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寧波凶煞之地:白骨橋的惡凶煞驚叫
說起江東的白骨(鶻)橋,城區的老寧波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十多年前我遷居橋附近的新村,於是特別地關注起這座名字很怪的橋來。
橋位於中塘河的一條支流的出口處,緊鄰延芳橋。它由6塊3米多長的石板鋪成,寬不足3米,古樸簡陋,毫無雕飾。在它斑駁風蝕的橋欄石上隱約可見「白鶻橋」三個正楷陰刻大字。這才知道,原來「白骨橋」是白鶻橋。
相傳清同治年間,江東這一帶樹林茂密、河道縱橫,常有隼科飛禽鶻出沒。這種烏多為灰褐色。一次發現一隻白色的鶻,實屬珍稀,就同白虎、白蛇一樣,白鶻也被視為吉祥物,並且用它來命名一座小橋,這就是白鶻橋名稱的來歷了。
這個「鶻」字有兩個讀音: 「鶻鳩」的「鶻」讀音「古」;而「鶻」鳥的「鶻」讀音「胡」。當時的人多不識,讀半邊字,於是就有了「白骨橋」的別名。至於這座橋的建造年代,按「同治年間」的說法,距今也有130多年了。
可是,就是這麼一座連寧波地圖上都找不到的小石板橋,卻在寧波歷史上有過它輝煌的一頁。
據《鄞縣通志》和《寧波市志》記載,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佈無條件投降後,9月17日,侵佔寧波的日軍投降代表、「浙東聯絡部」部長草野昌藏在江東白鶻橋簽投降書。侵踞4年5個月的日本侵略軍撤出寧波。小小白鶻橋承擔了作為侵略者可恥下場的歷史見證者。
歷史不由得讓人沉思:為什麼這樣莊嚴的受降儀式會選擇這樣一個僻靜城郊的小橋來舉行呢?我猜想也許跟橋名有關。日本侵略者在中國大地上到處燒殺淫掠,所到之處哀鴻遍野、白骨纍纍,製造了多少白骨慘案!因此,特選擇「白骨橋」作為受降地點。當然,這只是我的猜想。
上世紀80年代後期,白鶻橋下的中塘河支流被填沒,於是小橋完全喪失了橋的功能,然後修了路,旁邊建起了一幢幢高樓大廈。白鶻橋像一位光榮退休的老人,坦然仰視世界的變化,而且仍然慷慨地繼續服務於行人。老人們也常常懷念這座小橋,他們說:「白鶻橋是有功之臣啊,應該給它立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