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昭襄王嬴稷的功績:被歷史忽視的戰國一代雄主 | 陽光歷史

 

A-A+

秦昭襄王嬴稷的功績:被歷史忽視的戰國一代雄主

2015年12月23日 帝王將相 暫無評論 閱讀 45,709 次

  一直以來,秦昭襄王都沒有被史學家推到前台,但如果沒有秦昭襄王,秦朝統一至少推後幾十年,這是他在位的時候秦國成為最具實力統一的國家,但他在歷史上卻不怎麼出名....我們應該還原這一代雄主真實的面貌... 秦昭王嬴稷,這個人歷史上對其正面評價甚少,知名度也很低。原因是:戰國策記載其母宣太后,其舅魏冉專政幾十年,秦昭王形同傀儡;逼殺秦國功臣白起,丞相范雎;完璧歸趙的典故也刻意醜化了秦昭王的形象。

  作為秦國國君,他無法和秦穆公,秦孝公,秦始皇相提並論,即使在同時期的秦國,也不如戰神白起,水神李冰,垂簾聽政創始人宣太后璀璨奪目。而我認為:秦昭王是秦統一六國霸業長達百餘年火炬傳遞中,最重要的火炬手。

  秦昭王18歲繼位,在位55年,73歲薨。此記錄直到清代的康熙,乾隆出現才被打破。但秦昭王的55年並非虛度光陰,其韜光養晦,厚積薄發,強化中央集權,採取遠交近攻,離間六國合縱,挑撥六國混戰,重創六國軍事力量,搶佔耕地和資源,興修岷江水利工程,開創巴蜀漢中天府之國,其在位時秦版圖大於六國總和,為後來的秦王嬴政統一六國,奠定了政治,經濟,軍事上的雄厚基礎。

  秦昭王的王位是天上掉下來的餡餅。秦武王嬴蕩,身強力壯,好勇鬥狠,有一天突發奇想,要把奄奄一息的周王室滅掉,繼而威懾山東六國。武王以為洛陽曾經是天下第一繁華都城,八百年的周王室一定遍地珍玩寶貝。等到了洛陽,周王室的衰敗窮困,洛陽的蕭條破舊,讓武王大失所望,若空手而歸,必為天下恥笑,於是在周王室宮殿,想把象徵天下的九座大鼎之一的雍州鼎帶回秦國,此鼎重達千斤,為青銅所鑄。武王自恃力大,結果舉鼎折骨而死,就是被鼎砸斷了腿,失血過多而死。這種死法,在歷代帝王中,可以算得上最荒唐的死法了。武王沒有子嗣,王位最終傳給了還在燕國做人質的異母弟弟,就是秦昭王。

  宣太后是楚國人,嫁給秦惠文王嬴駟,也就是剛才說的秦武王的父親,被封為八子,因為姓羋,又稱羋八子。八子是後宮級別較低的職位,和王后之間差了好幾個級別,羋姓是楚國國姓,這說明宣太后在楚國地位就不高。在秦武王死後,宣太后和秦惠文王后及家族展開了奪位大戰,最後讓自己的兒子秦昭王成功繼位,並徹底消滅了競爭對手。可見宣太后的政治智慧和鬥爭手段的高超。

  如果按戰國策所說,宣太后從此獨斷專權長達幾十年,我認為理由並不充分。

  首先,秦昭王即位之初,宣太后擔心主少國疑,兒子無法掌控朝局,於是垂簾聽政,並重用羋氏族人,先後冊封了自己的兩個弟弟和兩個兒子,史稱「四貴」,掌控各職能部門,這對穩定朝局至關重要。事實證明這四個人確實非常有才幹,特別是宣太后的異父弟弟魏冉,擔任丞相,掌控朝政,提拔重用白起統帥秦國軍隊,掌控軍權,從此戰國時代的第一戰神登上歷史舞台。宣太后用計困死了一直覬覦秦國巴蜀和漢中土地的楚懷王,還殺了西部的遊牧政權的義渠王,使秦國免除了西部的隱患,宣太后的手法都是誘騙其到秦國,楚懷王被困後,病死在秦國,義渠王直接被誅殺。宣太后用實際行動教育自己的兒子,國家利益面前,什麼手段都可以用,不必拘泥於任何方式。秦昭王在母親的言傳身教下,茁壯成長,開始管理國家,駕馭群臣,宣太后逐漸退居幕後。

