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一代名將伍子胥的人生
即使是在春秋末期,楚國亦不失為一大強國:就其疆域而言,佔有今河南、安徽南部,湖北、湖南大部,其他諸侯強國無與倫比;就其軍事實力來說,可同當時的強國——晉國共霸中原,更非其他各國所能為之。然而如此強大之國居然被當時名不見經傳的小國——吳國給滅掉了,實在是令人費解。要知道,對於楚國,即使是當時同樣強大的晉國和秦國也不敢覬覦什麼,更不奢望敗楚。吳國為什麼要劍指楚國?並且憑什麼有信心能使楚國一敗塗地直至亡國?這就要從一位名將說起——
悲慘命運策劃者——費無忌
第一步,聘女於秦,唆父娶媳。楚平王欲給世子建定親,費無忌受命赴秦國聘定秦女嬴氏。他見嬴氏貌美異常,回國後竭力誇讚秦女嬴氏的美貌,唆使平王自己娶之,卻為世子另外聘女成親。
第二步,託言守邊,調離世子。楚平王娶媳之後,費無忌對平王說:「楚國偏居南方,遠離中原,難與晉國爭奪諸侯,不如擴築城父(在今河南平頂山,一說在今河南寶豐,一說在河南襄城),讓世子鎮守北界,可以逐步爭奪天下。」平王聽了,非常贊同,遂讓世子建離開郢城(今湖北江陵西北),去城父防守。
第三步,牽動連環,讒害世子。世子建去城父一年之後,費無忌對平王說:「世子建與其太傅伍奢要據城反叛了。」平王不大相信,問道:「他已做了我的世子,以後楚國就是他的了,他還有什麼可求的?」費無忌回答說:「世子為娶妻的事怨恨君王。他獨自領兵在外,結交諸侯,不久就會出兵進攻郢都。若不制裁,日後將後悔無及。」平王遂信以為真,召伍奢回郢城,欲加罪殺之。世子建事先得到風聲,帶著兒子公子勝逃到宋國去了。
費無忌深知伍奢兩個兒子伍尚、伍員(字子胥)相當了得,不殺他們,恐日後為患。在費無忌的唆使下,楚平王一面派人去追殺世子建,一面又逼伍奢寫信給他的兩個兒子伍尚和伍子胥,叫他們回來,以便一起除掉。大兒子伍尚回到郢都後,就跟父親伍奢一起被楚平王殺害。
伍尚臨走前對弟弟伍子胥說:「我的才能遠不及你,你可以逃走,日後可以替父親報仇,以盡孝心。」楚平王見伍子胥未至,就派武城黑率精兵追殺。自此,伍子胥便開始了他一生傳奇而又悲慘的逃難歷程。
傳奇的逃難歷程——一夜白了頭
伍子胥生性剛強,青少年時,即好文習武,勇而多謀。當得知楚平王派兵來捕,便知父兄終不能倖免。如何是好?還是盡快逃命。但逃跑免不了要拖家帶口,可如此將托累行程,不利於逃脫;如若不帶,自己的妻子家人定會慘遭楚兵毒手。奈何?伍子胥的煩惱被妻子所識破:「大丈夫含父兄之怨,如割肺肝,何暇為婦人計耶?子可速行,勿以妾為念!」妻子說罷竟進裡屋自縊而死。伍子胥為此大哭一場,把妻子草草掩埋,收拾好行李就匆匆離去。不足半日,楚兵即至。
據說,伍奢聽說伍子胥逃跑,曾對楚王說:「楚國君臣且苦兵矣。」後來果如其言。
伍子胥聽說世子建逃至宋國就奔宋而去,並找到了世子建。不巧宋國發生內亂,伍子胥又帶著世子建、公子勝逃到鄭國,想請鄭國幫他們報仇。可是鄭國國君鄭定公沒有同意。世子建報仇心切,竟勾結鄭國的一些大臣想奪鄭定公的權,結果被鄭定公殺了。隨後伍子胥不得不帶著公子勝逃出鄭國,投奔吳國(都城在今江蘇蘇州)。
