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醫合作運動的興起 | 陽光歷史

 

A-A+

中西醫合作運動的興起

2015年12月13日 歷史真相 暫無評論 閱讀 85 次

  關於「廢止中醫」的爭論並非始於今日。從「團結中醫」「西醫學中醫」到「中西醫合作」政策,並沒能改變中醫日漸邊緣化的現實


文/韓福東



1954年1月3日晨,75歲的余雲岫在同濟醫院停止了呼吸。但此後圍繞中西醫展開的一系列論爭中,他終是一個無法繞過的名字。50年代中後期,《人民日報》至少有5篇文章提及他,無一例外地將他作為批判的對象。



余雲岫是「廢止中醫」派當之無愧的領軍人物。民國期間,每次關係重大的針對中醫的撻伐幾乎都源於他。1916年,畢業於日本大阪醫科大學的余撰寫了《靈素商兌》,率先對中醫理論進行系統的批判。1929年,他領銜提出的「廢止中醫案」獲得國民黨中央衛生委員會通過。雖然決議案因中醫界的抗議而最終取消,但他從此與中醫界交惡。



解放初期,余雲岫提出「處理舊醫的提案」,指中醫為「占星術」,「非完全革除不可」。不過,此時他的主張已明顯和中央政府團結中醫的政策相牴觸。



團結中醫的政策最早可以追溯到1928年。那年,毛澤東提出「建設較好的紅軍醫院」,隨後,又在《井岡山的鬥爭》中指示醫院要「用中西兩法治療」。新中國成立前幾天,毛澤東公開說了這樣一句話:「必須很好地團結中醫,提高技術,搞好中醫工作,才能擔負起幾億人口的艱巨衛生工作任務。」中醫迎來了半個世紀以來最好的政策環境。在1950年召開的第一屆全國衛生工作會議上,「團結中西醫」被定為衛生工作的三大方針之一。



在那年的衛生工作會議上,受邀參加「中醫組」的余雲岫改變了觀點,明確擁抱「團結中西醫」政策。他之所以受邀參加「中醫組」,是因為時任衛生部副部長的賀誠在一次中醫座談中說,「關於余雲岫的問題,不應太狹隘,我們應該請他也來參加我們的討論會,以便使我們的意見一致起來,共同為人民健康事業而努力。」



在這次中醫座談會上,賀誠還說,「中醫在歷史上有許多成就的。過去的中醫,缺乏辨證和研究的精神,這一點也不能否認⋯⋯過去中西醫的不團結,是過去反動政府所致的⋯⋯為了每個人都能盡最大效能,改造是必要的。不單獨是中醫要改造,即西醫也一樣要改造,這樣才能團結得更好。」



5年後,賀誠在《人民日報》上公開承認,1950年沒有真正體會到毛主席指示的精神,「我的團結中醫是從臨時應急觀點出發,並且認為終必以西醫代替中醫。」他進一步檢討說,「由於我有輕視中醫技術的思想,自然不會對輕視、歧視、排斥和消滅中醫的思想進行嚴肅的批判。實際上我對這種錯誤思想是默認和支持的。對余雲岫等的狂妄叫囂消滅中醫的言論和著述,自然就不會去給予任何批評,甚至對曾任高級衛生行政幹部的王斌對待中醫的錯誤思想,也長期採取放任態度。」


在賀誠公開檢討之前,國內已經有了一輪針對衛生部另一位副部長王斌的大批判。批判主要是以《健康報》為舞台而展開的。一個屢被提及的文本產生於1950年,王斌在東北第四次衛生會議上所作的一份報告,被認為是一套從理論到辦法都完全具備的消滅中醫的「綱領」。根據事後的總結,很多限制中醫發展的政策和規定在賀誠和王斌任內得以施行。



現在回過頭去看,當時報刊上為中醫的辯護有些頗為理性,如魯之俊在《人民日報》(1955年8月24日)上批判王斌說,「王斌一筆抹煞中醫學術,說它是『封建醫學』,是『主觀觀念論』,『只能在農民面前起到精神上有醫生治療的安慰作用』。這種說法既不符合歷史,也不符合現狀。」但他同時也指出,「祖國醫學不是沒有缺點的,例如,它偏重於經驗,有的論述得不夠完善,也解釋得不透徹,這要求我們來加以整理,用現代科學方法加以說明,並發展和提高它。」



和理性評價並存的,是上綱上線的批判。在魯之俊文章發表前兩日,《人民日報》也刊發了龔育之和李佩珊合寫的《批判王斌在醫學和衛生工作中的資產階級思想》,將王斌定性為:「衛生部門中資產階級思想的重要代表人物。他一貫地在醫學和衛生工作部門宣揚資產階級思想,反對馬克思列寧主義思想,反對黨的方針和政策,反對社會主義建設事業。」



針對賀誠、王斌的批判持續了一年左右,在這兩位副部級高官被撤職之後,一項名為「西醫學中醫」的運動在華夏大地展開,它的初衷是為此前的歧視中醫政策進行糾偏。



在江西省孝義縣,中醫們對新政策歡欣鼓舞。西醫的態度則與中醫迥別。1957年5月,衛生部召集中西醫專家進行座談時,西醫普遍對這一「搞政治運動的方式」提出了質疑。



很難說這場「西醫學中醫」運動具體在哪一年結束,慢慢地它被「中西醫合作」所替代。此政策一直持續到了現在,但它並沒能改變中醫日漸邊緣化的現實。



對於余雲岫,很多中醫仍視其為仇讎,而在2006年發起「取消中醫」簽名運動的張功耀、王澄眼中,他也依然是一個不倒的偶像。


標籤: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