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美國罕見的自然奇觀:大峽谷
羅斯福總統訪問大峽谷以後,說了一句意味深長的話:「任何人的干預只會破壞大峽谷。這裡既然是上帝的傑作,那麼也等上帝來改變它吧。」
大峽谷,是世界最偉大的自然奇跡之一。到了美國,不到大峽谷,就好像到了中國沒有見到長城一樣。因此我老給馬霞嘮叨,不管有什麼困難,我們一定要去大峽谷。是我的誠意和決心,感動了馬霞的老同學卡羅爾,她決定親自開車陪同我們實現這次千里以外的旅行。馬霞的老同學、老朋友莫諾也專程從加拿大來了。
1989年1月11日,我們一行四人從洛杉磯出發,一路上訪親問友,參觀了洛杉磯動物園和海洋世界公園,訪問了約書亞樹國家保護區。15日一早又從約書亞樹國家保護區出發。汽車幾乎馳騁了一整天,穿過加利福尼亞州的荒漠和亞利桑那州的高原,終於在臨近黃昏的時候到達了「大峽谷村」。
雖是隆冬季節,遊客仍是爆滿之勢。旅館老闆告訴我們,小間已經沒有了,還有一個四人的房間,問我們四位客人住在一起可以嗎?她們徵求我的意見。我是客人中的客人,當然聽從她們的決定。也沒有別的法子,我們四個人只好搬進了一個房間,這使我想起了幾天前,我們給約書亞樹國家保護區的主任打電話的時候,主任問:「你們來幾位?」我們回答說:「一個男的三個女的。」主任隨著在電話裡開了個玩笑:「真好運氣,一個男的三個女的。」現在「一個男的三個女的」要睡在一間屋裡,雖然都是老頭老太太,我總感到有點彆扭。進屋的時候,我想為了沖淡當時尷尬的氣氛,說說伍子胥沉千金以謝浣紗女的故事。其實這是我的思想,她們三個老同學幾十年不見,在一塊兒總有說不完的話。
正好,太陽落山之前,是攝影的黃金時刻。我打了個招呼,拿著相機就一個人跑出了旅館。「大峽谷村」道路縱橫,我摸不清方向,又不會問路,只好憑著直覺瞎撞。還不錯,很快就來到了南崖的一個觀景點。放眼一看,我似乎是第一次感覺到,自己是置身於地球之上。大峽谷果然名不虛傳!人們幾乎動用了所有的詞彙來形容和描繪這個峽谷,我看用五個字就夠了:荒野而壯麗。這是大自然最本來的氣質。
荒野,是說放眼望去,看不到任何生命和人工的痕跡。其實,生命是有的,人的活動也是有的。巖邊有植物,空中有飛鳥,河裡有魚蝦,洞中有蟲獸,峽谷裡還生活著居住了幾百代的印第安人,聽說峽谷下面,還有印第安人修建的一座木橋。只是境域太寬,世界太大,好像從萬米的高空鳥瞰大地,除了高山大海,什麼都被「抽像」了。不要說木橋,就是著名的科羅拉多河也被錯綜複雜、鱗次櫛比的巖壁所遮擋,什麼也看不見。我們所看到的只是岩石,歷經了二十億年所生成的各種岩石。這些岩石隨著時代、性質、位置、角度的不同,表現著豐富而協調的層次,有黃色的、紅色的、灰色的以及它們之間的顏色,在藍天、白雪和近處綠樹的配置下,再加上西邊的太陽正在落山,一縷晚霞給對面所有景物的頂端鑲了一道金邊,大峽谷被盛裝成雄偉無比的、形形色色的奇觀。它們像石林,像城堡,像海岸峭壁,像黃土高原,像凝固的海濤,像想像中的外星世界。一種使人難以置信的寬宏幅度,逼得人們喘不過氣來。我拿著相機不停地拍,想把眼前的一切,通過照片傳遞給見不到它的人們。大峽谷的特點,不在它高,這裡海拔一般為2300米左右;它深達1600多米,也不是它的突出特點。它的最大特點是通過那裸露的岩層,可以探知地球演變過程中的一半歷史——大約是兩千萬個世紀。大峽谷的美學價值、歷史價值和科學價值就蘊藏在這地球的本色之中。
