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人類50年後還能吃什麼魚?
在人類大肆捕撈以及海洋污染日益嚴重的現實下,半個世紀後,人類的食譜將有極大的改變。屆時,海蜇薯條、魷魚香腸、海藻漢堡等口味怪異的食品可能將一一粉墨登場。
想像一下——現在是2050 年的某一天,你正飢腸轆轆。家裡的機器人灶具不聽使喚,不巧的是,外送比薩的飛行器也在半路折斷了機翼。天無絕人之路──還是到烤魚店走一趟,看看有什麼吃的吧。想不到烤魚店已經不是從前模樣了,店裡有薯條出售;那些所謂的鱈魚、比目魚,你也只能通過牆上的照片,一睹它們往日的風采。你看了看櫃檯上的餐牌,所有菜名都向你傳達一個明確的信息:就吃魷魚吧。於是,你點了一份至尊魷魚和薯條,外加炸海蜇圈作為配菜。
上述的情景或許有些過於離奇,不過越來越多人開始意識到:如果我們不改變捕魚的方式,繼續污染環境,無視氣候變暖問題,那麼更多魚類的身影將在餐桌上消失。那我們吃什麼呢?到時候,其他味道怪異的海產品將成為飯桌上的主打食品。
過度捕撈乃罪魁禍首
近期,英國海洋生態保護學會發表了一篇名為《寧靜的海洋》的報告,全面詳細地闡述了海洋魚類面臨的困境。如果你最喜歡吃肥美的鱘魚,這篇報道就要傷你的心了。去年,海洋生態保護學會對47 種魚類進行了調查,結果只有8 種魚類生存情況良好。前景堪憂的魚類包括大西洋鱈魚和雪鰩,大西洋比目魚更是瀕臨絕種。
造成這些後果的原因有很多,包括氣候變暖和污染。據統計,超過30%的三角灣和15% 的沿海水域受到不同物質的污染,微生物、殺蟲劑和重金屬均榜上有名。事實上,罪魁禍首可能非過度捕撈莫屬。聯合國糧農組織稱,人類過度捕撈的魚類資源多達世界總量的1/3,其中包括正在漸漸恢復數量的品種。歐洲委員會更是認為,在歐洲本土,過度捕撈的魚類甚至超過總量的88%。前景越黯淡,漁民撒的網就越大。
本格拉河流地處南非印度洋一帶,是一片寬闊的水域。作為世界上最大的漁場之一,這裡的產魚量十分可觀,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今非昔比,據最近的一份研究表明:漁場闖入了眾多不速之客,其繁殖速度迅速,數量已經相當於魚、沙丁魚、鯖魚和鱈魚總量的三倍。這位不速之客是誰呢?水母。人類毫無節制的捕撈意味著其他魚類數量下降,水母在沒有競爭對手的情況下,可以獨享海水中的浮遊生物,而這些浮遊生物恰恰是為海水提供養料的來源。
「投機分子」魷魚也大有增長之勢。在太平洋東部,由於少了金槍魚、旗魚這些競爭對手,美洲大赤魷的數量急劇上升。靠近加利福尼亞沿海一帶,赤魷的瘋長使鱈魚的數量岌岌可危,在這之前,鱈魚的產量十分豐富。
海蜇漢堡成為現實
基於最近的一份海洋生物統計調查,加拿大科學家預言:如果海洋魚類繼續以現在的速度減少、消亡,那麼到2050 年,世界上所有的魚類將會消失。究竟什麼是問題所在?2050 年來臨時,我們吃什麼呢?
或許日本給了我們一個很好的答案。日本有一種野村水母,它們表皮粘滑,身長6 英尺。在過去的幾年中,大量的水母群開始定期地攻擊當地的魚類。它們在漁網中擠壓其他魚類,抑或是用危險的觸角噴射毒液。當地沿海的漁民眼睜睜地看著自己的收入下降80%,毫無疑問,水母已經成了危險分子。然而在一個叫做歐巴馬的漁村裡,富有商業頭腦的當地人想出了一個解決方案:吃水母。當地開設了烹飪班,教會人們各種食譜。轉眼間,黏黏的怪物就變成了美味的壽司和其他風味小吃。
有些人認為,在不久的將來,我們都會這樣做。在《寧靜的海洋》報告中,英國哥倫比亞大學漁場中心的丹尼爾·鮑利(Daniel Pauly)博士寫道:「1998年末,我第一次提到海蜇漢堡包,當時我覺得這只不過是一個荒謬的玩笑罷了。我從來沒想到過它會成為事實。」
各國態度褒貶不一
那麼我們到底喜歡海蜇嗎?通常人們會把魷魚作為烹飪食材。例如,地中海地區的人們把烏賊作為主食;在英國餐館裡面,這道菜也廣受食客的歡迎。實際上,魷魚是高蛋白、低脂肪的絕佳來源,且富含維他命。即便如此,超市的魚類專櫃上,魷魚的銷路總是不溫不火。況且,義大利人對魷魚也沒什麼好印象。
中國人喜歡把水母叫做「海蜇」。中國人歷來喜歡吃海鮮,這個習慣已經有1000 多年的歷史了。我曾經在寧波住過,那裡有一個海鮮城離上海不遠。在一次朋友的婚禮上,我嘗到了海蜇的味道。對我來說,嚼海蜇的滋味可不好受,嘴巴裡好像滿是動物關節的結締組織,難受極了。
