佩劍將軍張克俠:一生和台兒莊結下不解之緣的名將 | 陽光歷史

 

A-A+

佩劍將軍張克俠:一生和台兒莊結下不解之緣的名將

2016年05月19日 戰史風雲 暫無評論 閱讀 261 次

  長春電影製片廠於1982年攝制並在中國大陸上映的電影《佩劍將軍》,所表現的是賀堅、嚴軍兩個國民黨高級將領在1948年淮海戰役前夕,率領賈汪、台兒莊防地的三個半師共2.3萬名國民黨官兵投誠起義的故事。其「佩劍將軍」賀堅的原型,即中共地下黨員張克俠。張克俠曾擁有一柄總長380毫米、刃長255毫米,劍身上刻有「不成功便成仁」六字,劍柄上刻有「校。中正贈」六字的短劍。此劍名為「中正劍」,是蔣介石為了籠絡人心,於1933年夏天專門在德國定制的寶劍。獲贈中正劍的將官並不多,因張克俠獲贈過此劍,故素有「佩劍將軍」之稱。

  魯南重鎮台兒莊,是佩劍將軍張克俠的光榮之地、成功之地和英雄之地,因為曾在台兒莊地區發生的台兒莊大戰、魯南戰役和淮海戰役,都與這個「無名英雄」有著密切的聯繫。時至今日,很有必要來挖掘和研究這個「地下黨」的史料,讓其從幕後走向前台,讓台兒莊人民真誠地紀念他並歌頌他的豐功偉績。

  一、台兒莊大戰時的張克俠

  張克俠,河北省獻縣人,1900年10月7日出生。1923年,從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畢業後,加入了馮玉祥將軍的部隊。1927年,在莫斯科中山大學學習。1929年,在馮玉祥隨從副官、中共地下黨員張振亞的引導下,並經張存實、李翔梧兩名中共地下黨員的介紹,在上海秘密加入了中國共產黨,並被黨中央批准為「特別黨員」。入黨宣誓後,張存實對張克俠說:「周恩來同志關心你,問候你,他現在擔任中共中央組織部部長及軍事部部長,今後,他將直接領導你的工作。」不久,張克俠便被周恩來派往西北軍「潛伏」下來,並利用與馮玉祥的「連襟」關係,逐漸成為張自忠59軍的參謀長。從此,張克俠便有了明、暗兩種身份:公開的是國民黨的軍官,秘密的是中共「特別黨員」。在派系林立的國民黨軍中,張克俠有著廣泛的人脈資源,「保定系」、「西北系」、「黃埔系」都有他的份。他到處都能碰上同窗、同僚、師長、學生、老上司、老部下,加之與馮玉祥「連襟」,這為他長期臥底西北軍達21年創造了有利條件。

  1938年台兒莊戰役時期,張克俠作為張自忠59軍的參謀長,直接參加了台兒莊戰役的淮河阻擊戰、臨沂阻擊戰和台兒莊防禦戰後的退卻掩護。

  1938年2月,據守淮南各據點的51軍於學忠部受優勢日軍的攻擊漸感不支,節節敗退,以致淮河不守。當時以張自忠為軍長、張克俠為參謀長的59軍奉第五戰區司令長官李宗仁之令,馳援蚌埠於學忠部,張克俠襄贊張自忠軍長與敵激戰於淝水之野,披堅擊銳,一舉攻克淮北的曹老集、小蚌埠,使北犯之敵聞風喪膽,狼狽逃竄,完全恢復了淮河北岸陣地,粉碎了日軍南北夾擊、打通津浦、會攻徐州的圖謀。