地球的表面由三類岩石組成:沉積岩、火成岩和變質岩。沉積岩是由水或風的沉積物形成;火成岩是由於地球內部燃燒,岩石受熱溶化,然後侵入地殼或上升至地表而成;變質岩指地球內部運動中,由於熱和擠壓而形成的岩石。在各種條件下,這些岩石都可能重新改組而變成另一類岩石。譬如,任何一類岩石都可能被腐蝕、被沖刷到湖泊海洋,最後沉澱為沉積岩。岩石埋在地表下面,可能受熱溶化而成為火成岩。或者,岩石在造山運動過程中,夾處在兩種壓力之間,受熱而未達到溶化的程度,這時岩石的礦物質變得不穩定,逐漸形成為變質岩。總起來說,研究這些岩石的物理性質及其往來變化,是解釋大陸形成、地形演化、地震產生和火山活動的基本資料。
我們看到大峽谷內,有著眾多的沉積岩,也有不少的火成岩和變質岩。後兩種岩石生存在大峽谷的最高處和最低處,既包含最古老的,也包含最年輕的年代。這說明了地球自然歷史中的沉積運動、火山運動和造山運動都曾交替出現在這個地區。我們站在大峽谷村的觀景點上往谷底望去,靠近河床的兩岸,是由變質岩構成的內峽谷,像個漆黑的深淵,吞沒了科羅拉多河,也吞沒了人們的種種想像。在谷壁上可以不用費力地辨認出來,這種變質岩的名字叫維舒奴片巖 (Vishnu group) 。在它那奇異的結構和花紋中,隱約記載著地質史上最古老的年代。在地球還只有它今天一半老,即20億年前或更早的時候,頁岩和火山岩就積聚在這裡。現在我們已經看不到這些岩石了,但通過檢測維舒奴片巖的身世和成分,仍然可以推測出這裡曾經存在過頁岩和火山岩。從這些岩石又可以推測出當時的地理環境,早在20億年以前,這裡是一片汪洋,地層就開始在水底沉積,後來逐漸隆起成為低窪地和淺海岸地區。其間出現過火山和熔岩流。那時候空中缺少氧氣,充滿著碳氣。除了海岸邊浮遊著藍綠色的藻類和各種微生物以外,陸地上還沒有誕生任何生命,一片荒蕪,死氣沉沉。到6億年前,這個地區又被海洋吞沒。到7千萬年以前,又逐漸露出海平面,逐步形成了科羅拉多高原。
那麼,這裡沉積岩和火山岩又是怎樣轉變成為新的、性質完全不同的維舒奴片巖的呢?可以舉一個我們熟悉的例子,因為亞洲大陸塊和印度大陸塊相撞,結果出現了喜馬拉雅山脈和珠穆朗瑪峰。在這個山脈的中心,溫度和壓力可以達到使固體岩石變質的程度。同樣的,原來埋在這個地區深達數千米的沉積岩和火山岩,在17億年前的造山運動過程中,要承受著每平方英吋超過10萬磅的壓力和攝氏500℃左右的高溫,原來結構比較穩定的物質這時就不穩定了,鋁、鐵、硅和其他離子開始改變為新的物質。維舒奴片巖就是在這種演變過程中成為變質岩的代表。
