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美國人眼中的清朝教育:驚訝程度難以想像 | 陽光歷史

 

A-A+

[圖文]美國人眼中的清朝教育:驚訝程度難以想像

2015年05月10日 歷史真相 暫無評論 閱讀 626 次



 

大清國的教育從孩子們很小時就開始了。在大街上,你可以看到一群群稚嫩的小男孩們抱著滿滿的一包書去上學,他們的書包通常只是個藍色的布袋。


我前天去參觀了一所小學堂,這些學堂其實很好辨認,你只要循著學童們發出的喧鬧聲找去,一下子就找到了。我發現一間教室裡有位長者帶著大約20名學童在唸書。孩子們在課堂就坐的方式並不像我們英國孩子那樣,他們的課堂裡擺有好幾張小桌子,每張課桌旁坐著一個或兩個男孩。


這個學堂裡有件非常刺眼的東西,那就是一具新製作的柏木棺材。很顯然,這是校長為自己準備的。非常特別的是,在這具棺材的端頭上貼著一張鮮艷的紅紙,上面寫著一個「喜」字,這個字在漢語裡代表幸福和快樂,其含義和棺材本身所代表的陰沉、黑暗和淒涼的含義沒有一點關係。這與我們英國人真是太不相同了。


學堂是個非常嘈雜的地方,全體孩子都在同一時刻扯著他們最大的嗓門叫喊著。他們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能把他們正朗讀著的課文背誦下來。當他們覺得自己能背下那些內容後就去找校長,然後背對著校長,表示他們無法看到校長手中的課本,並開始一字不差地複述他所學到的內容。這種教育方法是填鴨式的,用這種教育方法教育學生,誰記憶力最好誰的成績就最突出,而這種做法似乎貫穿於大清國整個的教育過程之中。


當我發現這些小傢伙們正朗讀著的課本並不是什麼兒童入門之類的書籍,而是大清國的經典文學著作時,其驚訝程度可想而知。有人指給我看的一位男孩正朗誦著孟夫子的作品,還有人對我說誰誰能背讀清國著名學者所有著作中的大部分內容。請想像一下,在一個鄉村學校陰暗潮濕的屋子裡,孩子們正在讀柏拉圖、荷馬等人的著作,並且還能憑記憶把它們背誦下來,如此你就不難明白清國人的教育方式了。


這種教育方式一直要持續到學生們參加會考。會考制度在清國人的生活中佔據著非常重要的地位。它的重要程度可以這麼說,我們可以將其稱之為大清國政治體系和社會體系的核心。雖然這是中國一項非常古老的制度,但我認為,對它好好研究一番肯定會對我們英國人自己的考試制度有所裨益,畢竟我們自己的考試制度才剛建立起來不久。


清國人這種考試制度的宗旨無疑是好的,但它有著非常嚴重的缺陷。可想而知,一種沿用了上千年之久的制度,無論起初多麼完美或符合時代要求,此刻它也決不可能再適用於已經發生巨大改變的新時代了。能背誦孔孟的著作當然是好的,但如果僅僅把一些簡單的詞句硬塞進一個人的腦袋裡,這絕對算不上是最好的教育方法。人的大腦除了記憶之外還有別的更重要的功能。把人的知識來源限定在這些古代經典大師們的身上,是大清國教育制度最大的弊端。


在我們自己的大學裡,一直存在著是多學習經典著作還是多學習一些現代知識之間的鬥爭。任何明智之士都不會否定對古代知識的研究,但把一個國家的整個教育方式限定在一條狹窄的思想道路上肯定是錯誤的,我們應該向孩子們開放人類知識的整個殿堂。宣稱「世界歷史就是從創世紀到昨晚十點半」的美國人在教育上的做法無疑是正確的。我們每天早晨早餐時間閱讀的從世界各地發來的電文,就是世界歷史沒有包括進去的一頁,就是這一頁,讓世界歷史總是停在「昨晚十點半」的位置上。


士:「無知」的知識分子


在大清國,士,或稱知識分子,通常都非常仇恨外國人。他們反對電報、鐵路以及一切新鮮的東西。他們閱讀的經典著作是孔夫子時代創作的,世界歷史或人類思想、智慧的發展史,以及所有事物發展和學問的來源之一切最本質的東西,就在那個時刻停頓下來。從那以後,華人就一直在不斷地咀嚼著那幾塊干骨頭,並且,如果有任何其他知識的小舟敢於向他們靠近的話,他們就會咆哮不止。


把教育模式限制在如此狹窄的道路上,致使人的心智就像清國婦女的小腳一樣被擠壓而萎縮。清國女孩的腳在幼年時就被人為強制地束裹起來,迫使它們停止生長。而清國男人們心智的發展也被抑制在孔夫子時代的古老水平。這裡的女人走起路來活像一隻嘗試著只用兩條後腿行走的山羊,而這裡的男人在現代知識的道路上行走時也如他們的女人一般無能為力。


