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女刺客施劍翹的坎坷一生
她曾是深居閨閣的千金大小姐,她曾因刺殺北洋軍閥浙、閩、蘇、皖、贛五省聯軍總司令孫傳芳為父報仇名揚天下,她曾受到宋美齡的拉攏,她也曾與周恩來夫婦有過真誠接觸。她一直傾心新中國的建設,並將兩個兒子送到解放軍的隊伍,本人也在蘇州辦學達八年。
近日,施劍翹次子施羽堯和在蘇州居住的施劍翹大兒媳張冰接受了《發現》週刊記者的採訪,揭開了這個奇女子的諸多秘密……
◎她為何經歷十年而不改報仇初衷,又為何在結婚後帶著兩個兒子不辭而別與丈夫「絕交」?
◎解放後,為了在部隊的兒子不受誤解,她致信毛澤東有什麼結果?
◎在彌留之際,這個奇女子對家人說的最後遺言是什麼?
裹小腳的她十三歲就當家
施劍翹的大兒媳婦張冰在丈夫去世後,從北大荒回到了故鄉蘇州,現居住在蘇州一個老舊的居民小區,近日,她提及了施劍翹與蘇州的關係:「蘇州有兩個地方與施劍翹有很大的關係,一個是南顯子巷的惠蔭園;一個是蘇州城西的靈巖山。一個是成就了施劍翹傾心公益辦學的事業,一個則是她皈依佛門以及最終的歸宿之處。」
漫步在姑蘇城中臨頓路上,東拐進入南顯子巷,就能看到第一初級中學內有座小型園林,名為「惠蔭園」,曾先後作為市第十五中學和市第一初級中學校所。現在園內奇石仍在,顯露出歷史的滄桑。但已經很少有人知道,當年為父報仇一怒刺殺大軍閥孫傳芳的奇女子施劍翹曾在這裡辦學8年。
「施劍翹對自己一向很簡樸,平時吃素,穿著就是簡單的粗布旗袍,這可能與其早當家懂事有關吧。」張冰說,施劍翹1905年在山東出生,其父施從濱已任山東軍務幫辦兼奉系第二軍軍長。施劍翹打小就受父親寵愛,深居閨閣,還纏過小腳,雖然沒有受過正規教育,但在家中有私塾老師教授學問,對古文詩也很感興趣。眼看著母親身體不好,家裡還有好幾個孩子,作為長女,施劍翹在十三歲時就早早地當家管事了。
今年已75歲的施羽堯回憶,外祖父施從濱為安徽桐城人,兄弟四人,早年生活困難。有一年大年三十,兄弟四人圍著個豬頭過年,要賬的人上門,把豬頭取走,他們只能空對著一鍋湯。在這種情況下,施從濱最終帶著弟弟們出來闖蕩。
1925年秋,孫傳芳與奉系軍閥為爭奪安徽、江蘇展開大戰。奉系軍閥張宗昌要施從濱南下對抗孫傳芳,後在安徽固鎮,施從濱被三面圍住,最終被俘。
施從濱從固鎮被帶到蚌埠車站孫傳芳的指揮部,雖然有周圍人求情不要殺俘虜,但孫傳芳執意要殺施從濱,不僅將施從濱斬首示眾,首級懸掛蚌埠車站,而且暴屍三天三夜,不准施家收屍。
孫傳芳的行為引起當地紅十字會強烈不滿,是紅十字會出面將施屍草草收殮的。後來是施劍翹的三叔冒著生命危險,以同鄉名義將施從濱屍首運回安徽桐城埋葬,然後趕到天津給嫂子和侄女報信。這個時候,施劍翹才確信,父親已經被殺害了,當時就決意報仇。
為報仇她曾寄希望於堂兄
施羽堯說:「施劍翹其實並非是母親的本名,原名其實為施谷蘭,『施劍翹』這個名字應該是她決意刺殺孫傳芳後改的。外祖父去世10週年時,母親想到家仇還沒報,心裡難過,一天夜晚她仰望天空,自己吟了一句詩,『翹首望明月,拔劍問青天。』從此就把自己的名字改為『施劍翹』,以此激勵自己早日報殺父之仇。」
施羽堯還說,他和哥哥原來分別叫「二利」和「大利」,母親也全給改了過來,哥哥名叫「僉刃」,他叫「羽堯」,哥倆的名字組合起來就是「劍翹」。「母親說她在世上沒什麼可留下的,就把名字留給兒子吧。」
「因為自己是個裹足女子,弟弟妹妹又都年幼,年邁的母親身體有病,因此施劍翹先是把報仇的希望寄托在堂兄施中誠身上。」張冰說,施劍翹的這個堂兄幼年喪父,打小就跟著施從濱了,從軍官學校畢業後,得到施從濱的扶助,陞遷很快,於是他理所當然地在施從濱遺像前宣誓報仇。為此,施劍翹和母親還找到了施從濱的上級,也就是大軍閥張宗昌,請求他給施中誠一個團長位子,以便報仇。但是施中誠在當上了煙台警備司令後,就再也沒有提及報仇的事情。
