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周海嬰之子:父親的底線是不能給魯迅丟臉
今年4月,魯迅先生之子周海嬰先生作古,而他留下的兩萬多張攝影底片卻不斷地被後人發現其中的價值,《歷史的「暗室」——周海嬰早期攝影集(1946 ~1956)》即將由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推出,周令飛說,父親從來沒有想過發表自己的作品,「他一直不斷地追問這些拿出去丟不丟臉。父親的人生底線就是不能給自己的父親丟臉,他要考慮每件事情是給魯迅加分還是減分,他長期以來都有這種壓力。」
周老一生酷愛攝影,1938年10月拍攝生平第一幀照片;1944年11月擁有第一部照相機;1948年11月拍攝第一幀彩色照片;1952年第一次自己沖洗彩色膠卷、照片。70年來共拍攝照片兩萬餘張,據介紹,本書中收錄的200多幅作品呈現了上世紀40年代至50年代周海嬰視角中的名人、時事以及市井生活。
周令飛說,父親一直擔心這些照片拿不出手,給自己的父親丟臉。後來攝影專家劉鐵生和畫家陳丹青都來看這些作品,告訴他這些照片是很精彩的、很好的,可是他還不相信。後來在兒子的張羅下,一小批照片在2008年首次展出,一直到展覽開幕那天,他還在忐忑不安。他對兒子說:「你千萬不要叫紀實攝影,也不掛『藝術攝影』,什麼也不要掛,就叫周海嬰80歲攝影展好了。」
陳丹青在本書的序言中意味深長地寫道,「畢生承受魯迅的盛名……晚歲,海嬰從《我與魯迅七十年》的書寫中抬起頭來,正視自己,並獲得正視;暮年,海嬰含笑拿出這份被他自謙為業餘的、封塵多年的照片。有如一組遲遲告白的心事,一幕被隱藏的劇情,在這批意外出現的照片中,我窺見唯父子間才會牽連的內在理由。我說不出這是何種理由。做魯迅的兒子,難有作為,無須作為。臨終前的海嬰,竟是這樣地帶著一份自己的作品,回向父親身邊。」
「這對著名的父子各自見證了嬗變的時代,兩代之隔的言說方式,則分別選擇了嬗變的媒介:在書寫時代,因苦悶而吶喊的慈悲心,魯迅以入木三分的文學描述清末民初的眾生相;在影像時代,因善良而觀看的好奇心,海嬰悄然自喜,沉溺攝影,留取民國末年接連共和國之間的韶光。」陳丹青說。羅皓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