  淮河阻擊戰後,59軍奉調至徐州以北的滕縣附近佈防,準備對兗州、濟寧之敵進行攻擊。正部署間,李宗仁令其改變計畫,暫停北進,立即馳援受困於山東臨沂的第40軍龐炳勳部。軍令如山,即刻行動。59軍在張自忠、張克俠的率領下,從滕縣乘火車趕到了嶧縣,又於3月12日以一晝夜180里之急行軍挺進至臨沂城外。據國民黨原投誠將領劉景岳的回憶文章說:59軍到了臨沂城下,立足未穩,參謀長張克俠即陪同軍長張自忠前往龐炳勳指揮部研究作戰方案。龐炳勳建議固守城防。張自忠徵求張克俠的意見,因為張克俠在保定、黃埔和莫斯科中山大學學習過軍事,具有「運籌帷幄」的才能。張克俠斬釘截鐵地說:「我不同意這個辦法。我認為論兵力我們比敵人多,這是我們唯一的有利條件,但就戰鬥力及武器裝備而言,我們遠不如敵人。況且臨沂城小不過彈丸之地,若以大部隊蝟集其中,以圖固守,等於自縛手腳,等待挨打。現在敵人有熾盛的火炮和強大的空軍,還具備現代化坦克和裝甲部隊,摧毀城池,易如反掌。如此不但固守不可能,反而要拿很多官兵送命。因此我建議不如發動攻勢,以59軍在城外野戰,向攻城之敵側背猛烈攻擊,利用近戰夜戰手段,爭取出奇制勝,以減輕守城部隊之壓力,且可斷其歸路,阻其援軍。在野戰部隊開始攻擊後,守城部隊應派出有力部隊,實行強襲,以為協同。這樣不但可以揚我之長,而且可以攻敵之短。不知龐將軍以為可否?」當時龐炳勳連稱高論,並表示完全同意。張自忠軍長也表示贊成。隨後他們又一起研究攻擊的時間及細節,張克俠都提出了很好的建議。

  意見一致後,59軍於當晚子夜即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分數路強渡沂河,一舉插入敵板垣師團之右側背,在佛房頭、沙嶺子、獨樹頭、大小太平、陳家太平、許家太平等一系列村莊,反覆衝殺,浴血奮戰。敵初不及料,損失慘重。我軍一夜之間殲敵2000餘名。我亦傷亡甚眾。敵遂放棄攻城,轉對59軍作戰。嗣後雙方在沂河兩岸,展開了大規模的爭奪戰,以致戰線犬牙交錯,村莊失而復得。在三天的激戰中,衝殺不下百數十次,斃傷日軍3000餘人。我38師、180師傷亡亦各在4000以上,兩師連排長幾乎換了一遍,營長也傷亡了三分之一。

  3月15日夜晚,張自忠軍長下令營長、團長均到第一線,旅長、師長均到團指揮所,軍長親臨兩師前線。並將全軍所有火炮,均推進至第一線的後方前列。黃昏以前集中火力向敵軍陣地轟擊,入夜後所有官兵均投入戰鬥,猛攻盤踞在劉家湖、苗莊、船流、官莊等十餘個村莊之敵,頓時喊殺震天,與敵激戰至3月16日子夜,號稱鐵軍之板垣師團再無抵抗力量,遺屍千餘具,向臨沂以北50里之湯頭潰逃。我軍乘勝追擊至董官屯、白塔寺、魯村一線,與湯頭之敵形成對峙狀態。

  將圍困臨沂之敵擊潰後,59軍奉令酌留一旅歸龐炳勳軍長指揮用於防守臨沂外,其餘部隊即進至費縣,以策應大軍之作戰。3月20日,59軍進抵費縣。湯頭之敵偵知59軍已他調,同時得到阪本旅團之增援,又向臨沂開始猛攻。龐炳勳二次呼援,急如星火。59軍又奉令星夜回援臨沂,於3月25日到達臨沂西北地區,立即向敵側背猛攻,敵全力向我反撲,我軍在毫無憑借之下浴血奮戰,死傷相繼,損失奇重。相持於3月29日重新部署,全線出擊。敵不支向北潰退,我乘勝追擊。至3月31日,敵大部向東北,一部向東退去。前後兩次臨沂作戰,59軍共傷亡各級幹部800餘人,士兵幾至兩萬人。但殲敵阪垣師團過半,使其不能西進,為爾後之台兒莊大捷,奠定了有利基礎。

  臨沂的勝利,除了全軍將士不怕犧牲的戰鬥意志和張自忠軍長勇敢善戰、指揮若定外,與張克俠參謀長擘畫咸宜、決勝千里的謀略也是分不開的。臨沂阻擊戰後,張自忠因功升任27軍團軍團長,仍兼任59軍軍長。張克俠亦升任27軍團參謀長,仍兼任59軍參謀長。

  1938年5月,台兒莊大戰已結束,第五戰區奉令轉移。59軍奉第五戰區令擔任掩護台兒莊和徐州突圍大軍的任務。當時全軍官兵不過9000人,戰鬥員也僅有6000人左右。在蕭縣東南地區與敵血戰兩晝夜,使戰區30萬大軍安全脫離戰場。當59軍撤至蕭縣西南之濉溪口時,又與由蚌埠前來截擊之敵相遇,當時軍師部人員均投入戰鬥,軍、師長均到第一線指揮作戰,苦戰整日,在戰區部隊均安全通過後,59軍才節節撤出戰場,經由柘城向許昌進發。後又開赴信陽進行整補。

