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北京延慶一米深水坑變十八米深巨潭:百萬年前地質奇觀
實測結果是,最大口寬為20米,最深為18米,全部由堅硬的花崗岩石組成。據附近村裡的老人說,在他們小時候,這個坑裡的水很深,大人們從不讓小孩靠近。所以,至今沒有人看到過巨坑的真面目。
■百萬年前的地質奇觀驚險延慶
1米深的水坑竟變成了18米深的巨潭。最近,北京市延慶縣大莊科鄉的白龍潭成了街頭巷議的話題。因為有地質專家初步推測,該鄉的這口巨潭很可能是百萬年前的地質奇觀,學名叫「冰臼」。
延慶縣大莊科鄉政府宣傳委員吳廷才告訴記者,神秘的大水坑位於大莊科鄉昌赤路與蓮花山路交叉口的白龍潭橋下,四周草木豐茂,一條小溪從谷底流過,與普通山谷並無區別。在上世紀80年代,白龍潭水量豐沛時,最深的地方有3米多。近些年持續乾旱,只剩下1米多深的水。今年7月,他們計畫對昌赤路兩側道路景觀進行美化治理,於是就想把白龍潭清理一下,四周壘上石頭,打造一個水景觀。可是,在清理時發現,原本只有幾米深的水坑,結果越挖發現越深,後來調來大型挖掘機挖了一個多月。等整個大石坑全部裸露,人們才驚訝地發現,石潭猶如一個圓罈子,鑲嵌在巨大的花崗岩中心,開口呈橢圓形、四壁光滑,徒手無法攀登。
經過清理,實測結果是,最大口寬為20米,最深為18米,全部由堅硬的花崗岩石組成。據附近村裡的老人說,在他們小時候,這個坑裡的水很深,大人們從不讓小孩靠近,所以至今沒有人看到過巨坑的真面目。
石坑一露面就立刻引起了眾人的關注,很多人將其命名為巨坑。可吳廷才覺得將「巨坑」改為「巨潭」則更為恰當。因為一則此處原名白龍潭,二則完成挖掘後發現,潭口小、下面大,形狀更像潭而非坑。
■白龍潭巨型石坑為二、三百萬年前的冰臼
而對於巨潭的形成原因,人們也是眾說紛紜,有人猜測是隕石砸的坑,有人猜測是水流衝擊形成的,還有人認為是人工開鑿的。
吳廷才認為,人為開鑿的可能性很小。雖然當地有一些石匠,但是,經過專家現場勘測發現,整個巨坑從上到下,非常光滑,根本沒有加工的痕跡。
既然沒有人工開鑿的痕跡,那白龍潭為何會出現石頭坑呢?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研究員韓同林是最早一批到達現場進行勘測的專家之一。韓同林告訴記者,當天這一消息一經媒體曝出,就立刻引起了他的關注。當時,他親自前往現場,下到坑底進行拍照、勘測。目前,初步推測巨潭為「冰臼」,可能形成於距今二、三百萬年前的冰川時期,由冰川融化過程中,水垂直落下來衝擊而成。
韓同林介紹,白龍潭巨型石坑具有冰臼的三大特徵,「口小、肚大、底平」。同時,依據冰川氣候具有全球性的變化特徵,和低緯度、低海拔地區的冰川發育,可以分析出只有全球最大冰川發育時期才有可能到達延慶和北京地區的規律。因此,白龍潭巨型石坑為冰臼,大約形成於距今二、三百萬年前的第四紀早期。
曾多次到全國各地考察過冰臼的韓同林對記者說,冰臼,是古冰川融水,沿古冰川表層裂縫,自上向下以滴水穿石方式形成「滾流水鑽」,對下面堅硬的花崗岩石,進行強烈沖蝕作用下形成的。由於其口小肚大,酷似我國古代用於舂米的石臼而得名。冰臼,以往在我國的黃山、廬山和西藏等地有過零星的記錄。北歐、北美、南極等地也有一些報導。自1997年開始,冰臼在我國大量被發現,自高緯度區的北國到低緯度、低海拔的海南、廣東等地也有廣泛分佈。
「白龍潭巨型冰臼,與全國和世界各地分佈的冰臼的特徵基本相同,形態上以近圓形為主、垂直地面分佈、開口小肚子較大等。在北京,霧靈山、長陵鎮望寶川村、懷柔琉璃廟地區都曾經發現過冰臼,但一般都在2米至3米深。像大莊科鄉這麼深的冰臼,還是首次發現。」韓同林說,能形成這麼深的冰臼,說明當初衝擊它的冰川至少在千米以上。也就是說,二、三百萬年前,延慶地區曾經覆蓋著厚達千米的冰川。
韓同林告訴記者,白龍潭冰臼是我國目前已發現的數以萬計的冰臼中,發育最好、保存最完好、規模最大、最為壯觀的冰臼,也是目前世界十分罕見和奇特的巨型冰臼,堪稱冰臼王國裡的極品。
■白龍潭冰臼具有極高的科學價值和學術意義
韓同林表示,白龍潭巨型冰臼的發現,具有極高的科學價值和學術意義。它不但對研究當地和北京地區的古氣候、古環境,現代氣候、環境的變化趨勢分析與預測,提供了重要依據。此外,為爭論了半個多世紀的中國東部中低山區有無第四紀冰川存在的重大地學問題,也畫上了圓滿的句號。這一發現進一步詮釋了我國著名地質學家李四光教授和他的同事們共同創立的中國第四紀冰川學說的正確性,充分證實了我國東部中低山區,普遍存在規模巨大的第四紀古冰川運動。
韓同林表示,冰臼是第四紀古冰川存在的有力證據和歷史見證。因此,在白龍潭巨型冰臼分佈區的周邊應盡快投入一定人力、物力開展全面調查,摸清該地區的資源,制定合理利用和保護巨型冰臼的舉措。
吳廷才說,目前,由於巨潭清理見底後,每天都有幾百人到此參觀,為了安全,他們在巨潭周圍搭起圍擋,並且用帆布將巨潭蓋上,隨時等待地質專家和官方專員前來研究。
北京市國土資源局延慶分局副局長劉亞利告訴記者,目前,他們已經瞭解到專家們的推測。近期,將會立項,成立維護部門,並盡快派遣勘探人員到現場調查,具體情況還要等勘察後才能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