慶親王奕劻為何受慈禧太后的寵愛
慶親王奕劻,是晚清最後歲月中,權勢熏天的人物。清朝最後十年的首席軍機大臣,以及最後時刻的內閣總理大臣,都是他。當然,清朝的最後覆滅,也跟他力主推薦袁世凱復出,不無關係。袁世凱復出之後,逼宮讓清帝退位,奕劻卻沒了蹤影。所以,一直到他死,廢帝溥儀都恨恨不已。
但是,這個在滿人遺老眼裡親手送了大清江山的傢伙,在戊戌政變之後,一直是西太后最信任的人。晚清的宗室裡,最有權勢的,算他一位。可以跟恭親王奕訢,光緒的生父醇親王奕譞兩位最近支王公平起平坐,而且在某些地方還過之。奕劻本是宗室疏族,父親還犯過事。這樣的宗室,在晚清車載斗量,能混碗飯吃,已經不錯了。但是他卻一點點爬了上去,由輔國將軍,貝子,貝勒,郡王,親王,最後成為世襲罔替的鐵帽子王。自己是首席軍機大臣,兒子載振,一個紈褲子弟,也做到了商部尚書。晚清最後幾年,外放的官員,不到他家送禮,即使得到了委任,也無法到任。門房的門包,都收到了他的死對頭,也深受西太后信任的岑春煊頭上。但即使岑春煊告到了西太后那裡,他也依舊倒不了。兒子因為楊翠喜安,鬧得滿朝大嘩,他也紋絲不動。同樣受寵的晚清重臣岑春煊和瞿鴻禨(此人因為長得像同治,特別受老佛爺待見)恨不得食其肉,寢其皮,但一直到壽終正寢,他老人家都皮白肉嫩。
據說,西太后也知道這傢伙貪腐,能弄錢,但他大旗不倒,是因為西太后覺得,還就得用他,不用他,滿人裡面沒人可用。其實,這並非實情。晚清時節,滿人的確不中用,但找出幾個比奕劻強的,也不是不可能。朝裡的那桐和朝外的端方,無論人品還是才能,都比老慶奕劻強得多。
奕劻聖眷不衰的原由,細說起來,大概有三條。其一,他跟西太后的關係近。西太后葉赫那拉氏這個人,在政治上並不昏庸,大事一般都能看明白。但惟獨任人唯親這一點,就是繞不過去。同治死後,她選光緒做接班人,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光緒的生母,是她的親妹妹。否則,她完全可以在恭親王府裡,找個合意的人。醇親王奕譞和恭親王奕訢,都是她的夫君咸豐皇帝的兄弟,而奕訢的聲望,要比奕譞高得多。
同樣,戊戌政變之後,想要換掉光緒,找的大阿哥(儲君),是端郡王載漪的兒子,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因為載漪的福晉,是她弟弟桂祥的女兒。而她之所以信任奕劻,第一條理由,是因為奕劻跟她弟弟桂祥,是兒女親家。弄了半天,西太后葉赫那拉氏真正信得著的人,都沒有離開她的娘家方家園。既然如此,她為何不乾脆把弟弟桂祥直接提拔上來呢?這樣的事兒,過去朝代臨朝的太后常幹的。正因為以前的太后干,她就不能幹了。外戚專權,古來都認為是病。清朝的規矩又大,她臨朝稱制,已經違背了祖訓,因此,總是要拉一個宗室親王一起秉政,才會塞人之口。如果直接把自家兄弟提上來,別的不講,在滿人圈子裡,她就混不過去。清朝是滿人一個族群,尤其是宗室親貴們的天下,不是她西太后一個人的天下。既要任人唯親,又要塞住人們悠悠之口,這也是她為人為政的訣竅。
其二,慶親王奕劻,也深得曹振鏞的真傳,比較會做官。第一條,永遠都不站錯隊。光緒親政之後,朝中實際上存在著帝后的二元權力結構。朝中大臣,不知不覺,就有個站隊的問題了。甲午戰敗,由於朝野上下都歸罪於西太后的干政,所以,在戊戌變法一開始,實際上帝后已經形成了對立的格局。所以站隊問題,就顯得格外的突出。翁同龢是西太后親選的同治的師傅,但在站隊卻出了問題。可是,奕劻卻在關鍵時刻,堅定地選擇站在太后一邊。袁世凱告發譚嗣同兵圍頤和園的圖謀,有資料表明,實際上不是告訴了榮祿,或者說不僅告訴了榮祿,而是告訴了奕劻。奕劻,才是戊戌政變的操盤人。
同樣,在戊戌政變之後,朝廷政策向後倒退的時刻,奕劻也是跟著西太后,亦步亦趨。西太后要剿義和團,他跟著喊剿。轉過來,西太后想利用義和團了,他就一句義和團的壞話不說了。跟著想要早點讓兒子繼位的載漪,瘋狂排外,完全放棄了自己負責的總理衙門的職責。據近代史學家孔祥吉考證,在義和團運動高潮的幾個月裡,西太后頻繁地召見奕劻,召見次數比誰都多。所有圍攻使館、宣戰,包括殺害幾位溫和派大臣這樣的決策,都是西太后跟奕劻和載漪等人商議後做出的,至少,在商議中,奕劻沒有提出相反的意見,任憑事態一步步惡化。儘管奕劻本人未必喜歡義和團,但他卻無條件地跟著西太后走。一直到大禍鑄成,西太后倉皇西狩,跟在身邊的大臣中,也就老慶一個,而傳說最受西太后信任的榮祿,反倒被撇在了一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