  在台兒莊戰役期間,59軍損失奇重,又得不到及時有效補充,但連續苦戰、頑強拚搏的精神以及出奇制勝的戰績,獲得了中外一致好評。美國著名作家史沫特萊採訪了張克俠並稱讚張克俠是「一位出類拔萃的人物」。張克俠的隨從副官王行一在回憶文章中說:「我當了張克俠同志的副官,自然有機會接近他、瞭解他,特別是在前線更是形影不離。在軍事上,他一貫注重調查研究和積累資料,行軍每到一個地方,我的首要任務是把軍用地圖張貼在他的臥室牆壁上,標出敵我雙方形勢,然後他根據敵我戰況的變化,隨時修正。」當時武漢《新華日報》戰地記者陸詒在他的採訪文章中這樣稱讚張克俠:「台兒莊這一仗,中華民族打得揚眉吐氣,亦表現了俠公(即張克俠)指揮有方和非凡的才能,他不愧是偉大的軍事家和偉大的政治家」。可見,張克俠是一位出色的參謀長,不僅幫助了張自忠作戰,成就了張自忠將軍的榮譽,而且為台兒莊戰役做出了突出貢獻。

  二、魯南戰役時的張克俠

  魯南戰役發生於1947年1月2日至20日,在陳毅、粟裕的指揮下,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山東野戰軍和華中野戰軍在魯南一舉殲滅國民黨兩個整編師和一個快速縱隊共5.3萬人,俘獲整編第26師師長馬勵武和整編第51師師長周毓英。戰後,陳毅自豪地寫下了《魯南大捷》詩篇:「快速縱隊起如飛,印緬歸來自鼓吹。魯南泥濘行不得,坦克變成廢鐵堆。快速縱隊今以矣,二十六師汝何為。徐州薛岳掩面哭,南京蔣賊應淚垂。」國民黨被俘的一些官兵懊喪地說:「我們在印緬戰場對日作戰三年,一直向前衝,美國人對我們也看得起,沒想到一來到魯南,竟敗得這樣慘。」

  淮河阻擊戰後,59軍奉調至徐州以北的滕縣附近佈防,準備對兗州、濟寧之敵進行攻擊。正部署間,李宗仁令其改變計畫,暫停北進,立即馳援受困於山東臨沂的第40軍龐炳勳部。軍令如山,即刻行動。59軍在張自忠、張克俠的率領下,從滕縣乘火車趕到了嶧縣,又於3月12日以一晝夜180里之急行軍挺進至臨沂城外。據國民黨原投誠將領劉景岳的回憶文章說:59軍到了臨沂城下,立足未穩,參謀長張克俠即陪同軍長張自忠前往龐炳勳指揮部研究作戰方案。龐炳勳建議固守城防。張自忠徵求張克俠的意見,因為張克俠在保定、黃埔和莫斯科中山大學學習過軍事,具有「運籌帷幄」的才能。張克俠斬釘截鐵地說:「我不同意這個辦法。我認為論兵力我們比敵人多,這是我們唯一的有利條件,但就戰鬥力及武器裝備而言,我們遠不如敵人。況且臨沂城小不過彈丸之地,若以大部隊蝟集其中,以圖固守,等於自縛手腳,等待挨打。現在敵人有熾盛的火炮和強大的空軍,還具備現代化坦克和裝甲部隊,摧毀城池,易如反掌。如此不但固守不可能,反而要拿很多官兵送命。因此我建議不如發動攻勢,以59軍在城外野戰,向攻城之敵側背猛烈攻擊,利用近戰夜戰手段,爭取出奇制勝,以減輕守城部隊之壓力,且可斷其歸路,阻其援軍。在野戰部隊開始攻擊後,守城部隊應派出有力部隊,實行強襲,以為協同。這樣不但可以揚我之長,而且可以攻敵之短。不知龐將軍以為可否?」當時龐炳勳連稱高論,並表示完全同意。張自忠軍長也表示贊成。隨後他們又一起研究攻擊的時間及細節,張克俠都提出了很好的建議。

