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歎為觀止的印度婚姻交易集市
世界各地有各式各樣的集市,進行著品類繁多的貿易。在印度恆河流域比哈爾邦有一種奇特的集市——交易的是青年男女的婚事。這一集市,一年一次,一次7天,在蘇拉特村舉行。
蘇拉特村的婚姻集市,在一座濕婆廟前面,周圍有許多芒果樹,它已有幾百年的歷史了。集市能長期存在,理由說來也很簡單:印度的青年男女雖說在法律上享有婚姻自由,但事實上在廣大的農村地區,由父母包辦的婚姻居多。父母,特別是姑娘的父母,為兒女的親事費盡心機。女方的父親還得付出一筆可觀的嫁妝費,為了少付一點,比哈爾邦甚至發生過搶青年男子來強迫成婚的事件。為找女婿到處奔走,為少付嫁妝而反覆磋商,費時費力,倒不如集中在一段時間、一個地方進行較為節省一些。這樣,婚姻集市也就應運而生了。
到蘇拉特婚姻集市上來的多是這一帶婆羅門種姓的人。這集市有個專門的名稱,叫做「沙巴」。到集市來的男方和女方的父親或監護人和親戚一起各搭帳篷。未來的新郎可以隨父親一道來,但姑娘是不會帶來的。在婚姻集市上,看不到一個婦女。
最忙碌的要算介紹人了,女方的父親先找到一個介紹人,同他私下交談,告訴他要為女兒找什麼樣的女婿。介紹人擁有許多男青年的材料,熟悉他們的家庭背景、教育程度、人品德行。他衡量一番,然後就把「顧客」帶到男方的帳篷。這裡可以「相親」,看看未來女婿的品貌,費時間的是協商嫁妝的多少。當然在這件有點「討價還價」味道的事情上,男方的父親要求要高一點,女方的父親則希望能夠少付一點。
嫁妝制度是印度社會的一大陋習,法令禁止,輿論譴責,但卻廢除不了。沒有嫁妝的姑娘在男方的家庭中會受到歧視和虐待,有時造成死亡悲劇。貧寒和姑娘多的家庭,嫁妝成了家長的一大負擔。在男方的「帳篷」裡,如果協商好了,婚約就算初步成立,介紹人可以從男女雙方得到一份謝金。此後,雙方父親和介紹人還要結伴到「潘吉卡爾」那裡去最後定奪。「潘吉卡爾」是熟悉和保有雙方族譜的人,他的責任是查驗血統關係,如果他認為血緣在六代之內就不允許締姻。他的裁定具有最後的無法改變的性質。
「潘吉卡爾」認為血緣關係方面沒有問題,就把批准寫在一張棕櫚樹葉上,交給女方的父親,並得到一定數額的報酬。有了這張由「潘吉卡爾」簽名的棕櫚樹葉,婚姻就算最後締結了。
介紹人為了多賺點錢,免不了要幹點欺騙和瞞哄的勾當,要高價和受點賄賂也是難免的。由他們牽線,由父母包辦的婚姻能給青年男女帶來多少幸福就可想而知了。一些美麗、聰慧的姑娘,因為父親不願多付嫁妝而隨意嫁給一個醜陋的男子。相反,家庭富裕、又願多付嫁妝的人選擇女婿的機會當然就相對要多。
在這一帶有不少人對這種婚姻集市抱有反感,越來越多的受過教育的年青人不願到婚姻集市上去。以往,這一帶有三個婚姻集市,現在只剩下蘇拉特村一個了。過去到這個集市去的,人數要超過10萬,如今去的人也在逐年減少。婦女們還在集市上舉行過示威,要求取締嫁妝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