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孝文帝曾兩建太極殿:執著展現漢化成果 | 陽光歷史

 

A-A+

北魏孝文帝曾兩建太極殿:執著展現漢化成果

2016年09月16日 帝王將相 暫無評論 閱讀 117 次

    自從魏明帝建太極殿之後,太極殿就成了皇權禮儀中最高等級活動的場所。

  魏明帝建此殿,大概幻想著曹魏子孫能昂首闊步走上龍椅,在威嚴的太極殿中君臨天下。遺憾的是,太極殿留給他子孫的是無奈和屈辱。

  魏明帝之後是曹芳,這位皇帝確實是風風光光在太極殿中登基的,但年幼的曹芳根本無力控制朝政,被司馬懿利用「高平陵政變」一舉奪得朝政大權,從此曹魏政權完全被司馬氏把持。

  公元254年,在即位15年後,曹芳被司馬師廢掉皇帝之位,攆出了太極殿。

  13歲的曹髦在戰戰兢兢中被司馬師等人簇擁著走入太極殿,在一片萬歲聲中坐上了龍椅。曹髦很清楚,自己只是太極殿上的一個傀儡,但他不甘心任人擺佈,為了奪回旁落的大權,登基6年後,忍無可忍的曹髦發出了「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吶喊,帶著禁衛軍討伐司馬昭。可惜勢單力薄,被人一戈弒於車下。

  假惺惺哭了幾嗓子的司馬昭又給太極殿找了位新主人:曹奐。

  不過5年後,司馬炎決心自己當皇帝玩玩,就逼迫曹奐把皇位禪讓於他,自己坐上了太極殿的龍椅,改封曹奐為陳留王。

  雖然司馬炎政治品德不算高尚,但很優待俘虜,三國歸晉,魏蜀吳三國的亡國之君基本上都受到了「優待」,沒有出現斬草除根的結局。尤其是對孫皓還能網開一面,可見司馬炎的氣量。

  王濬樓船下益州,金陵王氣黯然收。晉國滅了東吳之後,司馬炎在太極殿設宴款待東吳最後一個君王孫皓。席間,司馬炎指著孫皓坐的椅子說,我設這個椅子等你很久了。沒想到孫皓嘴硬地站起來回敬說,我在南方也給陛下設了同樣的位子。司馬炎也沒有生氣,孫皓最後也得善終。

  司馬炎前期還算個不錯的皇帝,但後來不理朝政、濫封諸王,留下「八王之亂」的禍根。

  王獻之拒題太極殿

  西晉滅亡,東晉偏安建康,但念念不忘當年洛陽城的太極殿,似乎只有在太極殿登基才算是正統。

  司馬睿在建康建立政權後,迫不及待地營造宮殿,當然由於地理環境等因素的限制,東晉王朝不可能在江南再造一座一模一樣的洛陽皇宮來,建康的宮殿沿襲洛陽的模式,只是規模有所縮小,但保留了「宣陽」、「開陽」、「閶闔」等大門的名稱,太極殿也依照洛陽的樣式重新建造,只是規模不及,不少細節採用了江南的習慣,「廣室冬施青布,夏施青 帷帳」。

  建康的太極殿也是多災多難,先是公元323年發生地震,樑柱震動,把皇帝嚇了一跳。公元328年,蘇峻的叛軍攻入宣陽門,大臣們聚集到太極殿,守護皇帝。第二年,叛軍捲土重來,一把火燒燬了建康太極殿的東堂。

  到了公元378年,建康城大規模修建新宮殿,太極殿是改造的重點工程。據史料記載,新的太極殿「高8丈,長27丈,廣10丈,可稱宏偉」。主持工程的尚書謝萬因此功被賜爵關內侯。至此,太極殿又一次以全新的面貌出現於江南的都城建康。

  太極殿修好後,主殿匾額上還留著空白,當時的宰相謝安想把這個光榮而神聖的任務交給著名的書法家王獻之。當空白匾額送到王家時,王獻之很不耐煩,讓來人把匾額拿回去,否則就要扔到門外。過了兩天,王獻之跟謝安一起進宮辦事,路過太極殿,謝安回頭指著空白匾額說,你現在就上去把字題了吧,我找人給你弄把梯子,你爬上去,從前魏朝的韋誕(三國時期著名書法家)就是這樣弄的。王獻之很不高興,大聲說,你知道為什麼魏國那麼快就亡了嗎?就是因為這個。說完拂袖而去。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王獻之拒題太極殿故事。當然,有人稱讚王獻之孤傲的名士派頭,說其很有魏晉風度,但太極殿沒能留下王獻之的墨寶,倒真是一件遺憾的事。