失望之餘,施劍翹就寫了封長信給這位堂兄,表明斷絕來往之意,從此多年沒有聯繫。直到中日戰爭勝利後,她才與這位堂兄有所聯繫,主要是勸說這位國民黨74軍中將軍長不要與解放軍為敵。
嫁了軍官丈夫還是為報仇
就在施劍翹一心報仇遭遇失望的時候,又有一位軍官出現了。「他就是施劍翹的丈夫施靖公,也是施中誠的軍校同學,山西太原人,任山西軍閥閻錫山部的諜報股長。他官職不大,當時是到濟南出差的,借住在施劍翹家中,結果就看上了這位千金大小姐。」張冰說。此時的施劍翹已經23歲了,因為她一直傾心為父報仇,終身大事被耽擱了下來。
張冰告訴記者,「1928年,施劍翹與施靖公結婚了,而前提是施靖公要幫著報仇,為此兩人還曾在施從濱遺像前立過誓。」結過婚後,施劍翹隨夫回了太原,並生育了兩個兒子。沒想到,施劍翹再與他商議同報父仇時,他已經不那麼積極了。
1935年,施靖公被提升為旅長,而報仇之事卻一拖再拖。施劍翹在最後一次要求施靖公為父報仇遭到拒絕後,便與他一刀兩斷,「於是帶著兩個兒子不辭而別,直接回娘家了,當時兩個兒子一個是七歲,一個是兩歲。」
也就是從這一年,施谷蘭改名為施劍翹,並且給兩個兒子也改了名。張冰說,「在施劍翹攜子出走後,施靖公也曾主動與其接觸,但都被她毅然回絕了。施劍翹行刺孫傳芳成功併入獄後,施靖公親自趕到牢裡探望,但仍被施劍翹拒絕了。解放後,施靖公成了俘虜,被集中學習,寫過很多信給施劍翹,意思是想在學習期滿後,與其團聚。直到他生病,組織上希望施劍翹能去一趟看看,但施劍翹堅決不去。施靖公去世後,相關遺物被郵寄到施劍翹處,她都原封不動地退回去了。可能在她心中,從她離去的那一刻起,她與這個人就再也沒有一點關係了。」
行刺孫傳芳的槍究竟是哪兒來的
見別人無法幫自己報仇,施劍翹只能放開裹著的雙足,自己習練槍法,她要自己出馬了。1935年11月13日下午2時,孫傳芳去天津佛教居士林進香,被等候在此的施劍翹碰個正著。仇人見面,施劍翹怒火中燒,用勃朗寧手槍連發三槍將孫傳芳打死,然後自首並散發《告國人書》。消息傳出,震驚全國。
「其實施劍翹的母親一直都不主張女兒這樣冒險行刺的,施劍翹的弟弟也一直想親手報仇,而這更加促使施劍翹親自揮槍行刺。」張冰說,施劍翹從太原回來後,她在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留學的小弟施中傑也畢業回國了。他隨身帶回一把日本軍刀,說要血刃仇人孫傳芳。看到弟弟的表現,施劍翹感到莫大的欣慰。但是,她也心憂弟弟萬一不能殺死孫傳芳,反而會因此遭遇危險,毀了前程。最終,施劍翹還是選擇了自己親自動手。
當時,社會上存在一些猜測:施劍翹哪來的槍、她是怎麼學會開槍的,等等。外界普遍覺得這麼一個刺殺行動,不可能是她獨自完成,肯定幕後有更深的背景,甚至還有人說她是受蔣介石當局的授意。
就此,施羽堯告訴記者,其實這些疑問,母親在庭審時都曾一一解答過:行刺用的手槍是弟弟在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的同學朱其平買的,一直暫存於施家;因為從小就常拿父親放在枕頭下的槍玩,她很早就知道如何裝子彈、如何射擊等。
施劍翹自首入獄後,施家一直在設法營救,後來通過關係找到馮玉祥。馮玉祥與施劍翹的四叔施從雲在清末同時發動灤州起義,曾有袍澤之誼,於是馮玉祥聯合國民黨元老於右任、李烈鈞、張繼等中央委員聯名上書國民政府,營救正在服刑的施劍翹。最終,施劍翹在獄中度過9個月又26天後,回到家中。
張冰說,施劍翹平時在家裡從來不提及刺殺的事情,家裡後來甚至都沒有外祖父的照片,在她心裡,這個轟動全國的重大歷史事件其實就是個人報了一次普通家仇,沒有什麼值得宣揚的必要。
