侯王國即佔了850多萬。在這種情形下,強大的諸侯國完全不理中央的政策,稍小的諸侯國也聯合起來與中央進行對抗,出現了權力過於分散的局面。而漢文帝(劉徹的祖父)時期的淮南王、濟北王等諸侯造反,漢景帝(劉徹的父親)時期爆發的「七國之亂」,更是給漢朝中央的統治帶來了嚴峻的挑戰。

  劉徹自七歲被立為皇太子以後,就明顯感覺到自己要比其他兄弟更受尊重,但是越來越不明顯。後來他才明白,自己真正的勢力範圍僅限於中央管轄地區。即位後,他越發感覺到這個皇帝當得有點兒窩囊。當然,剛即位時,他連管轄中央地區的實權都沒有。如何對付諸侯國,一直是劉徹最頭疼的問題。這時,雲遊四方的飽學之士主父偃在北遊燕趙中山等諸侯王國未受到禮遇後,來到長安,提出解決諸侯問題的推恩令。

  劉徹看了之後,大喜,當天晚上就要求主父偃進諫,拜為郎中令。並在此後一年中連續陞遷四次。其實,劉徹對推恩令並不陌生。這個辦法,漢文帝時期,賈誼就曾提出過,但執行出了問題,結果不了了之。漢景帝時期,晁錯提出了削藩策,削權意圖過於明顯,直接引發了「七國之亂」。因此,劉徹就一直想找一個更好的辦法,加強中央集權。實際上,劉徹看到主父偃的推恩令之後,大喜的原因有兩個:一是推恩令是當年賈誼主張的改進版,可以掩人耳目,便於執行;二是找到了執行政策的最佳人選主父偃。而「好的政策加好的執行者」的配備方式,使漢武帝劉徹在其統治生涯中,一直受益。


  推恩令,到底是什麼呢?字面含義是推行恩惠的號令,即讓更多的人感受到恩惠。各諸侯國定下的嫡長子繼承諸侯王位的方式,使諸侯的其他子嗣受到冷落,而繼承王位的嫡長子也覺得這個事情不好弄。推恩令則是要求其他子嗣同樣將被封侯,但受嫡長子的管轄,封地由嫡長子在自己的領地內進行分配。此舉,使諸侯國的實權得到分化,不會形成一個相對較大的集權的地方力量。為日後削侯而不會引起叛亂奠定了基礎。但這種政策,稍微聰明點兒的諸侯還是能夠發現問題的,可能不會就範,並加以阻攔。而針對這個情況,主父偃則被派上了用場。當年雲遊各諸侯國之時,主父偃為了獲得一官半職,做了不少功課,瞭解各諸侯國的一些內幕。

  於是,對於有抵抗或不執行推恩令的諸侯國來說,主父偃通過揭露諸侯王的隱私來解決問題。主父偃的招數雖然難登大雅之堂,但確實很管用。很快,燕、齊兩個諸侯國被取消了,其他諸侯國也是人人自危。這樣幾番下來,漢武帝劉徹達到了削藩的目的,但主父偃成為了眾矢之的。這時的劉徹表現出了極為冷酷的一面,絲毫不念及主父偃的功勞,順應諸侯之意處死了主父偃。而各諸侯國也更加懼怕漢武帝劉徹,他所代表的中央權力空前集中。

  點評:劉徹為了加強中央集權,實際上做了很多工作。推恩令的實施是最有影響力、最有效的工作之一。各諸侯國君王雖與劉徹有著或遠或近的血緣關係,但在劉徹一心想要締造的至高無上的權力面前,「佛擋殺佛,神擋殺神」。

  征討匈奴

  劉徹被稱為武帝,與其崇尚武力有很大關係。劉徹在位54年,與匈奴征戰時間長達40多年。而且他改變了自漢高祖劉邦以來的對待匈奴的和親政策,由守轉攻。對匈奴征討的不斷勝利,使劉徹的權力達到了頂峰。

  相對於諸侯之亂的內部問題,來自北方的匈奴之禍更令大漢王朝頭疼。實際上,自春秋戰國時期至秦朝統治時期,北方的匈奴一直都是中原地區最大的外患。漢高祖劉邦統一天下後,率領十幾萬大軍攻打匈奴,可是反而被匈奴在白登城圍困七日,後來通過賄賂手段方才得以逃脫。大漢王朝領教了匈奴的強大,此後,通過稱臣、和親等方式維持著雙邊關係,一直維持到漢武帝初期。

  但漢武帝劉徹一直想對此作出改變。早在其即位的第二年,劉徹就派遣張騫出使西域,希望借此形成反擊匈奴的戰略聯盟,壓縮匈奴的生存空間,實現對匈奴的戰略包圍。第八年,他帶領群臣共同討論,設下了驚天奇謀馬邑之戰。但由於走漏了消息,此戰並未獲得成功,但卻成為大漢王朝向匈奴正式宣戰的標誌。此後,漢武帝劉徹又親自決策部署了河南之戰、漠南之戰、漠北之戰對匈奴作戰的三大重要戰役。對於具體的用兵時間、出兵地點、兵力部署、攻擊方向,劉徹都事無鉅細,總攬無遺。

  三大戰役之後,匈奴遠沒有過去猖狂,漠南也再沒有匈奴的王廷存在。匈奴躲在漠北苦寒之地不敢再對漢朝有非分之想。劉徹對匈奴發動的決戰最終取得了圓滿的勝利,所做的戰略設想全部成功實現。當然,劉徹為擊敗匈奴,也耗費了巨大的人力、物力、財力,使社會經濟發展受到一定阻礙,這也成為後世質疑漢武帝劉徹的最大原因。

  劉徹如果繼續和親政策,雙方大規模的戰爭也不會出現。但依劉徹的性格特點,他怎麼可能會坦然接受別人的「統治」呢?自即位之初,在祖母竇太后那裡受過幾年的「管制」之後,他發誓再也不會由任何人控制,包括自己的母親在內。他更是將對匈奴的和親政策,視為大漢王朝的最大恥辱。仇恨的種子早已在內心深處種下,而追求至高無上的權力的慾望將此點燃。

  他認為,解決這種紛爭,沒有什麼好辦法,只能通過武力手段。而對匈奴的大規模的征討行動,不僅可以高度集中整個國家的軍事權力,削弱諸侯國的軍事勢力。同時還可以將個人的威望、權勢提高到一個空前的高度。因此,漢武帝劉徹征討匈奴,仍是圍繞著建立至高無上的權力的核心思想而進行的。

  點評:相對於歷代皇帝來說,漢武帝的權勢是最大的,這種權勢不僅體現在大漢王朝的內部,也體現在外部。漢元帝時期擔任西域都護府副校尉的陳湯的一句話,最能代表漢武帝的對外權力思想,即「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窩裡橫」是很牛,但最牛的還是對外也橫的君主。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