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清無錫名醫薛福辰據傳曾為慈禧太后打胎
惠山古鎮薛中丞祠
惠山上河塘的薛中丞祠,是惠山祠堂中重要的一處古跡,如今經過修葺已是煥然一新。該祠堂主祀的是清代名醫、無錫人薛福辰。因其官至都察院副都御史,慣例稱其為「中丞」。薛福辰是清代無錫著名思想家、外交家薛福成的長兄,薛家兄弟六人,自幼一起奮發讀書,鑽研經世救國之道,薛福辰是出道最早的一人。
咸豐五年(1855年),薛福辰參加了順天鄉試,中第二名舉人。到光緒六年(1880年),他被徵召入宮為慈禧太后治病時,已是山東濟東泰武臨道員。有關薛福辰的故事中,為當時清代最高統治者慈禧治病,無疑是最為無錫人津津樂道的。而在民間,各種傳說也是五花八門。
傳說薛福辰為慈禧太后打胎
據民間傳說,一次,慈禧臀部生癤瘡,這原是小病,太醫們卻束手無策。因為誰敢去摸聖躬皇太后的屁股呢?於是,直隸總督李鴻章推薦薛福辰去治療。薛福辰買通了慈禧的心腹太監李蓮英,從慈禧座墊上的小點血跡判斷出癤瘡的位置。診脈時,他在那個地方安個尖釘,慈禧坐下,尖釘恰巧將癤瘡刺破,使惡膿流出。慈禧當時雖痛得大叫,要將薛福辰拉出去問斬。但稍後即感到疼痛消失,渾身輕鬆,於是轉怒為喜,反要給跪在地上瑟瑟發抖的薛福辰重賞。
還有一次,慈禧懷了身孕,皇宮裡的太醫給她診脈後,一個個都不敢說話,最後只好又找薛福辰了。薛福辰為慈禧搭過脈,心中明白了八九分。慈禧的丈夫咸豐皇帝早已死了,怎能說她有喜呢?於是斟酌再三,編了一套說辭:「太后為國操勞,心力交瘁,氣血阻滯,積於腹中,治宜行氣通絡,清瘀活血。氣血一旦通順,鳳體自然康健。」慈禧心想,這個精靈倒能說會道,便說:「請愛卿開方。」薛福辰知道他開的處方定會叫太醫過目,太醫們若說開了一服打胎藥,豈不定他一個死罪。於是又叫人傳達上去,說:「太后體貴,一般藥難以速效。微臣家有祖傳秘製藥丸,剛柔相濟,熬成湯汁服下,定能藥到病除。」按規矩,宮中備有藥房,宮裡人是不能吃外邊藥的。但慈禧知道她的藥方見不得人,還是依薛福辰的話好,於是傳下懿旨:「准奏。」
薛福辰哪有什麼秘製丸藥,他連忙去藥店配了一服打胎藥,叫僕人煎好,次日帶到宮中,讓慈禧服下。又叫宮中設「千層布」遮人耳目,設「瀉淤井」備產下胎兒後毀屍滅跡。過了幾個時辰,懿旨傳下:「太后瘀血已下,薛愛卿可以出宮了。」薛福辰這才鬆了一口氣。出了宮門,也不敢再回寓所,到驛站借了一匹快馬,一路飛馳,直奔老家無錫。
卻說慈禧打了胎,回過神來,心想這事要是傳揚出去,叫我老臉往哪擱?秘密派幾個大內高手,叫他們趕快追上薛福辰,結果他的性命。薛福辰一到家,就假裝已經死亡,叫家裡大辦喪事。幾個大內高手一路緊追到無錫,看見一支出殯隊伍,隊伍中披麻帶孝,舉幡揚幢,浩浩蕩蕩,從南門到東門,再到北門、西門,然後折向惠山,遠兜遠轉,好像怕哪個無錫人不知道似的。路旁看熱鬧的人都在指指點點,議論紛紛,說薛福辰如何如何。幾個大內高手聽了,相視而笑,心想可以回京交差去了。由於薛福辰的老謀深算,總算逃過一劫。據說無錫諺語「城頭上出棺材——遠兜遠轉」,出典就在這裡。
上述類似的故事,近年還被好多小說家搬進作品中,可以說在一百多年之後,薛福辰再次「走紅」全國。
史實真相講述無錫名醫傳奇
不過,較真的史學家們對這熱門話題卻愛尋根究底。而隨著史料的不斷發掘,現在人們對薛福辰為慈禧治病的真實情況有了大致瞭解。