  意見一致後,59軍於當晚子夜即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分數路強渡沂河,一舉插入敵板垣師團之右側背,在佛房頭、沙嶺子、獨樹頭、大小太平、陳家太平、許家太平等一系列村莊,反覆衝殺,浴血奮戰。敵初不及料,損失慘重。我軍一夜之間殲敵2000餘名。我亦傷亡甚眾。敵遂放棄攻城,轉對59軍作戰。嗣後雙方在沂河兩岸,展開了大規模的爭奪戰,以致戰線犬牙交錯,村莊失而復得。在三天的激戰中,衝殺不下百數十次,斃傷日軍3000餘人。我38師、180師傷亡亦各在4000以上,兩師連排長幾乎換了一遍,營長也傷亡了三分之一。

  3月15日夜晚,張自忠軍長下令營長、團長均到第一線,旅長、師長均到團指揮所,軍長親臨兩師前線。並將全軍所有火炮,均推進至第一線的後方前列。黃昏以前集中火力向敵軍陣地轟擊,入夜後所有官兵均投入戰鬥,猛攻盤踞在劉家湖、苗莊、船流、官莊等十餘個村莊之敵,頓時喊殺震天,與敵激戰至3月16日子夜,號稱鐵軍之板垣師團再無抵抗力量,遺屍千餘具,向臨沂以北50里之湯頭潰逃。我軍乘勝追擊至董官屯、白塔寺、魯村一線,與湯頭之敵形成對峙狀態。

  將圍困臨沂之敵擊潰後,59軍奉令酌留一旅歸龐炳勳軍長指揮用於防守臨沂外,其餘部隊即進至費縣,以策應大軍之作戰。3月20日,59軍進抵費縣。湯頭之敵偵知59軍已他調,同時得到阪本旅團之增援,又向臨沂開始猛攻。龐炳勳二次呼援,急如星火。59軍又奉令星夜回援臨沂,於3月25日到達臨沂西北地區,立即向敵側背猛攻,敵全力向我反撲,我軍在毫無憑借之下浴血奮戰,死傷相繼,損失奇重。相持於3月29日重新部署,全線出擊。敵不支向北潰退,我乘勝追擊。至3月31日,敵大部向東北,一部向東退去。前後兩次臨沂作戰,59軍共傷亡各級幹部800餘人,士兵幾至兩萬人。但殲敵阪垣師團過半,使其不能西進,為爾後之台兒莊大捷,奠定了有利基礎。

  臨沂的勝利,除了全軍將士不怕犧牲的戰鬥意志和張自忠軍長勇敢善戰、指揮若定外,與張克俠參謀長擘畫咸宜、決勝千里的謀略也是分不開的。臨沂阻擊戰後,張自忠因功升任27軍團軍團長,仍兼任59軍軍長。張克俠亦升任27軍團參謀長,仍兼任59軍參謀長。

  1938年5月,台兒莊大戰已結束,第五戰區奉令轉移。59軍奉第五戰區令擔任掩護台兒莊和徐州突圍大軍的任務。當時全軍官兵不過9000人,戰鬥員也僅有6000人左右。在蕭縣東南地區與敵血戰兩晝夜,使戰區30萬大軍安全脫離戰場。當59軍撤至蕭縣西南之濉溪口時,又與由蚌埠前來截擊之敵相遇,當時軍師部人員均投入戰鬥,軍、師長均到第一線指揮作戰,苦戰整日,在戰區部隊均安全通過後,59軍才節節撤出戰場,經由柘城向許昌進發。後又開赴信陽進行整補。

  在台兒莊戰役期間,59軍損失奇重,又得不到及時有效補充,但連續苦戰、頑強拚搏的精神以及出奇制勝的戰績,獲得了中外一致好評。美國著名作家史沫特萊採訪了張克俠並稱讚張克俠是「一位出類拔萃的人物」。張克俠的隨從副官王行一在回憶文章中說:「我當了張克俠同志的副官,自然有機會接近他、瞭解他,特別是在前線更是形影不離。在軍事上,他一貫注重調查研究和積累資料,行軍每到一個地方,我的首要任務是把軍用地圖張貼在他的臥室牆壁上,標出敵我雙方形勢,然後他根據敵我戰況的變化,隨時修正。」當時武漢《新華日報》戰地記者陸詒在他的採訪文章中這樣稱讚張克俠:「台兒莊這一仗,中華民族打得揚眉吐氣,亦表現了俠公(即張克俠)指揮有方和非凡的才能,他不愧是偉大的軍事家和偉大的政治家」。可見,張克俠是一位出色的參謀長,不僅幫助了張自忠作戰,成就了張自忠將軍的榮譽,而且為台兒莊戰役做出了突出貢獻。