  有兩件事可以看出,秦昭王並非傀儡。秦昭王認為同母兄弟公子市有謀反舉動,於是派他出使魏國,然後讓秦國特工在魏國誅殺之。宣太后知道後悲痛欲絕,但也無可奈何。可見,宣太后沒有死之前,秦昭王已經控制政權了。秦昭王還把舅舅魏冉免職後派到其封地陶邑定居,宣太后也沒有任何反對舉動。她很清楚,自己死後,兒子必須具備獨掌朝局的能力,所以在後期,放手讓秦昭王獨自處理國事,自己擔當顧問角色。歷史上認為宣太后至死牢牢控制政權,這是沒有道理的,縱觀宣太后一生的表現,都足以說明她是一個傑出的政治家,她很清醒的看到如果秦昭王不具備做君王的能力,以她的果斷,早就用自己另外兩個兒子市或俚取而代之了。否則在她死後,如果大權旁落,將給在秦國的羋氏家族帶來滅頂之災。

  宣太后死後,秦昭王已經是60歲的老人了,此時的秦昭王心智成熟,目標明確,政治經驗豐富。他先任用范雎為丞相,採納其遠交近攻策略,佔領韓趙楚多處城池,於長平一戰,消滅趙國40餘萬軍隊,至此,秦最強大的對手趙國從此一蹶不振,山東六國再也沒有一個國家可以和秦抗衡。

  為了中央集權的穩固,秦昭王果斷出手,把和魏冉關係密切,且多次不聽他調遣的上將軍白起貶為士卒,流放邊疆,在流放途中又逼白起自殺,這樣軍隊的統治權被牢牢控制在自己手中。秦昭王還處死了一直心懷不軌的兄弟公子俚,這樣秦昭王把母親和舅舅的勢力徹底消除,改變了外戚重臣尾大不掉,中央集權嚴重破壞的局面。秦昭王晚年著手繼承人的選拔,太子贏柱才能出眾,但體弱多病,恐不能長壽,嬴柱有20多個兒子,秦昭王瞭解到其中一個兒子嬴異人很有才幹,但在趙國為人質,所以秦昭王馬上安排把嬴異人接回秦國,商人呂不韋看中這支績優股,全力斡旋,終於使異人回國。從這件事可以看出秦昭王的深謀遠慮,為秦帝國的一統大業,做好了充分的準備。嬴柱繼位僅三天猝死,嬴異人繼位,三年後早亡,王位順利傳給了自己的兒子,這就是著名的秦始皇。

  摘一點別的文章評價秦昭襄王的作為:

  秦昭王初年的各國形勢大致如下。齊國經齊威王任用鄒忌、田忌、孫臏等政治軍事家,國勢興隆,桂陵、馬陵兩戰的勝利使之成為頭等強國,至齊宣王時,已是「齊之強,天下莫能當 」。威震諸侯,勢力最強,齊國在天下諸侯中率先稱王。後來,秦昭王十九年尊齊緡王為東帝,自稱西帝,也是這一國際形勢的反映。楚國是七國中疆域最廣闊的大國,到威王時國力復振。特別是公元前306年,楚懷王滅越,秦秋時屬吳、越兩國的大片土地和眾多人口歸入楚國,實力再增,成為僅次於齊的強國。雖然,後來懷王昏聵誤國,信用奸佞,國力有所削弱,但總體實力仍然很強。趙國在武靈王治理下,力量發展較快,並在昭王十六年(前296)滅掉中山,在軍事上成為強國。魏、韓則在不斷的戰爭中被削弱,降入二等國之列。燕國是七雄中最弱小的一國。

  秦國經過秦孝公時期的轉折,惠文王、武王時期的發展,不僅完全佔有關中和陝北部分地區,還滅了巴蜀,佔領楚的漢中,在東方也攻佔了一些戰略要地,如韓的宜陽等,勢力已真正發展到中原。昭王時代初期,秦的國力與齊、楚兩強相差無幾,軍事實力與趙並駕齊驅。