台灣廚師黃慶賀卻不這麼認為。他說:「我很喜歡吃海蜇。」他曾擔任BBC2 台中國美食節目的主持人。「前幾天我還在和我的朋友說,我們應該多吃海蜇。我的外婆過去把海蜇和牛肉蔬菜放在一起爆炒。我後來也經常這麼做。其實海蜇吃起來沒有任何味道,不過它的口感質地非常特別,這一點彌補了味道上的不足。你可以把海蜇切成絲兒,用芝麻油醃一會兒,然後配上黃瓜絲、豆芽和雞絲,撒上點熟芝麻粒兒,一道美味的色拉就做好了。或者你也可以把海蜇放到泰國明蝦色拉裡面,吃起來辣辣的,也別有一番風味。」
這些美味佳餚足以讓每個人都垂涎三尺。然而,要想讓英國人喜歡上海蜇可不容易。這其中一定會有一個適應的過程,否則海蜇要是想在貨架上佔有一席之地,談何容易。「這裡的人們不敢嘗試新鮮事物。」海洋魚類環境專家菲利普·麥克馬倫(Philip MacMullen)說道。他的這句話是英國海鮮業的真實寫照。「幾年前,聯合國糧農組織有一個計畫,把魚的邊角料加工成香腸供人們食用,來改善全球的饑荒問題。可是誰都不喜歡吃。所以這次對於魷魚的處境,我也不抱任何希望。」
史蒂夫· 卡德瓦拉德(SteveCadwallader)是一位食品咨詢專家,他為零售商的銷售計畫出謀劃策。他認為魷魚其實廣受歡迎,但依然很難走俏市場。「因為英國廚師早已經忘記了怎麼準備海鮮,除非給他們加工好的現成原料。我們仍然是個傳統的國家,黑線鱈、比目魚、明蝦才是我們能接受的海鮮。其他的海鮮要想成為新寵,可沒這麼容易。」那麼海蜇怎麼樣呢?「當然不可能。」
魷魚香腸和海藻蛋糕的時代
如果我們非得選一個其他魚類作為替代品,該如何是好?畢竟,人類對魚類的喜愛有增無減。聯合國調查顯示,2007 年,魚類佔到動物蛋白質來源的20% 之多。在英國,每人每年需消耗20 公斤魚肉。在發展中國家,這個數字仍呈現上升趨勢。如果海蜇、魷魚成為未來餐桌上的主宰,我們必須研究新技術,令它們吃起來更美味可口。上個月,墨西哥的科學家發明了一種方法,把魷魚加工成法蘭克福小熏腸的模樣,這可是世界上第一種用海鮮做成的香腸。這個新產品和熏腸的味道幾乎無異,科學家稱魷魚香腸時代即將到來。
同樣,我們的餐桌上也能找到早期海洋植物的身影。魚類的驟減為浮遊植物的生長提供了契機。要吃海洋植物不一定非要等上個三年五載。墨西哥中部有一個阿茲特克族,他們在特斯科科湖中找到了海藻,並以此做成了一種特殊的蛋糕,口感就像奶酪一樣。巨藻群落同樣繁茂。黃慶賀說如果把海帶和海藻放在醬油裡燉煮,加入茴香、豬肉和煮雞蛋,味道十分鮮美。
然而還是有人質疑將來的新菜譜。魷魚香腸、炸海蜇圈、海藻蛋糕,這些會不會真的出現在餐桌上?有評論人士指出,加工海蜇需要相當的人力和財力,海蜇對週遭環境十分敏感,一旦出現變動,其數量也會大幅浮動。麥克馬倫博士也認為,關於2050 年傳統食品的定局也言之尚早。「氣候變化對許多物種來說,是一個最大的威脅,但是還不至於淪落到無路可退的地步。」就算「魷魚菜譜」和「機器人灶具」、「比薩外送飛行器」一樣令人難以置信,至少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如果我們現在不採取行動,保護環境、改變捕撈方式,那麼未來的烤魚店就真的要大變樣了。
明日食物之星海蜇:
在歐美素有「老黃瓜」或者「軟骨頭」的「雅稱」,在亞洲卻頗受歡迎。人們喜歡把海蜇切成絲兒,醃製一下,作為冷菜食用。營養成分:富含鉀、銅、硒、鐵等微量元素,蛋白質含量偏低。
魷魚:
在地中海國家作為主菜食用,在英國餐館也十分暢銷。裹上黃油,熱油爆炒一下,便是一道美味。不過,其在英國超市的銷量並非理想。營養成分:低脂肪、高蛋白、富含維他命和鋅元素,膽固醇偏高。
巨藻:
在日本頗有人氣,常被作為風味小吃食用。可作為燉品的素材之一,亦可作為菜餚點綴之用。同樣,在歐美國家尚未得到認可。營養成分:富含纖維素、維他命及礦物質,鈉含量偏高。
浮遊生物:
墨西哥阿茲特克族把它做成海藻蛋糕,口味頗似奶酪。如今,中非國家開始食用這樣的蛋糕。這些浮遊生物多產自乍得湖。營養成分:富含Ω-3 脂肪酸及礦物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