伍子胥帶著公子勝逃出鄭國後,白天躲藏,晚上趕路,來到吳楚兩國交界的昭關(今安徽含山縣北)。楚平王早就下令懸賞捉拿伍子胥,令人畫了伍子胥的像,張貼在楚國各地的城門口,囑咐各地官吏盤查。幸虧他們遇到了一個好心人東皋公,他非常同情伍子胥,便把伍子胥等人接到自己家裡。東皋公有一好友皇甫訥長相酷似子胥,他想讓此人來冒充伍子胥過關。可皇甫訥那時並不在家中,他們足足等了六日還不見皇甫訥回來。伍子胥心急如焚,等到了第七日早晨,伍子胥居然鬚髮全白。「伍子胥過昭關,一夜愁白了頭」就出自於此。適逢東皋公來告知其好友已回,但見伍子胥這般模樣,便告知於他。伍子胥起初不信,拿鏡子一照,痛哭流涕,將鏡子摔至地上,歎曰:「一事無成,雙鬢已斑,天乎,天乎!」可東皋公卻認為這恰是好事,因為這樣守關楚兵更不好辨識,正好能助其順利過關。伍子胥的確命大,若不是如此,歷史上也許就不會有他伍子胥的威名了。
伍子胥出了昭關,害怕後面有追兵,急忙往前跑,不料前面一條大江攔住了去路。伍子胥正在著急,江上有個打魚的老頭兒劃著一隻小船過來,把伍子胥渡過了江。
過了大江,伍子胥感激萬分,摘下身邊的寶劍,交給老漁人,說:「這把寶劍是楚王賜給我祖父的,值100兩金子。現在送給你,好歹也算是表表我的心意。」
伍子胥連忙向老漁人賠禮,收回寶劍,辭別老漁人走了。
伍子胥的逃難歷程可謂艱辛、離奇,如果沒有妻子的大義而死以及路人的相助,他是根本逃不出楚國的。假如我們把伍子胥放到其他任何一個朝代,歷史將難以展現出一個這樣的伍子胥。伍子胥只屬於那樣的時代。
汝生時枉有目珠——鞭平王之屍
在吳國,當時的吳王僚是夷昧的兒子。夷昧共兄弟四人,老大諸樊,即光父;老二余祭;老三便是夷昧;最小的是季札。其父執政之時,因四子季札最為賢能,想傳位於他,但季札推讓不納,於是就立囑於諸樊,並要求兄弟依次當政。當王位傳到季札時,季札仍然堅拒不受,夷昧之子僚便趁機稱王。公子光是季札之子,他認為本該屬於自己的王位卻被堂兄僚搶佔了,因而一直對僚懷恨在心,總想奪回王位,只是對僚身邊的掩余、燭庸、公子慶忌(這三個人在當時的吳國相當厲害,對吳王僚也非常忠心)有所忌憚,只好再尋時機。
來到吳國的伍子胥並未急於求見吳王,而是混跡於街市之中,吹竹簫以明心志。吳國大臣被離發現了他,將其引薦給了吳王。此時公子光也看中了伍子胥,只是下手晚了一步。吳王很欣賞伍子胥,許諾要替其報仇雪恨,並拜伍子胥為上大夫,委以重任。
公子光擔心吳王重用伍子胥後,自己奪取王位的大計愈加難以實現,便對吳王僚說:「您貴為一國之主,而他乃村野匹夫,您怎能答應他的請求?再說,楚強,我們與之作戰,勝少負多。即便取勝也只是替他一人報仇,洩了他的恨;若是不勝,會給我們的國家帶來多大的災難?」吳王覺得公子光言之有理,於是決定不去伐楚。伍子胥得知消息後,就辭了官,和公子勝到鄉下種地去了。而此時的公子光又來了一招,讓吳王與伍子胥的關係來個徹底了斷,他對吳王說,伍子胥因您不肯替其報仇,已是懷恨在心。於是吳王對伍子胥更加疏遠了。