知識的缺陷使他們難以理解近年來侵入他們領土的那些外國人,洋人對他們而言幾乎是不可思議的。這些外國文明開始的年代晚於孔夫子的時代,而受過中式教育的清國人,就連形成一種科學觀念和理性思維所必需的初步知識都沒有。在北京國子監的大門外面立有一塊醒目的標誌牌,上面題道:「齊家、治國、平天下,信斯言也,布在方策。」而在這座大門裡面的標誌牌上則題道:「率性、修道、致中和,得其門者,譬之宮牆。」這意味著,在19世紀的大清國,要讓一個男人成為其他男人的統治者,其所需的全部學識僅僅就是那些經典著作而已。


人們禁不住有這樣一股衝動,就是奉勸英國的保守黨分子統統移居到大清國來,因為在這塊幸福的土地上他們會找到真正信仰其宗旨的人。我寧願有一些公正無私的、脫離了所有政治偏見的,或者至少是能夠憑借自己的良心來客觀評判事物的人從大清國來到我們這裡,給我們好好描述一番大清國的教育制度。我想,這對那些坐在自己的家中來支配和規範我們自己社會體制的人而言,肯定會產生非常重要的指導作用。


功名的授予


在大清國,每個省的省城都設有會考考場,通過這些省城的考試可以獲得兩個級別的初級功名(秀才和舉人);但更高兩級的功名只能到北京去爭取(舉人經會試考中者為貢士,貢士經皇帝陛下殿試賜出身者為進士)。「狀元」是清國功名的最高名位,相當於我們英國的「學位考試甲等第一名」,它又被稱為「萬中選一」,因為考場能容納一萬名趕考的舉子,而每三年只能有一人獲此殊榮,此名即由此而來。


一次又一次,清國男人們千里迢迢進京趕考,直到他們漸漸老去,頭髮變得灰白和稀疏。人們想獲得顯赫功名的願望是如此強烈!聽說有一個人,每次都來趕考,一直考到80歲。如果有人能堅持到這麼大年齡的話,清國皇帝通常會授予他一定的榮譽。


在北京的這項爭奪是一場異常嚴峻的考驗。考試要持續九天,分為「三科」。整整三天三夜的時間,這「一萬人」全部的智慧就被限制在他們的筆頭上,每個人都被關進一塊大約僅有一平方碼的狹窄空間內,這樣可以把他與其他人完全隔開。他必須在這裡完成試卷或論文。


考試題目是由考官們出的,這在考生進入他的小房間之前是決不可能知道的。貼著官方封條的試卷分發給每位參加考試的人,他們完全憑藉著對那些經典著作的記憶力來把答案寫在考卷上。有人製作了那些經典著作的微型抄本,以便考生能偷偷帶進考場作弊,但現在製作和販賣這些抄本都算犯罪行為。我曾經閱讀過這樣製作出來的一些作品,它讓人回憶起大部分在早期學校中學過的小品文或為培養年輕人的思維、智力而寫的文章,但這些文章都包含有數不清的引經據典,而這些文章的風格我們可以從前面給大家提到過的標誌牌上得到些啟示,都是些以華麗詞藻堆砌而成的空泛文章。


會考考場佔地達數英畝之大,由很長很長的一排排小房間組成,這看上去有點像個巨大的養豬場。考場四周立有不少塔樓,上面站有監考人員在一直監視著考場。監考官禁止外面的人與考生交流,也不准考生之間相互溝通。


「一萬」考生(其中有些年紀已經很老了)就這樣被關在小房間裡,三天三夜,而前後一共要進行三場這樣的考試,這真是一項痛苦欲絕的考驗。常常有這樣的事情發生,就是一些年紀較大的考生死在了裡面。這種情況下,人們就從外面鑿個洞,把屍體拖出去扔掉。這樣的結局對一個人的求學生涯來說真是再悲慘不過了。


然而,考試帶給成功者的榮譽也讓我們看到了這種封閉考試的另一個側面。如果一個人獲得了這些功名中的任何一個,他的名字就會被迅速地張貼到他家宅院的院牆上,而整個村莊或鄉鎮都會為此感到極大的光榮和驕傲。政府的職位和陞遷機會就擺在成功者的面前。也許,這位幸運兒能陞遷到大清國最高的權貴階層呢!假如他獲得了一個讀書人所能獲得的最高榮譽「狀元」,家鄉那些歡騰的人們就會在孔廟裡為他樹碑慶賀,而他的名字也將流芳百世。


標籤: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