施劍翹出獄後過著怎樣的生活
「母親被釋放後,我們就與外婆、舅舅一起先在南京生活,後來又跟著舅舅到湖南長沙去,當時舅舅是在國民黨部隊任職的。」施羽堯說,「七七」事變爆發後,母親當時就急著給時任湖南省政府主席的張治中寫了一封「我要求做抗戰工作」的八字信函。張治中很快就接見了施劍翹,將她安排在湖南省抗敵後援總會擔任慰勞組主任一職。
1941年7月,施劍翹與母親隨弟弟施中傑輾轉到了四川合川縣。看到在日軍飛機狂轟濫炸下,無辜百姓受災,她帶頭捐出了珍藏多年的金銀首飾,並動員母親和胞弟各捐獻了一份,還親自到一些財主家裡廣泛宣傳,籌錢去買飛機。短短幾個月時間裡,3架嶄新的戰鬥機就被交到空軍部隊,在全國引起極大的轟動。蘇州近代史研究學者沈偉東說:「當時宋美齡特地通過馮玉祥約施劍翹到重慶見面,一番誇讚後,宋邀施到全國婦女慰勞總會工作,但施不願意成為權貴附庸者,婉言謝絕了,後來馮玉祥連誇她有骨氣。」
1946年春,施劍翹搬來蘇州生活。也就是在這時,施劍翹傾注精力所創辦的私立從雲小學,在蘇州南顯子巷的安徽同鄉會館正式開辦,施劍翹自任校長。從雲小學招收的絕大多數是貧民子弟,也有部分孤兒和流浪小孩。
1946年6月至1947年3月間,周恩來、鄧穎超撤離南京到達上海。施劍翹為解決辦學經費到滬上搞募捐,曾造訪周恩來、鄧穎超的居住地。在那裡她得知,就在1946年6月內戰爆發的當天,國民黨空軍飛行員劉善本棄暗投明,成為第一位駕機起義飛到延安的國民黨空軍飛行員。劉善本家住上海,上有老下有小,生活一時間陷入了困境。周恩來已多次派人送錢,都因劉家已被監控未能成功。於是施劍翹主動請纓去送錢,最終機智果敢地完成了任務。
1946年9月17日,施劍翹來到靈巖山。這天是父親施從濱遇難21週年忌日,她上靈巖寺做佛事,為父親亡靈超度。佛樂縹緲中,施劍翹心有所悟。三天後,施劍翹在靈巖寺皈依佛門。
為兒子清白致信毛主席,最後遺言是祖國統一
張冰說,她第一次見施劍翹是在上高中時,當時她正與施劍翹的大兒子施僉刃談戀愛。「那時候我們都上高二,他就說帶我去從雲小學見母親,她穿著樸素的旗袍,身體比較胖,當時還不大同意我們的戀愛,主要是勸我們要好好學習,不能太早考慮戀愛的事情。後來到了1949年施僉刃參軍入伍時,她拉我一起合影,當時我們還沒有結婚,應該說是承認了我們的事情。」
1948年春,蘇州解放,施劍翹和眾人扭著大秧歌迎接解放軍,當時解放戰爭繼續進行,施劍翹就送兩個兒子參加解放軍,分別進入第二野戰軍及第三野戰軍的軍政大學。她說:「我一無產業,二無資財,只有把兩個兒子獻給國家!」
兩個兒子先後被送進部隊後,施劍翹就很難再與他們在一起了。
從歷史上看,施劍翹請求組織上予以照顧家人,可能只有那麼一次。那是在1955年肅反運動時,施劍翹在部隊的兩個兒子受到了審查,她當時沒有工作,經濟困難,身體又有病,無奈中給毛主席寫了一封萬言書,詳述她個人經歷及生活情況,要求黨中央詳查。毛主席派中央統戰部的徐華同志去看望她,對她表示慰問,說:「施大姐的歷史是清楚的,組織上都知道。毛主席看到你的信,派我來看望你,並帶來200元錢,給你養病,希望你早日恢復健康。」後來,她兩個兒子在部隊結束審查。以後都復員到地方工作。不久,施劍翹增補為北京市政協委員,每月發給生活費120元。
1979年8月27日,施劍翹猝然去世,終年74歲。她的骨灰南歸蘇州,安葬在蘇州城西天靈公墓。
母親臨終,在哈爾濱的小兒子施羽堯緊急趕往北京探望,他至今還清楚地記得,當時母親是這樣說的:「娘老了,但還有一個心願,如果健康許可,願為祖國統一盡一份力量,宋美齡我見過,蔣經國我也見過,我盼望祖國早日統一。」
這是這位傳奇女子的最後遺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