  二、魯南戰役時的張克俠

  魯南戰役發生於1947年1月2日至20日,在陳毅、粟裕的指揮下,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山東野戰軍和華中野戰軍在魯南一舉殲滅國民黨兩個整編師和一個快速縱隊共5.3萬人,俘獲整編第26師師長馬勵武和整編第51師師長周毓英。戰後,陳毅自豪地寫下了《魯南大捷》詩篇:「快速縱隊起如飛,印緬歸來自鼓吹。魯南泥濘行不得,坦克變成廢鐵堆。快速縱隊今以矣,二十六師汝何為。徐州薛岳掩面哭,南京蔣賊應淚垂。」國民黨被俘的一些官兵懊喪地說:「我們在印緬戰場對日作戰三年,一直向前衝,美國人對我們也看得起,沒想到一來到魯南,竟敗得這樣慘。」

  魯南戰役共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的戰場在台兒莊、蘭陵以北的馬家莊、太子堂和糖稀糊,主要是攻打整編26師;第二階段的戰場在嶧縣和棗莊,主要是攻打整編51師。國民黨軍之所以敗得這麼快、這麼慘,儘管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重要的一條是近在咫尺的友軍配合不力、策應軟弱。這個不主動配合、不積極策應的友軍是誰呢?翻開歷史一看,原來是駐防在賈汪、韓莊、萬年閘、台兒莊等大運河防線的張克俠率領的國民黨軍隊。粟裕大將在回憶文章中說:「在我圍殲這批敵軍(馬勵武的整編26師)的過程中,棗莊和嶧縣之敵曾出動部分兵力東援,均被我擊退,並殲其一部。敵整編三十三軍也以一部兵力至橫山一帶略作騷擾即南撤。」當時,張克俠為國民黨第三綏靖區的中將副司令官,直接指揮整編三十三軍等部隊,兵強馬壯。但在魯南戰役中,他首先是按兵不動,穩如泰山,根本不去策應友軍,後來在駐防徐州的薛岳長官甚至在蔣介石的嚴令下,才不得不派出小股部隊去搖旗吶喊一陣,虛晃一槍便立即收手,眼睜睜地看著馬勵武、周毓英兩個整編師被解放軍吃掉。從這一點上可以看出,是張克俠暗中削弱了國民黨的力量而有力支持了解放軍的攻擊,真正發揮了「臥底黨員、地下戰線」的作用。

  魯南戰役勝利後,粟裕將軍曾這樣點評魯南作戰的特點:「一是敵人陣勢擺得很長,從卞莊(今蒼山縣)、棗莊、台兒莊一直擺到徐州附近,成為犄角之勢,易於相互策應(筆者按:如果張克俠動用大運河防線上的國民黨軍隊去策應馬勵武、周毓英,那麼解放軍的仗就很難打了。);二是作戰對像生疏,不僅有美械裝備的蔣介石嫡系主力部隊,還有多兵種組成的快速縱隊,這是過去未打過的;三是山東、華中兩個野戰軍會合作戰,戰役指揮員與半數參戰部隊之間初次接觸,互不熟悉,不大摸底。這些都使我在協助陳毅同志指揮這次戰役的過程中更加兢兢業業,格外慎重。」