此後公子光就去找伍子胥,向其表達了自己的心志。並說,如果伍子胥能助其當上吳王,他會替伍子胥報仇。這不失為誘人的條件,對伍子胥來說,他可不管誰當吳王,只要能報仇就行。於是伍子胥答應了,並向公子光推薦了自己的結義兄弟專諸,準備伺機刺殺吳王僚。
公子光依計行使。待吳師伐楚出征之後,他邀請吳王僚去家中做客,品嚐在太湖請到的一位名廚做的炙魚。這位名廚不是別人,正是專諸,他去學烤魚,正是投吳王僚之所好,以尋機刺殺吳王僚,報伍子胥的知遇之恩。吳王僚果然上當,最終被專諸刺死。而此時在外的掩余、燭庸、公子慶忌聞訊後只得逃往他國。
就在這時,伯來吳投奔伍子胥。伯本是楚國名臣伯州犁之孫。他的父親伯卻宛是楚王左尹(令尹的助手),為人耿直,賢明有才能,深受百姓愛戴,因此受到了少傅費無忌的忌恨進讒,被貪得無厭的楚令尹(國相)囊瓦所殺,並株連全族。伯僥倖逃出,聽說伍子胥在吳國混得不錯,就跑來投奔子胥。同病相憐,而且有著同樣的仇恨和仇人,伍子胥自然非常熱情,倆人一見如故。於是,伍子胥就把伯推薦給吳王闔閭以求重用,而這也為伍子胥後來的悲慘命運埋下了伏筆。
吳王闔閭四年(前511年)秋,闔閭採納了伍子胥的提出的「先疲敝楚軍,再大舉進攻」的戰略方針,派軍攻楚邊邑夷(今安徽亳州東南)、潛(今安徽霍山南)、六(今安徽六安北)等地。楚軍往援,吳軍即退;楚軍回師,吳又攻弦(今河南息縣南);楚再馳援,吳軍又撤。此後年年如此襲擾楚境,以致「楚昭王即位,無歲不有吳師」。
吳王闔閭七年,楚屬國桐(今安徽桐城北)叛楚附吳,伍子胥為達到「多方以誤之」的目的,趁機唆使楚附庸舒鳩氏(今安徽舒城)誘楚來攻。楚昭王熊軫派囊瓦率軍攻吳,闔閭則派伍子胥等率軍迎擊於豫章(今大別山東、巢湖以西,淮南、江北地區)。伍子胥將大量船隻部署於豫章地區南部的江面上,故示守勢,而將主力潛伏於巢邑(今安徽桐城、安慶之間)附近。囊瓦誤認吳軍盡在江上,遂對陸上警戒鬆懈。伍子胥則乘其不備,由側翼突然發起進攻,楚軍大敗。吳軍乘勝攻佔巢城,俘楚大夫公子繁。
孫武見囊瓦撤退,為了盡快追上楚軍,命人棄船登岸,率大軍沿江北陸路過三關,經過章山,直抵漢陽。而此時,楚軍屯兵於漢水之南,吳兵則屯兵於漢水之北,囊瓦自撤軍之後一直在等援軍來助,故而非常擔心吳軍會渡江來攻,但又聽說吳軍是棄舟前來,心中稍感寬慰。而此時,楚昭王派沈尹戌(即葉公之父)率精兵15000人來到漢陽。得知孫武棄船前來,沈尹戌大喜,他對囊瓦說:「吳軍素習水戰,今卻棄船而行,我率兵北上方城(今河南方城境內),徵集那裡的楚軍,迂迴到吳軍的側後,毀壞吳軍舟楫,阻塞三關,切斷吳軍的歸路。你領兵渡江,我們前後夾攻,吳軍可敗。」然而沈尹戌走後,囊瓦聽信讒言,怕勝吳之後沈尹戌會位居己上,於是不用沈尹戌之計,而是自以為是,私自出擊,結果中了吳軍的埋伏,造成楚軍大敗,最後只得率殘軍退到柏舉(今湖北麻城東北)。
囊瓦退至柏舉之後,楚王又派(wei)射前去相助。但囊瓦主張進攻,射主張防守,兩人意見不和,繼而各自為政,互不相救。結果囊瓦兵敗奔鄭,射所領楚兵則在退歸郢都的途中被吳軍殺得七零八落,而沈尹戌也遭吳軍圍攻,力戰身亡。