  宣太后是楚國人,嫁給秦惠文王嬴駟,也就是剛才說的秦武王的父親,被封為八子,因為姓羋,又稱羋八子。八子是後宮級別較低的職位,和王后之間差了好幾個級別,羋姓是楚國國姓,這說明宣太后在楚國地位就不高。在秦武王死後,宣太后和秦惠文王后及家族展開了奪位大戰,最後讓自己的兒子秦昭王成功繼位,並徹底消滅了競爭對手。可見宣太后的政治智慧和鬥爭手段的高超。

  如果按戰國策所說,宣太后從此獨斷專權長達幾十年,我認為理由並不充分。

  首先,秦昭王即位之初,宣太后擔心主少國疑,兒子無法掌控朝局,於是垂簾聽政,並重用羋氏族人,先後冊封了自己的兩個弟弟和兩個兒子,史稱「四貴」,掌控各職能部門,這對穩定朝局至關重要。事實證明這四個人確實非常有才幹,特別是宣太后的異父弟弟魏冉,擔任丞相,掌控朝政,提拔重用白起統帥秦國軍隊,掌控軍權,從此戰國時代的第一戰神登上歷史舞台。宣太后用計困死了一直覬覦秦國巴蜀和漢中土地的楚懷王,還殺了西部的遊牧政權的義渠王,使秦國免除了西部的隱患,宣太后的手法都是誘騙其到秦國,楚懷王被困後,病死在秦國,義渠王直接被誅殺。宣太后用實際行動教育自己的兒子,國家利益面前,什麼手段都可以用,不必拘泥於任何方式。秦昭王在母親的言傳身教下,茁壯成長,開始管理國家,駕馭群臣,宣太后逐漸退居幕後。

  有兩件事可以看出,秦昭王並非傀儡。秦昭王認為同母兄弟公子市有謀反舉動,於是派他出使魏國,然後讓秦國特工在魏國誅殺之。宣太后知道後悲痛欲絕,但也無可奈何。可見,宣太后沒有死之前,秦昭王已經控制政權了。秦昭王還把舅舅魏冉免職後派到其封地陶邑定居,宣太后也沒有任何反對舉動。她很清楚,自己死後,兒子必須具備獨掌朝局的能力,所以在後期,放手讓秦昭王獨自處理國事,自己擔當顧問角色。歷史上認為宣太后至死牢牢控制政權,這是沒有道理的,縱觀宣太后一生的表現,都足以說明她是一個傑出的政治家,她很清醒的看到如果秦昭王不具備做君王的能力,以她的果斷,早就用自己另外兩個兒子市或俚取而代之了。否則在她死後,如果大權旁落,將給在秦國的羋氏家族帶來滅頂之災。

  宣太后死後,秦昭王已經是60歲的老人了,此時的秦昭王心智成熟,目標明確,政治經驗豐富。他先任用范雎為丞相,採納其遠交近攻策略,佔領韓趙楚多處城池,於長平一戰,消滅趙國40餘萬軍隊,至此,秦最強大的對手趙國從此一蹶不振,山東六國再也沒有一個國家可以和秦抗衡。

  為了中央集權的穩固,秦昭王果斷出手,把和魏冉關係密切,且多次不聽他調遣的上將軍白起貶為士卒,流放邊疆,在流放途中又逼白起自殺,這樣軍隊的統治權被牢牢控制在自己手中。秦昭王還處死了一直心懷不軌的兄弟公子俚,這樣秦昭王把母親和舅舅的勢力徹底消除,改變了外戚重臣尾大不掉,中央集權嚴重破壞的局面。秦昭王晚年著手繼承人的選拔,太子贏柱才能出眾,但體弱多病,恐不能長壽,嬴柱有20多個兒子,秦昭王瞭解到其中一個兒子嬴異人很有才幹,但在趙國為人質,所以秦昭王馬上安排把嬴異人接回秦國,商人呂不韋看中這支績優股,全力斡旋,終於使異人回國。從這件事可以看出秦昭王的深謀遠慮,為秦帝國的一統大業,做好了充分的準備。嬴柱繼位僅三天猝死,嬴異人繼位,三年後早亡,王位順利傳給了自己的兒子,這就是著名的秦始皇。

  摘一點別的文章評價秦昭襄王的作為:

  秦昭王初年的各國形勢大致如下。齊國經齊威王任用鄒忌、田忌、孫臏等政治軍事家,國勢興隆,桂陵、馬陵兩戰的勝利使之成為頭等強國,至齊宣王時,已是「齊之強,天下莫能當 」。威震諸侯,勢力最強,齊國在天下諸侯中率先稱王。後來,秦昭王十九年尊齊緡王為東帝,自稱西帝,也是這一國際形勢的反映。楚國是七國中疆域最廣闊的大國,到威王時國力復振。特別是公元前306年,楚懷王滅越,秦秋時屬吳、越兩國的大片土地和眾多人口歸入楚國,實力再增,成為僅次於齊的強國。雖然,後來懷王昏聵誤國,信用奸佞,國力有所削弱,但總體實力仍然很強。趙國在武靈王治理下,力量發展較快,並在昭王十六年(前296)滅掉中山,在軍事上成為強國。魏、韓則在不斷的戰爭中被削弱,降入二等國之列。燕國是七雄中最弱小的一國。

  秦國經過秦孝公時期的轉折,惠文王、武王時期的發展,不僅完全佔有關中和陝北部分地區,還滅了巴蜀,佔領楚的漢中,在東方也攻佔了一些戰略要地,如韓的宜陽等,勢力已真正發展到中原。昭王時代初期,秦的國力與齊、楚兩強相差無幾,軍事實力與趙並駕齊驅。

  昭王時代的最顯著特徵是不僅揭開了戰略上大舉反攻的序幕,而且取得決定性勝利。要取得東方戰場的勝利,必須巧妙地運用外交軍事策略,利用各國矛盾,分別將其各個擊破,因以秦當時的力量,尚不可能同時與各國為敵。昭王利用矛盾,製造矛盾,離間分化,分階段有計畫地拆散各大國間的盟約關係,或打或拉,或坐收漁翁之利,在幾十年間,靈活應用遠交近攻和近交遠攻相結合的策略,給予以齊、楚、趙為代表的東方各國以沉重甚至致命的打擊,使之喪失獨自與秦抗衡的實力而嚴重衰落,極大地發展本國實力,奠定統一天下的堅實基礎。

  昭王初年,秦齊兩強東西對峙,魏、韓連年受欺於秦,也站在齊國一邊,楚因漢中被秦奪去而與秦反目,採取親齊方針。秦欲擴張必須在鄰國楚、魏、韓中確定一個攻擊對象。形勢要求秦首先要破壞上述各國的聯盟關係。昭王選楚為目標,當時楚國統治比較腐朽昏暗,「楚王恃其國大,不恤其政,而群臣相妒以功,諂諛用事,良臣斥疏,百姓心離,城池不修,無良臣又無守備」「楚雖有富大之名,其實空虛,其卒雖眾,多言而輕走,易北不敢堅戰」。昭王登基,便厚賂楚國,兩國聯姻,三年,與楚懷王會盟,歸還侵佔的楚城上庸以為誘餌,拉攏楚背齊親秦。楚的反覆惹怒了齊集團,次年,齊、魏、韓便共伐楚國,楚求救於秦,秦出兵,三國退去,秦順手牽羊攻克魏的蒲板、晉陽、封陵,奪取韓的武遂。楚原來欲以秦為依托,但秦與楚結盟的目的是為了孤立楚,然後擊破之。昭王六年(前301)秦以楚質子殺秦大夫逃回楚國為借口撕毀秦楚盟約,轉而與齊聯盟,並聯合魏、韓攻打楚國,楚大敗於垂沙(河南省唐河),主將唐昧被殺,傷亡2萬餘人,垂丘失守(河南省泌陽北)。昭王七年,趁楚新敗之際,秦繼續攻楚,破楚軍於新城(河南省襄城),殺楚將景缺,斬首三萬。公元前298年,昭王以一紙書信,誘騙楚懷王入秦並將其扣留,以之為質要挾楚交獻土地未遂,便發兵取析(河南內鄉西北)共15城,斬首五萬。昭王十一年(前296),經蘇代策劃,齊、韓、魏、趙、宋五國攻秦,秦主動採取以土地換和平手段,歸還魏的封陵與韓的武遂,化解這次軍事行動。同年楚懷王死於秦,楚秦關係進一步惡化,但楚國老王剛死,新王初立,自顧不暇,無力復仇。昭王抓住良機,次年予楚粟五萬石穩住楚國,轉而反擊韓魏聯軍。公元前293年,秦在伊闕給韓魏聯軍致命打擊,殲敵24萬,繼而攻佔韓魏數城,迫使魏割讓河東四百里,韓割武遂地200里予秦。這次新占的宛(河南省南陽)、鄧(河南省孟縣)均為冶鐵中心,秦軍武器得以更新提高,軍力更為壯大。此後幾年秦連續對魏韓用兵,占魏61城,迫使魏獻出舊都安邑。後來多次攻打三晉進一步削弱三國國量,擴大版圖和實力。

