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代對宮中后妃衣飾有規定 無襠褲流行成風
俗話說「人靠衣妝馬靠鞍」,此話不假,古人很早以前就懂得了這個道理。《易經》說:「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到漢代時,服飾制度雖還不夠完備,但對宮中的后妃們的衣飾已有了明確的規定,漢代婦女禮服採用深衣制,《續漢書·輿服志》:「太皇太后,皇太后入廟服紺上皂下,蠶青上縹下,皆深衣制。」《後漢書》中也有同樣的記載:漢太皇太后、皇太后入廟服飾,紺上皂下;蠶服,青上縹下,都是深衣制(即單衣)。深衣當時是男女通用的服裝。《禮記》的《玉藻》、《深衣》對深衣制有很多記載,內容所謂「應規、矩、繩、權、衡」之類,重在「明禮」。
根據《禮記集解》、《禮記集說》、《深衣考》等文獻瞭解,深衣在製作過程中,有很多的規定,比如「緣」的顏色的規定,則有:若父母、祖父母皆健在,緣用彩色;若父母全、祖父母不全,緣用青色;父存母亡,緣用青色;若父親亡,緣用素色,衣料顏色則避免用素色。
在漢宮裡,皇后的謁廟服飾和太后的大致相同,紺(深青帶紅)上皂(黑色)下;蠶服,青上縹(青白色)下,深衣制;所不同的是,假結,步搖,簪珥。
向斯先生在《帝王生活:宮禁內的隱秘生活》中還說:「(漢)貴人助蠶服則為純縹(淡青色)上下,也是深衣制,但大手結,墨玳瑁,加簪珥。長公主衣服,加步搖。公主大手結,均加簪珥。公主、封君以上,皆帶綬,以采組為緄帶。皇后到二千石夫人,均以蠶服為朝服。漢宮女子日常衣服是上衣下裙制。」更有意思的是漢宮中的女子,如果穿褲子的話,穿的都是沒有襠的開襠褲。
在衣服的演變過程中,褲子到商朝時才出現的,在此之前,不分男女穿的都是裙子。古時稱裙為下裳,《說文解字》中說:「裳,下裙也」。自遠古開始,裙就是男女的基本服裝。原始時期,人們把獸皮圍在下身,這就是最初的裙,經過漫長的變化,逐步形成有腰、有帶、長短不一、形式多樣的裙。古代的裙基本款式有:單裙、復裙(夾層)、無褶裙、百褶裙、短裙、拖地長裙等等。
到商朝,有了套褲、開襠褲,但仍是穿在裙袍裡面。剛開始時,漢代人也是不論長幼,無分男女,穿的褲子都是開襠褲,但在褲外會罩以上衣下裳以遮掩身體。衣者,依也、芘(庇)也;裳者,障也、蔽也。
到漢代的漢昭帝時(公元前87年至前75年),大將軍霍光專權,上官皇后是霍光的外孫女,為了維護自己的地位,得到皇帝的專寵,不讓其他宮女親近皇帝,想方設法買通醫官,並以愛護漢昭帝身體這樣冠冕堂皇的理由,改變了漢代的服飾,讓宮中的所有婦女都穿有襠並在前後用帶繫住的「窮褲」,「窮褲」又稱「緄襠褲」。而漢代男子所穿的窮褲,有的則會露出臍子,因為褲襠太淺。有的褲子還沒有褲腰,褲管又很肥大。
有襠的褲子,從漢代流行到現今,在人類的智慧之花的澆灌下,變化已不是一般的大了,如果時光能倒流,估計古人該羨慕我們有福氣了吧,能有如此多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