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珠格格」歷史上是否真有其人?還珠格格是誰
民間長大的女孩,進入了宮規森嚴的紫禁城。女孩的活潑天真與莊嚴肅穆的皇城威嚴激烈碰撞,於是,產生了啼笑皆非的喧囂,纏纏綿綿的情感,轟轟烈烈的叛逆和潸然淚下的包容。一時間,《還珠格格》的故事家喻戶曉,「小燕子」也成了女孩子們羨慕和傚法的標榜。但是,歷史上真的有這樣一位「民間格格」嗎?
《還珠格格》 純屬虛構
作為一部古裝偶像電視劇,《還珠格格》的影響力就像是一顆重磅炸彈,引起了一股強烈的清宮熱旋風。而原著小說的作者瓊瑤女士則表示,《還珠格格》的故事是虛構的文學作品,其創作靈感來源於北京西郊的「公主墳」地名。其實,北京城數百年的歷史,埋葬於此的公主數以百計,形成村落的何止數十。但是,由於年代久遠,大多數的公主墳地早已湮滅無痕,形成的村落也所剩無幾。現在,北京地區仍然以「公主墳」為名的地區大概有十處左右,分佈在海澱、朝陽、豐台、房山等區。其中,最為聞名的要算是北京西郊復興門外的「公主墳」,對於它的由來,民間有很多的傳說,最具代表性的一種說法就是:
漢人金泰從小就被滿人收養,因立下赫赫戰功而被封為元帥。一天,金泰在遊園時與公主相遇,兩人一見鍾情,朝中大臣卻從中作梗,奏請皇帝流放了金泰。金泰貧困交加,將不久於人世,便寫信告訴了公主,寄托自己的哀思。當公主看到信中所寫:「見信時我已不在人世」的絕筆,悲痛之餘,服下毒酒,殉情而死。皇帝無奈,將金泰草草葬於香山,而將公主遠遠地埋在了今天的公主墳。
儘管傳說頌揚著浪漫和淒美的愛情,但也只是傳說。根據史料記載,「公主墳」確實埋葬著清代的兩位公主,此地也因此而得名。這兩位公主分別是清仁宗嘉慶皇帝的兩個女兒,皇三女和皇四女。皇三女出生於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十二月十七日,母親為嘉親王(後來的清仁宗嘉慶)側妃劉佳氏。嘉慶六年(1801年)皇三女受封為莊敬和碩公主,同年十一月嫁給蒙古科爾沁部博爾濟吉特氏索特納木多布濟。嘉慶十六年(1811年)三月去世,時年三十一歲。皇四女出生於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九月七日,其母為孝淑睿皇后喜塔臘氏。嘉慶七年(1802年)封為莊靜固倫公主,同年十一月下嫁蒙古族土默特部的瑪尼巴達喇郡王。嘉慶十六年(1811年)五月去世,時年28歲。
遵循祖制,清代公主下嫁,死後不能葬入皇陵,也不能葬入公婆墓地,必須另建墳塋,所以北京地區才出現如此眾多的公主陵園。而皇三女莊敬和碩公主與皇四女莊靜固倫公主同年離世,時間相差不過兩個月,所以葬在了一起,從而形成了今天的「公主墳」。但是,當年的「公主墳」與現在的公主墳是不一樣的。原來的公主墳墓地有圍牆、儀門、享殿等地面建築,四周及裡面廣植古松、古柏和國槐、銀杏等樹木,顯得古色古香。地宮均為磚石結構,非常堅固。雙墓均為夫妻合葬墓,陪葬品有兵器、蒙古刀及珠寶、絲綢等物品。
清朝確曾有 漢族公主
可見,公主墳裡的公主可是真正的「大清格格」,不是出身民間的漢人女子。但是,回顧大清王朝的歷史,根據記載,確實出現過一位漢族公主。
大清崛起後,有很多明朝的將領投降了大清,其中就有一位名叫孔有德的將領。早在後金崇德元年(1636年),孔有德就受封為恭順王,出征朝鮮、錦州、松山等地。入關後,追隨多鐸追剿農民起義軍,鎮壓了江南各地的抗清鬥爭。順治三年(1646年)授平南大將軍,進攻南明永歷政權。五年,改封定南王,出征廣西。九年,被南明將領李定國圍困在桂林,兵敗自殺,清廷破格予以厚葬。在那場戰役中,孔家一百二十餘口悉數遇難,僅有一個女兒僥倖存活,名叫孔四貞。清代學者楊陸榮撰寫的《三藩紀事本末》中記載:「唯一女年十七,逸出城,單騎走京師,哭於朝。世祖憐而養之宮中」。清代葉夢珠在《續編綏寇紀略》中寫道:「世祖憐之,將冊立為妃,知先許孫延齡,乃止。」孝莊皇太后遂收其為義女,封為「和碩格格」,成為清朝唯一的漢族公主。《清史稿》記載:「孝莊皇后育之宮中,賜白金萬,歲奉視郡主。」
順治十三年,孔四貞與孫延齡成婚,一切按照公主的出嫁禮儀進行。康熙十二年,三藩之亂爆發,吳三桂起兵謀反。缺乏政治頭腦的孫延齡竟一度響應吳三桂,反叛清廷。後雖反正,但被吳三桂設計殺死,孔四貞也被吳三桂擄到昆明。三藩之亂平定後,孔四貞輾轉回到京城,晚年生活淒涼。著名的清史學家孟森評價說:「從此為孤豚腐鼠,不過為孫氏一老寡婦,無爭相取重者矣」。經考證,孔四貞死後,很有可能下葬於北京阜成門外的孔王墳,埋在其父的身邊,但學術界也有異聲,例如沈順根、張鳴兩位學者就認為孔四貞才是公主墳真正的墓主。民間傳說將孔四貞塑造成一個武藝高強、馳騁戰場、有勇有謀的巾幗女英雄形象,但是,歷史上這位真正的漢人公主所經歷的是一個的確傳奇,但也充滿悲情淒涼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