  接著,將打擊矛頭指向最強的齊國。齊與秦無疆界關係,無直接軍事矛盾,但弱齊有利於秦的近攻策略的實行。昭王二十八年(前284),秦改而奉行近交遠攻打擊強齊,利用東方各國矛盾,參加燕國發動的對齊戰爭。燕、趙、韓、魏、秦在濟西(濟水以西,山東省卿城以南地區)擊潰齊兵,攻克齊都臨淄,齊國失陷七十餘城,幾乎亡國。此戰,秦出力不多,濟西告捷後即撤軍,但從戰略分析,得利最大,雖未占城掠地,卻使齊國從此一蹶不振,給秦以後就近擊破各鄰國創造了有利的國際環境,遠攻之後秦再次轉向近攻,公元前280年和279年分別從水陸兩路大舉伐楚,楚喪師失地,貴州、湖北大片國土淪為秦佔領區,連首都郢也失守,楚頃襄王倉皇逃竄,被迫遷都於陳。秦在新占楚地上建立黔中郡和南郡,楚國勢力由此大衰,秦國弱楚戰略目的已達到。

  遠交近攻並非范睢的發明,范入秦前,昭王、魏冉就已運用這一方針,並將遠交近攻與遠攻近交靈活結合起來,以前者為主,主要攻打鄰近的韓、魏、楚等國。在對楚鄢郢之戰後,秦以近20年的時間持續攻擊韓魏兩國,特別是著重打擊國力較強的魏國,向中原縱深挺進,侵佔兩國大量土地,殘滅其軍隊數十萬,兩次兵臨大梁城下。秦向東迅猛進展的結果便與趙發生衝突,公元前260年,秦在長平取得中國戰爭史上一次空前規模的勝利,殲敵45萬,險些滅掉趙國,趙從此衰敗不振。至此,東方三強國都受到嚴重創傷,韓、魏更加衰弱,秦已無一強硬對手,統一戰爭的重大障礙已被掃除。所以,著名史學家翦伯贊說:「到秦昭王末年,屬於三晉的上郡、河東、上黨、河內、南陽等地都被秦攻佔。秦南面有巴蜀以及漢中郡、黔中郡、巫郡。疆域之大,六國罕有與之匹敵者。尤其是中原不少經濟文化先進的地區都為秦所有,大大增強了秦的實力。這時關東六國已次第削弱,像韓、魏兩國甚至入朝於秦,『委國聽令』。秦對六國的鬥爭已取得決定性的勝利」。上述勝利大多是昭王時代取得的,此後,三代秦王的統一戰爭是昭王征戰事業的繼續和發展,而且已成為水到渠成之勢。昭王時代是秦王政「續六世之餘烈」的最重要時代。