  據史料記載以及國、共兩黨軍界人物的回憶文章,在魯南戰役發生之前,張克俠就與陳毅有了聯繫和接觸,這為後來的「裡應外合」埋下了重要的伏筆。1945年12月,陳毅派出的密使張國恩通過國民黨軍第六路軍一師師長、中共特別黨員乜庭賓的關係,與張克俠接上了頭。當張克俠從張國恩手中接過陳毅寫給他的信時,邊看邊露出意外和吃驚的表請。他擺手示意隨從副官退下,壓低聲音問張國恩:「你是什麼人?」張國恩如實介紹了自己的情況。張克俠臉上露出了笑容,連聲說:「歡迎!歡迎!歡迎張同志!謝謝陳毅同志!你回去見到陳毅同志,請代我向他致以敬意和問候。同時,你回去後,請盡快報告陳毅同志,就說我有重要情況和意見要向陳軍長當面匯報和請示,請陳毅軍長本人或派重要幹部與我會面。會面時間和地點可由乜庭賓居中聯繫。」張國恩表示回去後會立即向陳毅報告。事後,張國恩回憶說:「陳毅給張克俠寫了些什麼,我不得而知,但從張克俠的表情看,我猜想他一定是自己的同志。」陳毅在接到張國恩的報告後,立即派津浦前線野戰軍參謀長宋時輪和魯南區黨委城工部部長王少庸去與張克俠會面,以便聽取他的意見。1945年12月31日,宋時輪和王少庸在張國恩的帶領下,順利抵達乜庭賓的師部。乜庭賓也是第一次見到中共方面的高級領導人,異常高興。他一邊給張克俠打電話報告,一邊叫出妻子和子女拜見,並設宴為宋、王接風。王少庸感到沒有給乜庭賓的子女帶見面禮,很是過意不去,便從懷中摸出一小塊黃金說:「初次見面,未帶禮物,甚感歉意!這點小意思,送給小侄子買糖吃吧。」 乜庭賓一再推辭,不肯接受,經宋時輪和張國恩一再勸說,才勉強收下。這時,張克俠與何基灃(中共地下黨員,國民黨第33集團軍副司令,也曾獲贈蔣介石的「中正劍」。)也趕到了乜庭賓的師部。雙方密談了六七個小時,直到凌晨兩點鐘才結束。在這次談話中,張克俠和何基灃向宋時輪提出:應利用第33集團軍總司令馮治安希望保存實力、不願打內戰的心理,由他們勸說他按兵不動,與國民黨淮海綏靖公署長官、第六路軍總司令郝鵬舉一起滯留於現有陣地,叫國民黨第19集團軍(總司令陳大慶)單獨北進,以便讓解放軍集中優勢兵力,消滅陳大慶部。然後,力爭馮治安、郝鵬舉部向徐州退卻,解放軍則正好可以乘勝追擊,形成對徐州的包圍。1946年1月4日晚,陳毅還親自和郝鵬舉進行了會談,勸說他退出內戰,舉行戰場起義。郝鵬舉表示:他一定考慮陳毅的建議。不料,走露了消息,第三戰區司令長官顧祝同大為驚恐。隨後,張克俠在顧的徐州行營看到了一份密件,內容有二:一是要將部隊重新編組,第33集團軍改為第三綏靖區,將郝鵬舉的第六路軍劃歸第三綏靖區指揮。至於為什麼要這樣做,密電解釋說,這是按照蔣介石的指示,要把改編和未改編的偽軍全部解決,以應對全國輿論要求懲辦漢奸的強烈呼聲。二是關於進攻解放區的作戰部署。l月7日,張克俠趕到台兒莊郝鵬舉部的駐地。他在與郝鵬舉交談時,故意將蔣介石已下令解散偽軍的消息透露給了郝鵬舉。郝鵬舉—聽,嚇得臉色發灰。張克俠趁機道:「恐怕你現在的出路也只有一條了。」郝鵬舉心知肚明,主動說:「陳軍長已派人來聯繫過了,今天晚上再見一次面,商量具體細節。」「太好了,這是你一生前途的關鍵時刻,你一定要當機立斷,決不能猶豫不決!」張克俠道。就這樣,在多方面通力協作下,駐防台兒莊的郝鵬舉起義了。不過,郝鵬舉是個反覆無常的傢伙,一年後,他又叛變了革命,最後被解放軍活捉。

  從以上的史實中,可以看出張克俠的「地下戰線」對魯南戰役的貢獻功不可沒。正如《佩劍將軍張克俠》(中國文史出版社1987年4月版)一書評價的那樣:「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中國革命是長期的、壯烈的、複雜的。在這場震撼人類歷史的偉大事業中,無數優秀的中華兒女譜寫出可歌可泣的英雄篇章。他們有的在戰場上和敵人浴血撕殺;有的在白區的虎穴中赤手決鬥;有的崗位是公開的;有的工作是秘密的。所有這一切,都是為了一個共同的崇高理想:締造一個光明的新中國,建立一個幸福的新世界。」

