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絲綢之路」真正源頭是無錫?專家重走「太伯絲路」
已經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符號象徵的「絲綢之路」,一般說來是以西安為起點連接地中海各國的陸上絲綢通道,相關考古研究資料也是汗牛充棟。可是最近無錫一些民間文史專家提出了一個「新穎」的研究思路,稱從未有人研究過誰給絲綢之路的源頭西安提供絲綢,而據他們考證,「絲綢之路」真正的源頭就在無錫。為了追根朔源,一個由文史專家、志願者等組成的80人隊伍,將於今天啟程重走當年的「絲路」。
絲綢之路起源出現新說法
絲綢之路簡稱絲路,目前公認的說法是指西漢(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時,由張騫出使西域開闢的以長安(今西安)為起點,經甘肅、新疆,到中亞、西亞,並聯結地中海各國的陸上通道。因為這條路西運的貨物中以絲綢製品的影響最大,故得名「絲綢之路」。
「歷史上對於絲路起源的印象是,絲綢都是從西安出發走向世界各地的,因此絲路源頭就在西安。」無錫至德國學研究院張勤和副院長說,但是細細考究卻可以發現,西安作為當時的皇城,不過是一個絲綢集散中心,而非絲綢生產中心。那麼,真正的「絲路」源頭又在哪裡?又是誰在為「長安絲路」源源不斷地提供絲綢呢?
經過多年研究,無錫至德國學研究院的文史專家大膽提出了一個課題:無錫才是絲路的真正源頭,大批來自無錫的絲綢經過「太伯絲路」送到西安後,方才真正走向西方。
萬字研究要證所言非虛
為了證明自己所言非虛,張勤和向記者提供了一份接近1.5萬字的《絲綢之路,源自何方?》課題研究報告。該課題分為五個部分:一、先吳文明,絲源遺證,萬年絲史,足以傲世。二、洪災浩蕩,先民流亡,吳地絲綢,傳佈四方。三、太伯奔吳,開拓絲路,絲綢蠶桑,再創輝煌。四、絲綢之源,吳域吳地,源中之源,明珠梅裡。五、絲路揭秘,終見謎底,絲路精神,世代傳承。
該課題報告首先列舉事例,證明中國絲綢文化演進史上先吳地區是蠶桑絲綢的發源之地;後因為水患、戰亂等原因吳地先民與北方有了更多的聯繫;更重要的是,被無錫當地吳人奉為先祖的太伯,恰恰就是通過「太伯奔吳之路」,溝通了日後的東吳與長安。
課題報告還指出,吳人先祖太伯是周文王的長輩,因為遷讓王位方才遠奔東吳,溝通了東吳與長安,也自然而然地把吳地豐富的絲綢產品和蠶桑絲綢技藝,傳播到了長安。太伯奔吳227年後,西周天子周穆王,曾攜大批絲綢,出訪西域各國,直至中亞西亞里海沿岸,是有歷史記載最早通向西域的「長安絲路」,也可以說周穆王作為吳太伯第六代後裔,其實是在「太伯絲路」基礎上發展延伸,開發了「長安絲路」,也由此最終形成了完整的「絲綢之路」。也就是說,這些從長安走向西域的絲綢,都是從吳地運到長安的。
25日啟程重走太伯絲路
「即使到了近代,吳地特別是無錫也一直是絲綢最主要的產地。」張勤和說,他們研究的這個課題是史無前例的。11月25日,他們就要在無錫吳地的故里梅村,啟動重走「太伯絲路」的活動,追隨先賢的腳步,沿當年的路線途經金壇三星村、南京、武漢、荊州、武當山、寶雞、岐山直至西安周公廟,全程近4000公里,為期8天。重走之旅的隊伍由文史專家、志願者和社會名流共80人組成。
也有專家提出不同觀點
對「絲綢之路」起源於無錫的說法,有不少人贊同,也有一些吳文化的專家發表了不同的看法。
無錫市考古研究所劉寶山所長昨日說,這個研究課題的提法還是很新穎的,但是目前考古界對此說法沒有公論,只能說有此一說,因為這種提法直到目前並沒有什麼考古學意義上的證據去支撐。此前,劉寶山也表示,不僅絲綢之路和吳地絲綢業的關係,還需要更多的考古證明,而且絲綢的源起與「絲綢之路」的源起也是兩個不同的概念,不能以此來論斷絲綢之路源起無錫。
江南大學教授、吳文化專家莊若江昨日也表達了類似的觀點。她表示,目前學界對於這一課題的說法並不是特別認可,原因是不能因為無錫的絲綢業發達,就推斷出絲綢之路起源無錫。況且當時絲綢業發達的又不僅僅是無錫一個地方。莊教授認為,目前「絲路」源起無錫的說法還有待進一步的考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