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澧縣不僅是「南方吐魯番」 城頭山有最早的古城遺址 | 陽光歷史

 

A-A+

[圖文]澧縣不僅是「南方吐魯番」 城頭山有最早的古城遺址

2016年02月11日 考古發現-短篇 暫無評論 閱讀 119 次

澧縣不僅是「南方吐魯番」 城頭山有最早的古城遺址



  (通過對西南城牆的解剖,確認古城曾四次修築,其中第一期城牆建於大溪文化時期,距今6000餘年,是目前我國發現的時代最早的古城址之一)


  

澧縣不僅是「南方吐魯番」 城頭山有最早的古城遺址



  (考古學家從古城址清理出一批祭祀遺物)


  

澧縣不僅是「南方吐魯番」 城頭山有最早的古城遺址



  (在東城牆下發掘時,還揭露出一片100多平方米、距今6500年前的湯家崗文化水稻田,田埂、水溝清晰可辨,還發現有大量炭化稻穀、稻葉、稻莖等。這是目前發現的世界上年代最早的水稻田)


  紅網8月13日訊(記者 李慧芳)「除了盛產葡萄和葡萄美酒,我們澧縣還有一個值得全世界關注的地方,那就是我們的城頭山古城遺址!它的發現,將中國古城出現時間往前推延了近千年。」在新聞發佈會上,湖南澧縣縣長譚弘發拜託各位現場記者,要用手中的筆,向世界推介這座目前中國發現的時代最早的古城址,呼籲全社會力量來保護和開發這片土地。


  1996年12月至1997年,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澧縣車溪鄉城頭山發掘出一座古城址,通過對西南城牆的解剖,確認古城曾四次修築,其中第一期城牆建於大溪文化時期,距今6000餘年,是目前我國發現的時代最早的古城址之一。這一發現,將中國古城出現的時間又往前推延了近千年。


  城頭山古城遺址位於澧縣縣城西北15公里處的車溪鄉南嶽村徐家崗東端。崗地約高出周圍地面2米。澹水的一條支流從它的西邊由北向南再折向東流去,在離此2公里的大河口彙集其他幾條支流形成澹水干流後東注澧水。


  通過對西南城牆多次解剖後得知,城頭山為夯築土城,城牆經過四個時期的築造:第一期,建於大溪文化一期,其內坡上可見多處大溪文化二期文化層,經過碳14測試,距今6000年。城牆高2米多,底寬10多米,築在崗地邊緣,沿城牆外圍挖了深2米、寬10多米的壕溝。這樣從溝底到牆頂的垂直高度達到5米左右,外側基本上組合成一溜陡坡,具有較好的防禦功能。這便是城頭山古城的源頭。


  第二期,建於大溪文化三期,距今5500—5600年之間。這期城牆的頂面與第一期的頂面平行,稍有加高,外坡將第一期的壕溝填塞一部分,牆基直接壓在大溪文化二期的文化層上,內坡又被大溪文化晚期的文化層所疊壓。


  第三期,建於屈家嶺文化早期,距今5200年左右。這期城牆頂面仍然偏外,與第一、二期的頂面基本平行,但牆體大大加高,並向內外延伸,所用之土取自城外較深地層的原生土大土塊,略加夯打。此乃一舉兩得:取土後,開成更深更寬的護城河;取出的土,又堆疊成城牆。


  第四期,建於屈家嶺文化中期,距今約4800年。這期工程最為浩大,主要向內側大規模加寬,且為一層大土塊夾一層河卵石夯壓而成,所以與第三期城牆界限非常分明。考古工作者還對東部和南部城牆進行解剖,結果與西南城牆四個時期的築城情況完全吻合。這樣,經過四個時期的築造,形成了現存的宏大的城頭山古城:城牆高5米多,底寬30米左右,面寬13米,周長1000餘米,面積超過80000平方米,並開東南北三門,城牆之外還圍著寬35—50米的護城河,真是蔚為壯觀。


  考古學家從古城址清理出一批骨耜、骨鑽、骨鑿、木刀以及陶器、玉器等遺物。在東城牆下發掘時,還揭露出一片100多平方米、距今6500年前的湯家崗文化水稻田,田埂、水溝清晰可辨,還發現有大量炭化稻穀、稻葉、稻莖等。這是目前發現的世界上年代最早的水稻田。


標籤: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