  第三,消滅義渠。義渠是戰國時代戎族中最強大的一支。秦和義渠鬥爭長達三四百年之久。春秋時,秦穆公征討西方少數民族,「開國十二,遂霸西戎」,其中就可能有義渠。在秦厲共公和躁公時,兩國互相攻伐,兩戰皆以秦的勝利告終。惠文王時,義渠再度強盛。公元前 335年,義渠敗秦於洛水。惠文王七年(前331),秦「縣義渠」 「義渠君為臣」。但從後來事態發展分析,只是在秦佔領的原義渠部分地方實行郡縣制,義渠國仍存在,受秦支持的義渠王向秦稱臣求得保護以鞏固權位而已。這一時期,秦對義渠採取懷柔之策,拉攏其統治者來解除西方後顧之憂,集中精力於東方爭奪。這種互相利用的關係是不鞏固的。降至秦惠文王更元五年(前320),秦再次發兵攻打義渠,佔領郁郅(甘肅慶陽);三年後,當韓趙魏三國聯軍與秦決戰於修魚(河南省原陽西南)時,義渠與聯軍東西呼應,發兵擊秦,佔領李帛,但未能有效支援聯軍,秦照樣將三國聯軍打敗。不過,義渠對秦後方仍有一定威脅,秦惠文王更元十一年,即公元前314年,秦大舉伐義渠,連克二十五城,數年後又攻打了義渠和丹犁(川西南的一個部落),從此,義渠徹底亡國,再不見義渠寇擾秦的史料記載,可見兩次打擊是沉重有效的,義渠王長期臣服於秦,昭王新立,義渠王朝拜祝賀,似乎經常生活在秦。經秦多次打擊,義渠已失去陝北等地的土地,到昭王時主要活動在隴東地區。幾代秦君未解決的義渠問題,終於由昭王徹底解決。公元前272年,昭王母子設計誘殺義渠王於咸陽,遂起兵滅掉義渠,在新佔領區普設郡縣,修築長城。義渠隱患的解除,不僅消除了秦的後顧之憂,戎地驍勇的士兵眾多的牲畜,還為秦滅六國提供了雄厚的軍事資源。

  第四,治國成就。秦昭王對國家的治理成就顯著,在當時口碑甚好。活動在昭王同時代的大思想家荀況考察過秦國社會狀況。這位學者的理論學說與秦國的治國綱領是有分歧的。即使如此,他仍對昭王治理下的秦國吏治民風等給予很高評價。《荀子·強國》有如下一段對話:

  應侯問孫卿子曰:「入秦何見?」孫卿子曰:「其固塞險,形勢便,山林川谷美,天材之利多,是形勝也。入境,觀其風俗,其百姓樸,其聲樂不流污,其服不挑,甚畏有司而順,古之民也。及都邑官府,其百吏肅然,莫不恭儉敦敬忠信而不楛,古之吏也。入其國,觀其士大夫,出於其門,入於公門,出於公門,歸於其家,無有私事也。不比周,不朋黨,倜然莫不明通而公也,古之士大夫也。觀其朝廷,其朝閒,聽決百事不留,恬然如無治者,古之朝也。故四世有勝,非幸也,數也。是所見也。故曰:佚而治,約而詳,不煩而功,治之至也,秦類之矣。

  他高度讚揚秦民淳樸,官吏恭儉忠信,不營私結黨,官府辦事效率高等,誇獎秦的治理是最好的,所謂「治之至也」。可見昭王時國內政治廉明高效,社會風氣淳樸恭儉,所以秦不斷取得各種勝利是必然的。當然這是幾代君主努力的結果,這時昭王已執政四十餘年,他的貢獻也是至關重要的。荀子到過齊楚趙,講過學,做過官,他的看法應是有說服力的。

  另外,秦官吏關心地方造福民間的事跡,也是昭王政績的反映。李冰父子帶領成都平原百姓修建的具有世界領先水平的都江堰工程是其中典型事例。這項工程變水患為水利,對增強秦國實力改善當時人民生活發揮很大作用,至今,人民還受到澤惠。諸如此類事例當不止李冰父子,其他地方也會有。只是已被浩茫的歷史淹沒了。

  第五,輝煌的軍事業績。秦除政治廉明,外交軍事方針正確之外,還造就了一支能征善戰的強大軍隊,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戰役的勝利。荀子說秦國軍隊「是最為眾強長久」,「故齊之技擊不可以遇魏氏之武卒,魏氏之武卒不可以遇秦之銳士」。在經濟發展人口增加的基礎上,秦軍規模大增,以長平之戰推算,當時出兵五六十萬,加上留守關中和各地的兵力,估計其總數當在近百萬,是七國中實力最強大的。