  三、淮海戰役時的張克俠

  淮海戰役是第三次國、共兩黨內戰中「三大戰役」之一。於1948年11月6日開始,至1949年1月10日結束,歷時65天。該戰役以徐州為中心,東起海州,西至商丘,北起臨城(今棗莊市薛城),南達淮河。中共稱這一戰役為「淮海戰役」,中國國民黨稱之為「徐蚌會戰」。徐州剿匪總司令部杜聿明及劉峙指揮中華民國國軍五個兵團部、22個軍部、56個師共55.5萬餘人,被中共淮海戰役總前敵委員會指揮的華東野戰軍和中原野戰軍消滅及改編。同時,解放軍傷亡13.4萬人。

  淮海戰役最重要的防線為北部防線,即在韓莊、賈汪、萬年閘、台兒莊連接起來的大運河防線,只要國軍在此加強防禦、重兵把守,那麼即能阻擋或延緩解放軍南下,確保徐州安全。誰知在1948年11月8日淮海戰役剛剛打響2天,張克俠與何基灃便率領2.3萬名官兵在賈汪、台兒莊地區起義。如此一來,國民黨軍精心佈署的徐州各條防線徹底亂了陣腳,東北部運河防線敞開了一個80公里的大口子。解放軍華東野戰軍3個縱隊迅速通過起義部隊所在地,直插隴海,切斷了國民黨軍黃百韜兵團與徐州的聯繫。11月22日,黃百韜兵團被圍殲在台兒莊以南10公里處的碾莊地區。雖然戰果是輝煌的,然而勝利的取得並不容易。張克俠在組織起義工作中,還曾險些落入虎口。據《張克俠軍中日記》(中國人民解放軍出版社2007年3月版)中的資料記載,1948年11月2日,設在賈汪的國民黨軍第三綏靖區司令部前線指揮所裡的電話突然響了,電話是張克俠從徐州打來的。張克俠告訴何基灃:徐州方面剛剛發生了這樣一個情況,59軍軍長劉振三以看病為由要去上海,而且馮治安(當時任國民黨第三綏靖區司令)已經批准了。此事如果發生在平時,是很正常的事,但在起義前夕,劉振三出走極有可能是他已察覺到了什麼,想來他不願隨部隊行動。而且,行前他在團以上幹部會上,曾明確告訴大家:「部隊有事要聽孟(紹濂)副軍長的。」「很明顯,這是一種暗示。」張克俠在電話裡分析說。何基灃也有此擔心,但他還是從好的方面想,說:「劉振三走了,對起義有利!」

  第二天,又傳來了一個新情況:11月3日下午,37師師長李寶善命令駐韓莊的111團撤回了運河南岸。明眼人一眼就能看出,這是在預防突變。何基灃立即和張克俠通了電話,判斷起義工作有可能已「洩密」。因此他倆決定,密告111團團長張兆芙,把王世江(中共地下黨員)掌握的一個營留在運河以北,以便與解放軍接頭聯繫必要時可帶頭起義。11月5日,當我華東野戰軍方面把已確定的11月8日12時為第三綏靖區的起義時間正式通知何基灃時,華東野戰軍第十縱隊已越過滕縣、官橋,正向韓莊疾進。令人沒有想到的是,就在這時,駐韓莊運河北岸的111團三營陣地前突然響起了一陣槍聲。營長王世江知道情況有變,急令九連連長前往查看。不久,九連連長竟帶回了兩名解放軍戰士。於是王世江的第三營便根據宋時輪的命令,率先起義了。而此時,張克俠、何基灃卻還蒙在鼓裡。11月7日,張克俠被馮治安從賈汪叫到徐州脫不了身。眼看起義時間就剩最後一天了,真是讓人揪心啊!馮治安對張克俠是有戒心的,因為張克俠曾多次動員他起義。所以,在大戰來臨時,馮治安就「命令」張克俠住進了徐州,不允許他接近部隊。7日開了一整天的會。晚上,馮治安讓陳繼淹主持會議接著開,自己則去宴請邱清泉了。此時,張克俠接到一個又一個的電話。陳繼淹問:「都是什麼人來的電話,有什麼急事嗎?」張克俠沉著地回答說:「是何副司令催我到賈汪,除了打仗是急事,還有什麼急事?」 會議一直開到8日零時還在繼續。張克俠見脫不了身,急中生智地說:「前方戰事緊急,指揮官留在這裡不宜,今晚讓他們回去做好準備,明天再來吧。」這個意見,獲得多數與會人員的贊同,會議只好結束。張克俠心急如焚地回到辦公室,簡單收拾了一下行裝,於凌晨4時左右叫醒司機何悌修,以「張副司令」的身份騙過哨兵,衝出了徐州。8日上午8時,張克俠趕到賈汪,並在賈汪給馮治安打了一個電話申明理由:「總司令,大戰在即,我必須和我們的部隊同生死共患難。」同時再次請求馮治安來賈汪前線坐鎮指揮。