  建康的太極殿,在東晉之後迎來送往,見證了一次次權臣逼迫皇帝「禪讓」,然後在勸進聲中趾高氣揚地登基:

  公元420年,劉裕效仿晉武帝的故事,讓東晉皇帝「禪讓」,然後臨太極殿宣詔即皇帝位;公元479年,蕭道成又效仿劉宋禪讓舊例,受禪禮畢後在太極殿宣詔即皇帝位;公元502年,蕭衍又按前朝慣例在太極殿宣詔稱帝;公元557年,陳霸先在太極殿宣詔登皇帝位……

  孝文帝兩建太極殿

  東晉王朝在建康城建太極殿,或許可以理解為考慮正統的因素——西晉正統皇帝被「胡人」掠去當了小廝,連傳國玉璽都是人家的戰利品——所以要選擇在太極殿登基,以示合法性。

  有趣的是,在北方「胡人」建立的政權中,也有皇帝熱衷修建太極殿,而且一口氣修了兩座,這個皇帝就是一心仰慕漢文化的北魏孝文帝拓跋宏。

  公元490年,拓跋宏親政後,北魏加快改革,全面漢化,而都城、宮殿最能體現漢化成果,因此拓跋宏格外重視。他下令將都城平城(今山西大同市)的正殿太華殿拆毀,新建太極殿。太極殿建成後,孝文帝在此大宴群臣,以示慶祝。

  為了平城的這座太極殿,拓跋宏很是下功夫,他派以大臣李道固為正使、蔣少遊為副使的一個龐大使節團奔赴建康,考察蕭齊王朝以太極殿為中心的宮殿建制。蔣少遊是工程師出身,史料記載他「掌技術、知機巧」,歷任都水使者(負責造船的官員)、將作大匠(掌管宮室修建之官)等職。當時北魏和蕭齊互為敵國,但為了修建太極殿,拓跋宏主動伸出橄欖枝,以求和平,真是漢化之心異常執著。

  公元492年,平城的太極殿落成。這座新建的太極殿和東晉、南朝建康城中的太極殿,規格佈局基本一致。

  但這座太極殿似乎不能讓漢化心切的孝文帝滿意,也許在他心裡,這個太極殿不是原汁原味的太極殿。公元494年,孝文帝下令遷都洛陽,要求在原址基礎上重建太極殿。其實早在4年前,還在拆太華殿的時候,孝文帝就派蔣少遊到洛陽實地考察魏晉太極殿等重要殿堂基址,可能在那時,拓跋宏就有了在原址上重建太極殿的念頭。

  公元495年,孝文帝完成了遷都的全部計畫後,開始大規模復興洛陽城的規劃,一切宮殿基本沿襲魏晉模樣,在皇宮沒有完工之前,拓跋宏暫住金墉城。但遺憾的是,這位全身心投入漢化改革的皇帝沒有迎來他夢想的日子——太極殿重建尚未完工,公元499年,拓跋宏病逝。

  兩年後,他的兒子宣武帝帶著大臣來到竣工的太極殿,告慰老爹的在天之靈:太極殿終於恢復了魏晉模樣,您老人家可以瞑目了。

  不過北魏的太極殿沒有風光多久,公元534年,爆發了侯景之亂,洛陽的宮室、寺宇、商市、民居悉遭焚燬,太極殿亦化為廢墟。

  根據史料的記載,宇文氏北周滅了高氏北齊之後,北周宣帝宇文贇曾於公元579年想重新建造洛陽宮,這次工程動用了工役4萬人,但隨著宇文贇暴死,工程遂停,以太極殿為中心的洛陽宮殿失去了一次重建的機會。至此,洛陽太極殿走進了歷史塵埃之中。

  唐朝立國後,以長安為都城,公元618年,唐高祖李淵即位前即改隋大興殿之名為太極殿。公元631年,唐太宗又改隋時建在大興殿後的中華殿為兩儀殿。「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倒也符合這個說法。

  唐代在長安仍將正殿沿用太極殿之名,大概也是出於政治上的一種考量吧。此後,太極殿成為唐初政治活動的核心宮殿:公元618年,唐高祖在太極殿即位;公元629年,唐太宗開始在太極殿聽政;據《唐六典》記載,此後每逢朔望二日,唐太宗朝會都放在太極殿,平日聽政則在兩儀殿。公元649年,唐太宗死於太極殿;同年,唐高宗李治在太極殿即皇帝位……

  到了公元662年,大明宮建成,唐高宗於次年遷入。此後,長安城的政治中心便由太極殿轉到了大明宮。

  太極殿從此和政治核心宮殿再無聯繫。


標籤: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