  昭王時,戰爭的一大特點是不僅爭城奪地,更重視消滅敵軍有生力量,從兵源上瓦解敵人。殲滅戰是殘酷的,但又是統一戰爭所必須的,只有大規模消滅敵人,才能加速六國滅亡結束戰爭,故殺人又是無法避免的。在惠文王和武王時期,秦已有一戰殲敵好幾萬的紀錄。昭王時代,殲滅戰發展到空前規模,伊闕之戰殺敵24萬;長平之戰殲敵45萬。長平戰役殲敵數目之大,即使以現代戰爭規模衡量也是非常驚人的。僅白起指揮的戰爭累計殲滅敵人就達百萬以上,若加上當時著名戰將司馬錯、向壽、張若、胡傷、將軍XL詉等人指揮的戰爭,估計殲敵在200萬上下。這對當時人口不到2000萬的六國來說,占的比例很高。其實被殲的幾乎全是楚國與三晉的軍隊,這樣佔人口的比例就更高,若以佔四國男性成年人口比例而言,就高得驚人。可以說,消滅了四國兵力的大部分,另外,數以十萬計的殺敵致勝造成的心理震懾作用可能超過殲滅戰本身的作用。昭王時代是與六國決勝的時代,其後三代秦王,特別是始皇帝時代,秦統一已是大勢所趨不可逆轉,六國已成強弩之末,秦以破竹之勢摧枯拉朽,很快掃滅六國統一天下。始皇帝的時代是完成期收穫期,其勝利的堅實基礎在昭王末年早已奠定。

  第六,消滅西周。周王東遷,天子地位一落千丈,常被諸侯侵凌。戰國末年,周王室分裂,弱小的周政權又分為東西兩部分,分別由東周君、西周君治理,名義上的最高統治者周赧王居西周。就國力而言,任何一諸侯國均有滅周的絕對力量,就地理位置言,韓、魏滅周也易如反掌,但他們都無此膽量向周發難。其原因在於投鼠忌器,畏懼滅周之舉招致以下犯上的罪名,陷入道義上的孤立,甚至遭到各國共同討伐,成為眾矢之的。環顧當時天下列國,有膽略和實力敢冒天下之大不韙風險的只有秦國一家。滅周在軍事上是輕而易舉的,後果卻是危險的,必須有壓倒各大國的軍事實力。公元前256年,秦連續伐韓擊趙,兩國喪師失地節節敗退,西周恐秦圖己,「赧王恐,背秦,與諸侯約縱,將天下銳師出伊闕攻秦,令無得通陽城。秦王使將軍XL詉攻西周,赧王入秦,頓首受罪,盡獻其邑三十六,口三萬,秦受其獻,歸赧王於周」。是歲,周赧王和西周君均死,名義上的最高宗主國便被秦滅掉。滅周不僅表明秦統一天下的決心和意志,更顯示了秦已具備擊敗東方各國聯合進攻的雄厚實力,這一事件會給各國造成深刻的心理威懾,意義是深遠的。滅周是一個新紀元的真正開始,東方各國的末日也真正來臨。

  秦昭王在位時間是歷代君王中最長的,在最後六七位秦君王中,他統治的時間超過了前任的孝公、惠文王、武王的總和,也超過了後面的孝文王、莊襄王和始皇帝的總和。他在政治軍事諸方面都建立了卓越的功勳,特別是軍事方面的成就,即使較之始皇帝也毫不遜色,為秦國的發展做出極為傑出的歷史貢獻,昭王時代是秦國發展史上最重要的決勝時代。翦伯贊說,昭王末年,「秦對六國的鬥爭已取得決定性勝利」是非常精闢的論斷。雖然晚年他獨裁專斷造成若干損失,聽信應侯之言,喪失滅趙良機,冤殺名將白起,這些都不能掩蓋他的歷史功績,也不能掩蓋這個時代秦國在各方面突飛猛進的事實。昭王時代是和孝公時代、秦王政時代(稱帝前的時期)並駕齊驅的重要時代。

  縱觀秦昭王的一生,即位之初,是個實習生,跟母親學習治理國家的本領。親政以後,奮發有為,殺伐決斷,果敢堅毅,表現出了一個傑出政治家應有的素質。六國文士對秦國大都懷有偏見,在他們筆下,秦國如虎狼之邦,以至於今天的人對秦國君王名臣多有誤解,這不是科學的歷史觀,應該摒棄。

  秦昭王的一生,完全可以寫一部精彩的小說。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