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揭密國慶60週年閱兵預演零秒誤差飛躍天安門
1999年10月1日,首都各界群眾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50週年大會在北京天安門廣場隆重舉行。這是由陸、海、空三軍航空兵組成的空中梯隊機群飛過天安門上空。
探訪閱兵空中梯隊訓練基地
【編者按】9月12日,國慶60週年閱兵空中梯隊首次在天安門上空進行編隊預演。在轟鳴聲中,空中各梯隊梯隊長機、中隊長機共34架飛機跟進飛行通過天安門廣場。34架長機按照計畫時間起飛集合後編隊飛行,領隊機於11時10分準時通過人民英雄紀念碑上空。空軍有關部門透露,所有飛機均準時到達、零秒誤差,預演非常成功。是什麼原因讓閱兵空中梯隊能夠如此出色的完成任務?為了尋找答案,《國際先驅導報》記者深入閱兵空中梯隊訓練基地,瞭解他們列陣藍天背後的故事
「保持狀態,加入模擬航線!」9月12日上午,華北平原某空軍機場,雲翳低垂,薄霧輕繞,七架國產新型戰機呼嘯而起,直穿雲霄。10月1日國慶節當天,將在天安門上空接受祖國和人民的檢閱。
空中勇士拿起「繡花針」
他們做到了:飛行操作的任何延遲或方向上的些許改變,都有可能造成10多米甚至上百米的位置偏差,而他們做到了米秒不差
塑造出優美的飛行隊型是閱兵魅力所在,這也是訓練的難點。「在超音速的飛行中,操作上的任何延遲或方向上的些許改變,都有可能造成數十米,甚至數百米的位置偏差。」曾多次率隊參與外賓護航任務的八一飛行表演隊隊長樓國強告訴《國際先驅導報》,不同機型組成編隊近距離飛行時,由於飛機大小不同,造成的氣流不均衡,小飛機受影響很大。
「控制與周邊飛機的距離,飛行員只能根據經驗進行目測,沒有任何儀器的幫助。」樓國強介紹說。
一個由鐵絲製成的「十字」引起了本報記者的注意,難道在現代技術條件下還使用如此簡易的通訊天線?該部一位參謀介紹說,這其實是隊員們群策群力自製的「考評器」:當編隊飛機通過標線上方時,固定在標線正下方的照相機對準空中進行拍照,再將數位照片輸入該隊自行研發的「訓練質量判讀軟體」,進行計算機分析判斷。如此一來,編隊隊形是否偏離,偏離多少,都一覽無餘,飛行員再反覆進行矯正訓練,最終達到完美飛行間距。
與擅長各種美妙的飛行動作的八一飛行表演隊相比,擔負受閱任務的其他部隊還要適應「飛行模式」的轉換。
「我們長年在東南沿海執行巡邏任務,這要求飛行員具備果敢、潑辣、敢打敢拚的戰鬥精神,這是『練為戰』。國慶大閱兵則要求我們做到『練為看』,以展現我軍過硬的軍事素質和戰鬥精神。」面對《國際先驅導報》的採訪,空軍某師長劉國勝坦言:閱兵要求「隊形準確、銜接緊密、米秒不差、安全無誤」,這就像「繡花」——對於一支作戰部隊來說,由「練為戰」向「練為看」轉變需要付出更加艱辛的努力。
截止本報記者發稿時,空軍所有參閱飛機已成功將間距誤差控制在標準之內。
飛行員練習「雨中釣魚」
他們專挑這樣的天氣訓練:華北持續陰雨連綿的10餘天,雲底高度只有兩三百米、能見度不足1公里
初秋的北京,天氣變幻莫測。「低碎雲近地不足100米,凌晨還下起了大雨。轟炸機編隊從其他機場飛來『釣魚』的時候,我們憑肉眼都看不見,八一飛行表演隊的8架飛機只好飛到雲層上空,去尋找轟-6飛機編隊。」談及1999年國慶閱兵的惡劣氣象狀況,空軍某氣象站負責人李松江告訴《國際先驅導報》,該站對1949年以來的北京地區氣象資料進行了統計:56%的為較差天氣,其中28%為降雨天氣,只有20%的為晴好天氣。
面對不容樂觀的概率預測結果,李松江非常自信。「目前,第三代戰機對氣象條件的要求降低了,我們的預報準確率則大幅提高。即使出現降雨或低雲情況,空軍飛機也完全有能力參閱。」據瞭解,該站24小時、300公里範圍內的氣象預報準確率已高達92%。這與地方氣象台的預報不同,空軍氣象部門的預測可以精確到分鐘。
「我們經常組織海上飛行訓練,早就習慣了颱風、雷暴、海上滴水雲。來到現在機場後,發現北方的天氣真好。」劉國勝師長介紹說,該部在日常訓練中已做好了各種預案:不管天氣好壞,只要不是危險天氣,都按複雜氣象條件進行起飛集合、穿雲、模擬丟失、備份機替換、模擬低氣象著陸等訓練。
無疑,在陰雨、低雲等低氣象條件下,完成「雨中釣魚」是一件極富挑戰的飛行科目。然而,對飛行員們來說,這卻是求之不得的好時機。所謂的「釣魚」是指,由領隊的「長機」引導和指揮「僚機」空中匯合組成飛行編隊。
8月下旬,華北地區持續陰雨連綿10餘天,通常雲底高度只有兩三百米、能見度不足1公里,這是演練編隊釣魚能力的好時機!
