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太祖選狀元:交卷最快兩人打一架贏者是狀元
武士對決講究眼疾手快,而在宋代,舉子考進士中狀元同樣也看出手快不快。宋太祖奪取天下後,對唐末五代武夫亂國的局面頗傷腦筋,便採取揚文抑武之法,確定了與士大夫共治天下的基本國策,恢復隋唐舊制,開科取士。開始,宋太祖並未確定殿試這一程序,科考全過程均由禮部主持,最後只把結果告訴自己完事。但開寶六年(973年)那場科考結束後,新錄取的進士到講武殿向皇帝謝恩,在面對面的交流中,宋太祖發現武濟川、劉睿等人學識淺薄,答非所問,武濟川恰是主考官的同鄉,這讓宋太祖很不高興。後來,又有人擊鼓上訴,狀告這次科考取捨不公,震怒之下,宋太祖便將禮部已經錄取的和部分未錄取的舉子共200餘人一起召到講武殿,親自主持,重新出題,重新考試,重新錄取。此後,殿試就成了宋代的科考定制和最高門檻。
宋太祖武夫當國,更欣賞那種下手快的高手,他確定,參加殿試的舉子,都要完成三個題目,誰最先交卷即為狀元。有一次殿試,宋太祖同時遇到了兩個「快槍手」。開寶八年(975年)乙亥科的殿試中,舉子王嗣宗和陳識兩人同時完成,同時交卷,宋太祖犯了難,一場科考總不能出現兩個狀元吧?於是,頗好搞笑的宋太祖就讓兩人在朝堂之上打了一架,誰贏誰為狀元。結果,王嗣宗摔倒了陳識,中了狀元,王嗣宗因而被人戲稱「手搏狀元」。
到了宋太宗時期,依然遵循太祖舊制,短則一年,長則三年舉行一次考試,依然以出手快為取捨標準。「太宗時試進士,每以先進卷者為第一」(歐陽修《歸田錄》)。從宋太宗太平興國二年(977年)丁丑科的呂蒙正,到後來的胡旦、蘇易簡、陳堯叟等,個個都是才思敏捷的「快槍手」,題目拿起就能動手,文如泉湧,一揮而就,皆因搶先交卷成了狀元。
雖然「以先進卷者為第一」,然而皇帝們的初衷並不單單是以行文快慢為唯一的取捨標準,他們的要求是文理順而才思捷,即又好又快。但是凡事斷章取義者多矣,又好又快落實到了下面就變成了無所謂好、只尋求快了。於是,普天下的讀書人紛紛尋找成章捷徑和答題良方,管他文辭美不美,義理通不通,下筆千言,胡拼亂湊,「惟以敏速相誇」,只要下手快就行。從太平興國年初到淳化年末的近20年間,科場拼湊之風、輕浮之風盛行,而且呈愈演愈烈之勢。
宋太宗淳化三年(992年),舉子李庶幾甚至牽頭舉行了一次別開生面的作文競賽。他把那些將要參加當年壬辰科考試的舉子們集中在京城一個燒餅鋪裡,以廚師烙好一個餅的時間完成一韻詩者為勝,鬧得路人側目,沸沸揚揚。事情輾轉傳到了宋太宗的耳邊,這不是拿堂堂國考開玩笑嗎?宋太宗雷霆震怒,決定採取措施來剎剎這股歪風。
殿試的時候,宋太宗特意從《莊子寓言》中,摘出「卮言日出」四個字,擬了這道非常冷僻的賦題,他要看看這些平日以敏速相誇的考生們,是如何抓耳撓腮的。考題發下去不久,眾考生還在眉頭緊鎖之際,李庶幾就草草成篇,搶先交卷了。看到他那輕鬆得意的樣子,宋太宗不禁怒火中燒,對著李庶幾大聲呵斥,當場他把轟出了考場。這次,文思敏捷的李庶幾落了榜,作文慢慢騰騰的孫何卻中了狀元。從此,科考不再以答卷快慢為標準,科場「快槍手」沒了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