大峽谷的主要塑造者是科羅拉多河。這條河發源於科羅拉多州北部的落基山脈,流經七個州,一直到加利福尼亞灣入海口,全長2320公里。從高山到大海,河的落差為3000多米。它把沿流域經過的地區切割成深谷,其中最壯觀的就是大峽谷。大峽谷起自亞利桑州北界附近的大理石峽,至內華達州邊界附近的大沃什崖,全長446公里。河流在刻鑿峽谷的時候,使用了兩個法寶:一是搬運,再是攜帶的泥石碎塊,就好比是可以研磨堅硬岩石的刃具。隨著水流落差和流速的加大,這種作用就日益加劇。開始的時候,科羅拉多河也許是一條懶洋洋的緩流,迂迴緩慢地在高原上刻出了一條淺淺的水道。後來由於地球內部的運動,使地面傾斜,加快了河水的流速和切割,水道也不斷加深。科羅拉多高原屬於乾旱地區,大部分地方符合地質學家關於沙漠所下的定義。年降雨量不足260毫米,但集中在兩季——夏天的雨季和冬天的雪季。每逢雨雪驟至,各條徑流迅速彙集形成兇猛的洪水,奔向科羅拉多河。1966年的10月,大峽谷的北崖在36小時內竟降雨350毫米,13米高程的激流,以每小時130公里的速度沖刷著大峽谷。巨大的岩石一度堵塞了科羅拉多河,又被衝開,一夜之間便形成了科羅拉多河有史以來最驚心動魄的場面。就是大自然這種宏偉而又持久的力量,使得科羅拉多河河床在幾千萬年間,下落了1600米,刻出了一條深邃神秘的大峽谷。
河流真是一位不知疲倦的切削家和搬運家,所向披靡,任何高大的山嶽和堅固的岩石都要折服在它的腳下。如果說科羅拉多河的主要作用是在高原上切割出一條峽谷,那麼其他自然力的主要作用便是展寬了這條峽谷。這些自然力包括風、雨、冰、雪、植物、動物以及兩岸支流等等的作用。譬如南崖下雪,很難積成深雪,大都溶化並滲入巖縫中,夜間溫度下降,水凍成冰,把岩石擠裂,第二天又滲入雪水,再凍裂岩石。如此反覆,再加上風雨和化學作用,植物擠撬,動物搬運,支流的沖刷和切割等等,就使崖壁岩石的碎裂和崩塌日益加劇,然後彙集到河中,最後搬運到海洋。這個峽谷現在有多寬呢?其間最窄處,岬與岬之間是6公里,最寬處,灣與灣之間是22公里。南崖、北崖直線距離不算太遠,但沿著盤旋曲折的公路越過峽谷,行程長達300多公里。徒步的遊客從崖邊走到谷底,要花兩天的功夫。所以迂迴兇猛的科羅拉多河把大峽谷國家公園分成三個世界,即南崖、北崖和谷底三個特色迥然不同的遊覽區。許多遊客是今年遊這個遊覽區,明年再遊那個遊覽區。
大自然就是這樣經過千萬年的鬼斧神工,終於以大峽谷的形式,把這個岩層複雜、縱橫20億年的地質剖面裸露在我們的面前。這種現象,在地球上可能是獨一無二的。這本宏偉的地質萬卷書雖然是如此地清晰,但要讀懂這本書,還原歷史的本來面目,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各種學科的許多科學家雖然已經完成了大量的調查研究,取得了大量的證據和資料,但關於科羅拉多河和大峽谷形成的具體過程,至今意見也不是完全一致。這可能正是大峽谷引人矚目的一個方面。
這個自然歷史的產物是偉大的,但不是永存的。因為大自然的運動並沒有停止,大峽谷的改觀還在繼續。大峽谷的未來將是什麼樣子?它可能還會下落幾百上千米,因為科羅拉多河河床的海拔仍然是那麼高。如果侵蝕依然進行,而又不發生新的造山運動,峭壁繼續後退,峽谷還會加寬加深。幾百萬年之後,這個高原終將被搬運完畢,科羅拉多河又將緩慢地彎彎曲曲地流淌在一片新的平原上,大峽谷的奇觀就不復存在了。當然,這對人類來說,太遙遠了。人類當前的任務,就是不破壞它,保護它,充分利用它的美學價值、歷史價值和科學價值。