然而,陰雨天卻是可遇而不可求。於是,在晴空萬里、能見度良好的日子裡,飛行員們也想方設法模擬「複雜氣候條件」:關閉忙降設備,遮蓋暗艙罩,這就相當於蒙住了飛行員的眼睛,只能依靠飛行儀表進行操作。7月份以來,部隊已多次組織了複雜氣象條件下和暗艙儀表訓練。
「鳥情預報」力保飛行安全
他們的獨特情報:那些飛鳥通常在早上7點到9點,向西飛。晚上6點至8點,則往東飛
除要面對雲、雨、霧、霾等不確定的氣象條件以外,飛行編隊還要對付鳥類的襲擾。9月13日中午,晴空萬里,三三兩兩的燕子、麻雀等不知疲倦地在停機坪上空盤旋。
空軍A場站副站長孫禮峻手指機場遠方告訴《國際先驅導報》,「別看這些鳥很漂亮,卻是飛行安全的大隱患。我們的驅鳥隊員,早上六點鐘只帶了水和泡麵,去執行驅鳥任務了,因為有合練任務,不能穿越飛機跑道,他們很可能直到晚上才能回來。」
孫禮峻介紹說,該機場因周邊有多處濕地,又是候鳥必經的南北通道,據不完全統計至少有263種鳥類。「在飛機起落階段,這些鳥類一旦被吸入發動機,很可能造成空中停車,後果不堪設想。」其實,在人類僅百餘年航空史上,由鳥類導致的航空事故屢見不鮮。
A場站在2006年就成立了驅鳥隊。「我們設立觀察哨,摸清鳥群活動規律,及時做出『鳥情預報』,這包括鳥的飛行高度、方向、種類和飛行趨勢。例如,我們發現,這些飛鳥通常在早上7點到9點,向西飛。晚上6點至8點,則往東飛。」該場站站長俞志千告訴本報記者,除敲鑼打鼓、燃放鞭炮、織網捕鳥、安置稻草人等傳統方法驅鳥外,機場還採取了激光驅鳥、電子鷹等高科技手段。「但這些鳥好像有了抗體,還是很難清除乾淨。」
被「鳥事」困擾的不僅僅是A機場一家。9月10日,本報記者在空軍B場站採訪時也發現,零零散散的鳥兒飛來飛去,正播放驅鳥聲響的吉普車則在地面上來回追趕著。其間,不時還會傳來液化氣驅鳥彈的爆破聲。
「入伍以來,我們一直跟鳥做鬥爭。其實,大家也不忍心驅除這些生靈,但它們威脅的是國家的財產和安全。我們只好把它們製作成鳥類標本收藏著。」一位驅鳥隊員告訴記者:今年春天,閱兵部隊訓練伊始,處於生殖高峰期間的鳥類想方設法鑽入飛機「溫暖的發動機艙內」。那時,驅鳥隊忙著掏鳥窩。而隨著國慶閱兵的臨近,閱兵部隊進入衝刺期,戰士們不分晝夜地驅趕遷徙的候鳥。
京城高層建築熟記於心
他們瞭然於胸:空軍受閱部隊已經對閱兵航線上的地形地貌做了細緻研究,對高於200米的建築的方位和具體高度一一牢記
為取得良好的地面觀瞻效果,飛行編隊通常要在較低的高度範圍內飛行。近年來,隨著經濟的發展,新建高層建築也影響到了飛行安全。
「國貿三期和央視的電視塔已經嚴重影響到了地面觀瞻效果和飛行安全。目前,國貿大樓三期已封頂,高達386米。銀泰購物中心、央視新址也屬於高層建築。」劉國勝師長告訴本報記者,空軍受閱部隊已經對閱兵航線上的地形地貌做了細緻研究,飛行員們對高於200米的建築的方位和具體高度都熟記於心,會在低空通過天安門後,迅速爬升,避開這些龐然大物。
華北地區空域歷來繁忙,每天都有來自海內外的大批民航客機飛來飛去。國慶臨近,空軍「空管部門」更加忙碌。空軍A機場空管負責人孫繼昆告訴本報記者,空軍與民航部門設有直線電話。最近,民航部門還直接派駐協調員進入空管部門,確保空中國慶閱兵通道暢通無阻。
10月1日當天,當飛行編隊呼嘯而過時,接受檢閱的不僅是空軍的飛行員,還有飛行員背後的地勤人員。記者在採訪時發現,每一架飛機的起飛,至少需要地勤、後勤人員的通力協作。
「加油、充電、充氣、牽引和解傘這些環節一個都不能少。場站的同志們不僅不能出現在天安門上空,接受祖國和人民的檢閱,甚至有很多人都從未去過首都北京。」擔負東南沿海某航空兵師場站保障任務的副站長唐仲武表示,國慶閱兵任務完成後,他們將立即返回原駐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