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長怎麼死的?漢文帝如何害死了同父異母弟劉長
劉邦有八個兒子,結果死的死,亡的亡,等到呂後勢力徹底垮台時,只剩下了四子劉恆和七子劉長。劉恆被周勃、王平等人迎立為皇帝,即漢文帝。
文帝六年(前174年),身為淮南王的劉長因犯下謀反、僭越等多種罪名,論罪當死,大臣們也勸文帝依法辦事。對劉長的同黨,文帝二話沒說,斬盡殺絕。但是,文帝沒有殺劉長,只是「赦長死罪,廢勿王」,也就是免其死罪,廢掉其王爵。
不殺歸不殺,但就這麼放了,也不合適。文帝斟酌再三,下令將劉長從長安發配至蜀郡,並要求「載以輜車,令縣以次傳」,也就是讓劉長坐車上路,沿途縣令要做好接力,從本縣送到下一站。
大臣袁盎認為,這樣做不太合適,說劉長性格剛強,遭此摧折可能受不了,萬一再遇到惡劣天氣,得病死了,陛下會背上殺害手足的壞名聲。文帝說「特苦之耳,今復之」,只是想讓劉長受點苦頭,還會讓他回來的。文帝交待,劉長這一路上,燃料、菜蔬、炊具、碗筷、床褥等日常生活用具要一應俱全,還特別指示「給肉日五斤,酒二鬥,令故美人才人得幸者十人從居」,不但設施齊全,伙食要好,而且還有美女相伴。
文帝的安排「佈告天下」後,輜車一路向西。結果到了雍縣(今陝西鳳翔縣南)時,劉長死了。長安至雍縣,約合現在一百七十公里,中間隔著不少縣。若以每天二十公里算,差不多八九天時間。劉長的死亡原因,「乃不食死」。物資供應這麼豐富,所謂的「不食死」,是絕食而死,還是沒得吃餓死了?
答案是後者。原因是劉長坐的輜車車門上被貼了封條。輜車,即一種上有帷蓋、前後遮蔽的車;封條,即粘貼在門戶或器物上的字條,表示封閉、封存或沒收,以防私自開啟和動用。車是封閉的,車門貼著象徵皇命的封條,沒有皇帝的命令,誰敢動?誰敢撕下封條?所以沿途縣令「皆不敢發車封」,「肉日五斤,酒二斗」自然也就送不進去,「至雍,雍令發封,以死聞」。八九天困在車內,沒得吃沒得喝,能不死嗎?
一邊將優待劉長的事兒「佈告天下」,一邊又命人在輜車上做手腳,致使沿途縣令「皆不敢發車封」,文帝表裡不一的這手做得確實有點黑,與其留給後世的仁君形象差得很遠。其實,這也不能完全怪文帝,劉長非死不可。
劉長「有材力,力能扛鼎」,常常「自袖鐵椎」,因為宿怨,審食其就在光天化日之下死在了劉長的鐵椎之下,殺了朝廷重臣,劉長還滿口道理,好似在標榜自己為民除害。除此之外,文帝即位後,劉長「自以為最親,驕蹇,數不奉法」, 「入朝,甚橫」,劉長如此囂張蠻橫,與文帝以仁義治天下相悖,你這麼胡來讓文帝臉往哪兒擱?不過,文帝覺得就剩這一個兄弟了,算了,不追究了。劉長的事跡還有很多,如「從上入苑囿獵,與上同車,常謂上大兄」,「益驕恣,不用漢法,出入稱警蹕,稱制,自為法令,擬於天子」,這些文帝都忍了。
其實,文帝最擔心的是劉長會造反,因為劉長自幼喪母,劉邦可憐他,「令呂後母之」。劉長是呂後撫養成人的,自然與呂後在同一陣線,或者心裡感激呂後;而文帝恰恰是眾臣撥亂反正後登基的,與呂後一黨界限分明。呂後雖死,呂後撫養的劉長還在,這就讓文帝心裡不踏實。果然,劉長真的要造反,文帝也只能對這個僅存的弟弟下手了。
平心而論,劉長走到這一步,與文帝的縱容是分不開的。劉長有小錯誤時,「上以親故,常寬赦之」;劉長殺死審食其時,「孝文傷其志,為親故,弗治」;結果劉長越來越囂張,竟「不奉法度,不聽天子詔,乃陰聚徒黨及謀反者,厚養亡命,欲以有為」。難怪袁盎也認為「上素驕淮南王,弗為置嚴傅相,以故至此」,說文帝對劉長放任不管,沒有給他找個好師傅教導,才使劉長毀滅。
寫到這裡,突然想起了鄭莊公。鄭莊公對弟弟叔段欲擒故縱,坐等魚兒上鉤,最後以「多行不義必自斃」的天理來收拾他。文帝此舉,與鄭莊公如出一轍。只是冤枉了那些無辜的縣令,劉長輜車所過之縣的縣令全部被殺,雲裡霧裡地給文帝當了替罪羊,這大概是文帝一生最大的污點。
六年後(前168年),傳來一支民謠:「一尺布,尚可縫;一斗粟,尚可舂。兄弟二人不能相容。」文帝聽後,歎了口氣說:「堯舜放逐骨肉,周公殺管蔡,天下稱聖。何者?不以私害公。天下豈以我為貪淮南王地邪」(文中所引均出自《史記·淮南衡山列傳》)?聽文帝此語口氣,並沒有否認劉長是他害死的。有些事情過去時間長了,也就無所謂了。(劉秉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