此後吳軍乘勝追擊,直逼郢都。郢都有三城(即麥城、紀南城、郢城),闔閭採用了伍子胥的策略,派伍子胥攻打麥城,孫武攻紀南城。伍子胥用計在麥城附近又築二城,東曰「驢城」,西曰「磨城」,東驢西磨智破麥城。孫武則引漳水,水淹紀南城,連同郢城都給淹了。見此情形楚昭王熊軫只得倉皇出逃。郢都沒有了楚王,自然就不攻自破。攻入郢都後,吳國君臣洗劫楚國國庫,淫亂楚國後宮。
接著吳王闔閭又按照伍子胥之言,將楚國宗廟盡行拆毀,雖然孫武極力勸阻,但吳王根本不聽。其實,如果吳王採用孫武之計,善待楚民,讓公子勝入主郢都,則楚國定會俯首於吳國,對吳國的稱霸之計有利而無弊。可伍子胥不願善罷甘休,他請求吳王准許自己掘楚平王墓以解心頭之恨,吳王自然同意。伍子胥懷有報仇之心,有如此之想法和行為,還算可以諒解。而吳王闔閭,應該算得上是一位了不得的政治家,竟不作長久打算,不用孫武之策,只圖一時之快,真是令後人為其感到悲哀。
找到平王的屍骨後,伍子胥「手持九節銅鞭,鞭之三百,肉爛骨折」。此後更是「左足踐其腹,右手抉其目」,並罵曰:「汝生時枉有目珠,不辨忠佞,聽信讒言,殺吾父兄,豈不冤哉!」可伍子胥還不解恨,又割下了平王的頭,並把衣物棺木全都銷毀,連同屍骨棄於荒野。
吳軍佔領郢都後,楚國人申包胥逃到秦國。因楚昭王之母是秦女,於是申包胥向秦國求救,而秦哀公卻沒同意出兵。當時秦哀公整日沉溺於酒色,不理朝政,哪裡會顧得上救楚?說是讓申包胥等候,實際上是無心於此。申包胥請得越急,秦哀公越是不發兵。結果,申包胥在秦國宮門外賴著不走,滴水不進,日日夜夜痛哭,竟哭了七天七夜。秦哀公終於被他感動了,說:「楚國雖然暴虐無道,但是有這樣好的臣子,怎能眼看著他們亡國?」
於是秦哀公派兵前往楚國,並擊敗了吳軍,到此時吳王闔閭才撤兵回國。
懸吾眼於城門——自刎身亡
吳王回國之後,論功行賞,立伍子胥為相國,伯為太宰。吳軍撤退後,楚即復國,但因其在戰爭中國力損失慘重,暫時無力對吳造成重大威脅,於是伍子胥便勸吳王將戰略攻擊目標轉至越國。
吳王闔閭十九年,越王允常病死,其子勾踐即位。闔閭不聽伍子胥的勸說,率伯等趁越君新立之際,發兵攻越。雙方在檇李(今浙江嘉興西南)交戰,結果吳軍失敗,闔閭也負傷身亡。其子夫差,在伍子胥的擁戴下即位為王。
夫差為報父仇,命伍子胥積極備戰,企圖一舉消滅越國。正當吳軍準備完畢即將攻越之時,越王勾踐先發制人,於吳王夫差二年(前494年)發兵攻吳,雙方水軍大戰於夫椒(今江蘇蘇州境內)附近水上。結果越軍大敗,退回本國。吳軍乘勝追擊,攻佔越都會稽(今浙江紹興)。勾踐留范蠡堅守,自率殘兵5000人逃至會稽山(今紹興東南)。吳軍把會稽團團圍住,伍子胥領兵在左,伯在右。
會稽告急,越將文種獻計說:「現在的形勢比較緊張,我們只有暫時投降才能保全自己。」原來文種早有一計在心,他素聞伯貪財好色,又知伍子胥與伯志趣不投,而現今吳王夫差更加親近伯。於是,勾踐派文種帶美女珠寶前去賄通伯。
於是,便有了後來勾踐的臥薪嘗膽。
前471年,越王勾踐果然出軍攻吳,由於吳軍數次北進攻齊,國力損耗極大,吳軍最終戰敗被圍。吳王夫差也想求和,可勾踐不答應,夫差不得不自殺,臨死前,他歎口氣說:「吾悔不用子胥之言,自令陷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