光緒六年(1880)夏天,朝廷發佈一條上諭:「皇太后聖躬欠安,已逾數月,疊經太醫院進方調理,尚未大安。外省講求岐黃脈理精細者,諒不乏人,著詳細延訪……派員伴送來京。」這說明慈禧的病情的確到了很嚴重的地步。
朝廷一聲令下,各地自然紛紛響應。大學士、直隸總督李鴻章和湖廣總督李翰章、湖北巡撫彭祖賢共同保薦了薛福辰。與薛福辰同時受保薦的還有其他七位醫生,其中包括山西陽曲縣知縣汪守正、武進縣孟和派名醫馬文植。他們進宮後先接受太醫院醫官的簡單面試,如問讀過哪些醫書,對某些醫學問題的見解等,內務府得認為「醫學、脈理均極精通」,才開始給慈禧治病。
他們八位醫生和原太醫院的一些醫生分成幾個小組,輪流給慈禧診脈,各自開出方子。診脈時慈禧會提出一些問題,叫他們講述對病情的看法和治療原則。實際上,慈禧並不一定服用他們開的藥,主要對是對他們進行考察和選擇。
據光緒皇帝的老師翁同龢農曆6月23日的日記記載:「旨下直省薦醫,李相薦薛福辰,曾沅浦薦汪守正,與御醫李德立同至長春宮,召見請脈。」這大概是薛福辰第一次給慈禧診脈。他認為,慈禧患了「骨蒸」(類似現代醫學的結核病)。但醫生間的分歧較大,「薛與汪議論抵牾。薛雲西聖是骨蒸,當用地骨皮等折之,再用溫補。汪亦云骨蒸,但當甘平。」某日,這些醫生開出的三張方子,藥性竟背道而馳:「一薛、汪,仍溫補;一馬,甘潤;一太醫,苦寒。」
薛福辰非常認真,常跟其他醫生爭論。有時爭得面紅耳赤,情緒激昂。慈禧在內室聽見了,問道:「此薛福辰耶,何憨也!」從8月起,他們給慈禧服用吉林人參,使慈禧「精神頓健」的狀況來看,顯然薛福辰診斷的路子是較正確的。幾個月後,慈禧作了第一次選擇,留下薛福辰、汪守正、馬文植三人,其餘五位保薦醫生各回原省。又過了數月,讓馬文植也回去了。
慈禧賞加薛福辰頭品頂戴
慈禧的病時輕時重,時好時壞,其間還發生過昏迷,這讓擔當主要責任的薛福辰壓力很大,日夜擔驚受怕。雖然經常能得到慈禧賞賜的御寶雲龍福壽字、扳指、貂裘、蟒玉等金銀珠寶,但薛福辰並不感到高興,常常憂心忡忡,寢食不寧。他的弟弟在給他的信中說:「此事擔荷至巨,未知何時可了!」要他「引退」。他自己在致友人的信中也說:醫事「千回百折」,「鄙人此次之事,系勉竭駑鈍,倖免大戾」。
好在到第二年(光緒七年)六月,慈禧已初步痊癒,薛福辰和汪守正都升了官,還賜給薛福辰「職業修明」匾額及七字句對聯,但他們仍留在京城繼續為慈禧醫治。到第三年(光緒八年)十二月,慈禧才完全康復。慈禧大加獎賞,薛福辰賞加頭品頂戴,調補直隸通永道,汪守正賞加二品頂戴,調補直隸天津府知府。除此之外,還給薛福辰賜紫蟒袍、玉帶鉤、福壽字、黃辮荷包,並賜宴體元殿,長春宮聽戲,西廠子觀燈,又賜七字句對聯。於此,薛福辰的醫名更加馳譽海內。
1884年,薛福辰到通永道履職,三年後擢升順天府府尹。一次薛福辰因一件小事被一個姓魏的御史參劾,要求將薛福辰調至太醫院,這個奏議其實隱含著對薛福辰「因醫受寵」的歧視。慈禧很瞭解薛福辰為官時同樣政績卓著,看到魏的奏章,斥為「大膽妄言」,將魏官降三級,反將薛福辰升為宗人府府丞,1889年又遷任都察院左副都御史。但此時的薛福辰已患了中風,多次上疏申請,最終才允許他開缺回鄉調理。回錫不久,就於七月初二日逝世。他一生著有《青萍閣文集》、《醫學發微》、《風勞臌膈試驗良方》、《臨症一得》等書,惜均未刊行,現僅存《素問運氣圖說》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