  馮治安明知有詐,但也無可奈何,只好做了一個順水人情,命令張克俠在前線負責指揮作戰。起義時間原定是在11月8日12時整,但張克俠和何基灃在與解放軍代表楊斯德商量後,決定提前兩小時行動。就這樣,當張克俠回到賈汪兩個小時後.起義行動開始:國民黨軍第59軍在張克俠和副軍長孟紹齡的率領下集結在台兒莊;第132師在師長過家芳的指揮下,向北移動至嶧縣北面集結;第37師111團在李連城的率領下,在嶧縣集結;何基灃在最後時刻爭取了劉自珍的干訓團起義後.隨即將前線指揮所和直屬部隊向汴塘轉移。11月10日拂曉。各起義部隊都已到達運河以北的指定地點。11月12日,解放軍魯中南軍區司令員張光中、政委高克亭盛情接待了起義部隊。11月28日何基灃、張克俠、孟紹濂、過家芳、崔振倫、楊干三聯名致電陳毅、饒漱石、張雲逸、粟裕、譚震林,並通電全國,宣佈脫離國民黨反動陣營,在賈汪和台兒莊戰場起義。據中共原華東局社會部部長朱林回憶:11月8日,當蔣介石獲悉張克俠、何基灃兩位「佩劍將軍」率部起義,異常氣憤,大發雷霆,揚言南京要戒嚴,搜捕嫌疑分子。當天,南京報紙的「報屁股」上,登載了一則「小新聞」,說張克俠、何基灃帶一個團「叛離」。另據原國民黨起義軍官彭秉信的回憶文章說:11月8日這一天,從凌晨到黃昏,蔣機不斷偵察、掃射、轟炸。當克俠正與59軍的全體官兵講話時,敵機突來轟炸,克俠險遭危險。由於克俠平素在官兵中的威望,故能順利地調動部隊。軍隊及時隱蔽,損失甚小。克俠沉著指揮,不避危險,使部隊井然有序,未發生混亂,起義比較順利。11月9日夜,起義部隊自南向北從台兒莊渡過運河,10日進駐魯南馬莊一帶。到了山東解放區,三野派聯絡部陳同生副部長前來歡迎並進行慰問。起義部隊到達解放區後,撤離了戰場,官兵精神甚好,從此走上新生活的道路。

  張、何率部起義後,根據華東局的指示,起義部隊被改編成兩個軍59軍和77軍,張克俠任59軍長。1949年1月10日,淮海戰役結束,59軍與華東野戰軍渤海縱隊合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33軍,張克俠任軍長,隸屬第三野戰軍第九兵團建制,隨後,張克快便率部參加了渡江戰役。在廣德追擊戰中殲敵萬餘。爾後,又參加解放上海戰役,兼任淞滬警備區參謀長。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的1950年,張克俠請求退出軍界,轉業到地方,參加綠化祖國的工作。他先後擔任華東軍政委員會委員、農林部部長、華東行政委員會森林工業局局長、中央林業部副部長、黨組成員並兼任中國林業科學院院長等職。在林業戰線,他跋涉了祖國的山山水水,還曾經到過他戰鬥過的沂蒙山區、台兒莊地區指導林業綠化工作。1984年7月7日,在他參加過的盧溝橋事變47週年的紀念日,他默默走完了生命中最後的一段艱辛里程,終年84歲。在八寶山革命公墓禮堂的告別儀式上,胡耀邦、葉劍英、鄧小平、趙紫陽、彭真、鄧穎超、萬里等黨和國家領導人送了花圈,宋任窮、喬石、宋時輪、張震、韓念龍、楊斯德等中共領導、生前好友以及親屬、原西北軍袍澤等300多人參加了告別儀式。

  綜上所述,「佩劍將軍」張克俠與台兒莊的緣分是深厚的,感情是真摯的,無論是在抗戰時期,還是國、共兩黨第二次內戰時期,他都在魯南蘇北的戰場上默默衝鋒,經受住了嚴峻考驗,不愧為中國共產黨的「無名英雄」、共產主義的忠誠戰士。讓我們台兒莊人永遠懷念他、紀念他!


標籤: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