人類的「文明」是無孔不入的,在地球上竟然還留下了如此大片的原始的洪荒,我不能不歎服美國在自然保護方面的深入和先知。因此,關於大峽谷的發現和保護過程以及有關的故事,我們都有濃厚的興趣。
早在1540年,一個由十三人組成的西班牙科羅拉多探險隊,便進入了這個地區。他們看到了這些懸崖斷層所造成的令人驚歎的不可逾越的鴻溝,簡直可以說是心灰意冷。這種沮喪情緒已被他們正式記錄下來。1857年艾維斯中尉在勘查了大峽谷以後,也這樣寫道:「到這個毫無所獲,毫無所圖的地方來遊覽,我們是第一批白人,也必然是最後一批了。」這位艾維斯不僅不是歷史家、科學家,而且是一個很糟糕的「預言家」。
大峽谷的天然奇觀為世人所知,首先應該歸功於一位名叫約翰·衛·鮑威爾的炮兵少校。他在美國南北戰爭中丟掉一隻胳臂,成為一位英雄;後來通過長時間的探險和考察的實踐,又成為一位很有影響的地質學家和人類學家。1869年,他帶領了一小隊人分乘四艘小船,深入大峽谷段的科羅拉多河探險。此行是世界探險史上最偉大的冒險行動之一,一路上驚險萬狀,中途丟了兩條船,三個船員被嚇得喪魂落魄。
他們的驚險故事,至今留在眾多讀者的心中。有些人在河上放舟遨遊的時候,還把他的日記作為航程指南。他這次考察的積極成果是使這一大片地區在地圖上不再是空白,同時他的實踐為自然科學部門的研究開拓了新的領域。
1882年曾有人在國會提案,在大峽谷設立一個公園,但是沒有很多人響應,不了了之。1898年繆爾又明確建議將大峽谷劃為國家公園,他說:「科羅拉多河切割出來的這個峽谷,是人間罕見的勝景,其地貌變化的奇幻宏偉,再加上一天之內變化莫測的浮光掠影,我覺得這是另一個世界才能看到的奇觀。」然而當時由於交通極為不便,能夠具有這種親身體驗的人畢竟太少,繆爾的建議仍然得不到熱切的反應。這時候反而有人提出了要在這個地區興建水庫的建議,說是在峽谷的最窄處築一水壩,這樣寬達一英里的峽谷就可以積滿水,以便灌溉周圍的沙漠地區,以達到綠化和改造自然的目的。這個美好但很荒謬的主意是誰提出來的,現在已經查不出來了。後來有些科學家做過估算,這個水庫如果建成,也聚不了多少水。因為科羅拉多河的水源本來就不夠豐沛,再加上沙漠地區蒸發量和滲透量都很大,只有洪水到來,暫時可以存一點水,但這水除了沖蝕庫壁以外,很快就退走了。一年中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時間,整個大峽谷將是一個大泥團。這種破壞將是萬劫不復,其後果決不是幾個人的保證可以承擔的。
1903年,有影響的人物羅斯福總統訪問大峽谷以後,說了一句意味深長的話:「任何人的干預只會破壞大峽谷。這裡既然是上帝的傑作,那麼也等上帝來改變它吧。」這個美好而又荒謬的水庫方案自然被取消了。1908年,由羅斯福總統提議,在大峽谷建立了國家紀念公園。到1919年的2月26日,國會正式通過大峽谷改為國家公園。而且以後的歷史證明,大峽谷是一個很有特色的國家公園,它已經和黃石、約塞米蒂鼎足而立,成為美國影響最大、遊客最多的三大國家公園。
簡單回顧一下這段歷史,不妨設想一下,只要人類稍微來一點粗心大意和一意孤行,這個國家公園早沉水底了。這樣的教訓,在我們中國不是已經和正在發生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