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歷史上的反清復明天地會與「朱三太子」案 | 陽光歷史

 

A-A+

清朝歷史上的反清復明天地會與「朱三太子」案

2017年09月30日 演義趣聞 暫無評論 閱讀 124 次

  導讀:習慣了皇權統治的臣民,皇帝沒了,就指望皇太子。皇太子不行,還有皇子或者皇兄弟。真的不行,假的皇太子、皇兄弟就應運而生。明亡清興,各地不斷出現明太子,以此為號召,反清復明,其中最常用的名號是「朱三太子」。康熙年間最有名的一樁「朱三太子案」,主角名叫張用觀,字潛齋,又名王士元,據說是崇禎皇帝的兒子、定王朱慈煥,也就是世間流傳的朱三太子。

  康熙丙戌年冬天,饒陽縣令李力遠(也有書做李方遠,號朋來)解任,回到故鄉蓬萊。到家不久,一位名叫張用觀的先生帶著兒子前來拜訪。這位張用觀是浙江人,字潛齋,學識淵博,棋藝高,懂音律。二十多年前,李力遠在一位朋友的宴會上與他相識,張用觀當時丰標秀整,議論風生,給李力遠留下深刻印象。以後二人來往,有一段時間,李力遠還曾接濟過張用觀一家的生活,以後張用觀帶著家眷回了南方,不再聯繫。

  這一次張用觀北上,據他自己說,是想找一個人家,充當塾師。正好李力遠家裡有幾個小孫子要請老師,就把他留在家裡。兩年之後的一個夏日,李力遠正在家裡與張用觀下棋,突然闖進來一大幫軍士,二話不說,把張氏父子和李力遠一起抓起來,直接押往省城。在省城,巡撫大人親自審問三人,首先審問李力遠。巡撫說:「你是讀書人,又曾經做過官,應該懂得國家法制,為什麼要窩藏這位朱某人,縱他違法?」李力遠被問得一頭霧水,「我平時只知道讀書,不問世事。我不認識什麼朱某人,也不敢做什麼違法的事情。」巡撫說:「那你說說,你家請的塾師是什麼人?」李力遠說:「塾師名叫張用觀,字潛齋,南方人,二十年前我在東平與他相識,前年冬天來家裡做塾師。他做過什麼違法的事,我不知道。」巡撫問:「他在南方姓王,在山東姓張,你不知道?」李力遠說:「不知道。」隨後巡撫又把張家父子叫進來,問張用觀:「你是什麼人?」張用觀的回答差一點沒把李力遠嚇死:「我是前朝皇子朱慈煥,原本被封為定王,事到如今,不得不說出實情了。」「說說你怎麼會成了浙江人。」

  「崇禎末年,李自成包圍了北京城。父皇把我交給王內官,我藏身在民間。城破之後,王內官把我獻給李自成,李自成又把我交給杜將軍。吳三桂打敗李自成,李自成逃出北京,當時有一位毛將軍把我帶到河南,把戰馬賣掉,買了耕牛,做起了農民。後來朝廷開始清查流賊,毛將軍害怕了,丟下我一個人跑了。那時候我十三歲,一個人往南走,在鳳陽遇到一位姓王的老鄉紳,曾經在前朝做過御史。我在他家住下來,改姓王,跟他的孩子一起讀書。十八九歲的時候,王鄉紳病死,我離開王家,到江南的一處寺院做了和尚。後來遇到余姚一位姓胡的先生,也是官宦人家子弟,把我帶回家中,蓄髮還俗,還把他的女兒嫁給我為妻。我有幾間茅屋,半畝小園。大概的經歷就是如此。」

  巡撫問:「現在江南發生了兩起反叛,打出的旗號都是要擁戴你為君主,恢復明朝。需要帶你們去對質。」於是巡撫把張用觀、李力遠的供述詳細記錄,再派重兵護送他們前往浙江。一路來到杭州,在貢院裡審問。主審者是欽差大臣穆旦,其次還有鎮杭將軍、兩江總督、浙閩總督、江蘇巡撫、浙江巡撫等多位大員。審訊開始,穆旦問:「你是王士元?」張用觀:「我本姓朱,名慈煥,改名王士元,是實。」穆旦問:「你既為朱慈煥,朝廷待你不薄,為什麼要謀反?」

  張用觀:「我沒有謀反。幾十年來我改名易姓,躲避禍端,我現在已經七十五歲,血氣已衰,鬚髮全白,我為什麼要謀反呢?而且謀反要積草屯糧,招兵買馬,打造盔甲。這類事情我一樣都沒做,只是在山東教幾個孩童讀書,怎麼能有謀反之事?」於是穆旦下令把浙江謀反的張某人帶來,問他誰是朱三太子,張某人答不出來,說:「我們只是借用朱三太子的名義號令百姓,其實並不認識他。」穆旦再問李力遠:「張用觀在你家裡將近兩年,你果真不知道他的底細?」李力遠說:「我曾經做過朝廷的命官,前輩曾經受過朝廷的誥封,朋友與君父哪邊輕、哪邊重,我還分得清楚。如果我知道他的底細,怎麼敢與他棋詩往來,毫不避人耳目?」

  審訊的記錄被送往北京,由刑部裁決。很快,刑部的判決傳回到杭州,主要內容是:「朱某雖無謀反之事,未嘗無謀反之心。應擬大辟以息亂階。細詢李某,堅供不知情,然在伊家捉獲,且住有年餘,說不得不知情。合以知情而不出首之例,流徙三千里。」於是「朱慈煥」被重兵押送去北京,關進刑部大獄,李力遠關進戶部看管。浙江反叛者被正法,朱慈煥在北京被處死,家中有一妻二子三女一媳,全部懸樑自盡,與他交往過的朋友都被流放到寧古塔和齊齊哈爾等地。張用觀的一些說法,與《甲申傳信錄》的記載存在差別,真假難辯。大體而言,清政府的策略非常簡單:對明朝的皇室妃嬪以及公主,可以優待,以示寬容,但是,皇子一定要除掉。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