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動物界是怎樣以震動為手段進行交流溝通
儘管對我們而言似乎並不那麼重要,然而震動對於某些動物而言,則是它們互相之間進行交流溝通的重要手段。
科學家們認為震動是一種古老的感受模式,時至今日仍然在動物界被廣泛應用。從微小的昆蟲到巨大的大象,都會用不同的方式以震動為手段進行相互之間的交流溝通,從繁衍後代到捕獵獵物,再到解決領土紛爭以及恐嚇捕食者。以下便是一部分較為典型的會使用震動作為溝通交流手段的動物:
就和迪斯尼動畫片中的小兔子湯普一樣,長著長長尾巴的更格盧鼠會通過跺腳來互相傳遞信息,比如附近發現一條蛇。其實它的英文名字(Kangaroo Rats)就是「袋鼠鼠」,它的樣子幾乎也的確是袋鼠的縮小版本。
這種跺腳的行為可能是一種成年更格盧鼠對後代的照看行為,通過這種方式提醒脆弱的幼崽提防附近的捕食者。這種做法也是對蛇的一種警告,提醒對方它已經被發現,有時候捕食者一旦被發現就會轉而去尋找其他更易得手的獵物。
雄性的跳蛛為了吸引雌性可謂不遺餘力,它們會打扮鮮艷,還會做出一些誇張的展示動作,其中也包括對震動的運用。
雄性蜘蛛會通過多種手段發出震動,包括摩擦身體,用身子敲擊地面,以及震動某些特殊器官等等。這些震動信息將讓雌性蜘蛛更願意接受交配,同時這也將降低它被雌性吃掉的風險。
但也有一些跳蛛會利用其它蜘蛛對震動的敏感性來捕獵它們。這種跳蛛會侵入潛在獵物的蛛網,並模仿一隻被困住的小昆蟲發出的震動。當蛛網的「主人」前來查看時,這位入侵者便會迅速出擊將其捕獲。還有一些蜘蛛種類會模仿一些種類蜘蛛的雄性求愛震動模式來吸引雌性並捕食被吸引前來的雌性蜘蛛。
大象發出的頻率很低的吼叫聲事實上在地面傳播的距離要遠長於在空氣中傳播的距離,這就使其非常適合用於長距離的溝通交流。
大象能用它們足部和鼻子上的皮膚感受到這些輕微的震動。研究人員已經觀察到在野外環境中的大象做出奇特的姿勢:整個身體向前傾,以便將重心放到前腿上。科學家們認為它們這樣做是在試圖增加身體與地面的接觸面積,以便增加其足部皮膚對地面震動感受的敏感性。
通過對震動的運用,高度社會化的象群可以相互之間告訴其他成員遠在數英里之外的危險信號。
鼴鼠是一類生活在地下洞穴中的齧齒類動物。在地下環境中,視覺的意義不是很大,而聲音也很難傳播的很遠。因此有部分鼴鼠種類便進化出了其它的溝通聯繫方式——用頭部撞擊地面。
比如中東盲鼴鼠會用頭部撞擊洞穴坑壁,從而給它的鄰居們發信號;又如奇異鼴鼠,它們也會通過撞擊坑壁的方式互相交流,甚至它們每個個體撞擊坑壁的方式都是非常獨特的,可以用來互相辨別各自的身份。
非洲白蟻會建造巨大的蟻巢並在裡面種植真菌當做食物。如果這個蟻塚遭到外敵入侵時(如非洲食蟻獸),兵蟻們便會通過用頭撞擊地面的方式發出警報。
為了向整個蟻巢發出警報,白蟻會用頭部撞擊地面大約每秒11次。每一隻白蟻的這種撞擊動作只能將信號傳遞大約38厘米,但距離最近的白蟻成員能夠感受到這一警報信號並立即予以「轉發」。通過這種接力傳遞的方式,這一報警信號便能傳遍整個蟻巢。
和許多蛙類一樣,雄性的加勒比白唇蛙也會引吭高歌來吸引雌性,不過它們唱的可不僅僅是簡單的歌而已。
當它們一展歌喉時,雄性青蛙會將後腿埋入泥漿裡,而將頭部和前腿放在地面上。它們每叫一次,它們喉部的聲囊就會完成一次膨脹和收縮過程,在這一過程中撞擊地面並隨之產生相應的震動。
這種震動可以在距離3~6米的地方感受到。由於這些引吭高歌的雄性加勒比白唇蛙個體之間會各自隔開1~2米的距離,每隻雄性青蛙都能感受到距離自己最近的競爭者的震動。科學家們認為這種震動可以幫助這些雄性青蛙調整它們各自之間的間距,以便它們不至於太過集中。
角蟬是一種體型微小的昆蟲,一般生活在植物莖部,且常常聚居。它們常常會震動它們附著的莖葉來達到相互交流的目的。儘管它們的這種震動太過微弱,人類不借助專門儀器根本就無法察覺出來,但角蟬的確能夠發出很多種不同的震動信號。
年輕的角蟬會向群體發出震動信號,告訴它們自己發現了一處新的新鮮莖葉,或是向其它成員發出警告:捕食者正在接近。成年的角蟬也會通過震動方式吸引伴侶,對此感興趣的雌性則會同樣發出震動信號進行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