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圖]考古學家揭秘古人如何應對海平面上升
洛斯·布奇隆斯村位於古巴北部,現距海洋只有150米。圖片拍攝於2004年,展示的是考古人員築有堤壩的挖掘區。
洛斯·布奇隆斯為研究古代文明如何應對海平面上升提供了一個罕見機會。
挖掘現場負責人賈格·庫珀(Jago Cooper)和羅伯托·瓦爾卡塞爾·羅加斯(Roberto Valcarcel Rojas)以及同事正在研究洛斯·布奇隆斯的遺跡。
除了庫珀外,圖片中出現的另外一個人是洛斯·布奇隆斯遺跡的最初發現者納爾遜·托納(Nelson Torna)。
據英國《新科學家》雜誌報道,在並不久遠的將來,隨著海平面不斷上升,海水將湧向沿海城市,島嶼也將面臨被徹底吞沒的威脅。到那個時候,我們很容易得出這種判斷——唯一的選擇便是放棄這些城市和島嶼並撤離到高山上。但選擇另一種方式的可能性還是存在的。
原因不同 後果相同
對年代可追溯到公元前5000年的加勒比海考古現場所進行的研究顯示,一些古代文明也經歷了我們預測的可怕的海平面上升。他們不但在環境改變的海岸線一帶——遭遇更多風暴潮和颶風——倖存下來,並且還成功地適應了這個發生巨變的世界。目前,考古學家正設法揭開這些古代文明的倖存和適應巨變之謎,同時尋找我們可能從中吸取經驗的方式。
我們的祖先遭遇的海平面上升與人類活動改變氣候沒有任何關係,具體地說,當時的海平面上升是最後一個冰河時期的「遺物」。隨著北美洲上的大冰原融化,美洲大陸向上浮起。其結果是,位於同一構造板塊另一端的加勒比海北部地區下沉,致使這一地區的海平面在5000年內上升了5米。
選擇「理想地段」
儘管出現這些不利變化,但在古巴北部省份謝戈·德·阿維拉出土的古代房屋顯示,在公元前5000年至300年前,這一地區仍有人居住。其中保存最為完好的古代遺址當屬名為「洛斯·布奇隆斯」的村落,目前距離海洋只有150米。從公元1260年至17世紀中期,泰諾人曾在這裡定居。
英國萊斯特大學考古學家賈格·庫珀(Jago Cooper)一直對這一古代遺址以及加勒比海地區的其它遺址進行研究。對於庫珀來說,洛斯·布奇隆斯讓他獲得一個研究泰諾人最高技術與知識水平的罕見機會。他說:「生活在洛斯·布奇隆斯的人選擇的生活方式立基於他們在這一地區的數百年甚至數千年的生活經驗。」
他們如何應對海平面上升呢?根據一個古老的智慧,我們可以獲得第一個線索,即選擇合適的方位,也就是所有房地產經紀人所說的「理想地段」。加拿大渥太華大學古氣候學家馬修·佩羅斯(Matthew Peros)和他的同事提取了現代海岸和洛斯·布奇隆斯遺跡之間的沉澱物巖芯樣本。他們對樣本進行分析後發現,洛斯·布奇隆斯的房屋建在支柱上,下方便是一個瀉湖。瀉湖與海洋之間的陸地屏障在一定程度上為村子撐起了保護傘,使其免受風暴潮侵襲。這一地區的其它居住區也處在類似的「保護袋」內,或者建在小山的背風面。
將房子建在受保護的地區可能是一種明顯的預防手段,但庫珀指出,這雖是一種聰明的做法,但現代人已無法將這種做法延續下去。原因在於:現代城鎮和城市往往建在更易受攻擊並且毫無掩蔽的地區。
讓房屋「踩高蹺」
令人感到吃驚的是,將房子建在水面之上可能同樣降低被淹沒的風險。由於海岸已帶有很強的不可預知性,生活在山上或者海拔更高的島嶼可能是一種更為安全的做法,但我們必須意識到,在遭遇風暴雨的日子裡,順山坡奔瀉而下的洪水能夠摧毀最為堅固的住房。將房子建在瀉湖上意味著洪水——不管是來自海洋還是陸地——將從房子下方穿過,進而將可能受到的破壞降至最低。
這種方式似乎可以達到預期效果。對泰諾人房屋支柱進行放射性碳年代測定結果顯示,它們擔任「擎天保駕」的角色已經有數百年歷史。此外,皮仍留在支柱上,庫珀因此得知這些支柱從未被洪水沖倒,也就沒有被重新豎起來的過程。他說:「如果不是一名考古學家,你無法在不讓皮脫落情況下將柱子從泥淖中移走。」在加勒比海其它年代更為悠久的海岸遺址,考古學家也發現了古人使用類似支柱的證據,說明當地人可能幾百年來便一直建造「踩高蹺」式的住房,以應對可怕的大自然力量。
雖然支柱異常堅固,但房屋的其它部分卻非常脆弱。1998年,一支由加拿大多倫多皇家安大略博物館的大衛·彭德加斯特(David Pendergast)帶隊的研究小組,挖掘出一座完整的泰諾人住宅遺跡,但橫樑、椽、頂梁以及用於覆蓋屋頂的棕櫚葉都已崩塌,像積木一樣彼此疊在一起。
洛斯·布奇隆斯的房屋建在支柱上,房屋下方便是一個瀉湖。2004年的挖掘發現了很多類似這樣的房屋支柱。
這張特寫展現的是一個房屋支柱及其輔助支柱。隨後進行的挖掘發現,這些支柱仍處在最初的位置。
這個木雕是古泰諾人一個主管天氣的神,當時的人會請求神靈預測可能出現的暴風雨。
搬進洞穴躲避 災後重建家園
鑒於泰諾人面臨的極端天氣,生活在脆弱的茅草頂木製住房可能是一個錯誤的選擇,但實際上,這卻是一個非常明智的決定。在歐洲人來到這片土地前,村民經常在洞穴附近建造房屋。考古學家認為,由於洞穴可用作遭遇風暴襲擊時的避難所,在天氣狀況極度危險已無法繼續留在房屋內時,古代人會選擇放棄房屋,搬進洞穴躲避。庫珀說,風暴過後,他們又會返回老宅並進行重建,幾天之內,他們便可替換被風暴捲走的屋頂和橫樑。相比之下,古巴現在的房屋採用混凝土或者磚結構,致使颶風過後的重建不但費時費力而且費用也較高。
很顯然,對於現在的海岸居民來說,說服他們在遭遇風暴時放棄住房和財物是很難辦到的。即便如此,我們仍可以從這種類型的古代建築物上學習很多經驗。在堅固支柱上建造的房子允許人們留在海岸,不必理會不斷上升的海平面,但前提是,我們還應在更遠的島嶼建造安全的避難所並且可以容納在遭遇風暴襲擊時所有撤離的人。自2004年海嘯讓馬爾地夫群島的20座島嶼成為不適於居住的地區之後,馬爾地夫已開始採取這種方式。利用當地的原料建造住房,同時讓這些住房的重建更容易並且費用更低。
住房是一個文明賴以維繫下去的一個重要因素而非全部,除了擁有住房外,人們還需要食物。庫珀及其同事發現的證據顯示,除了種植農作物、採集貝類以及其它海洋食物外,泰諾人逐漸讓他們的飲食結構多樣化,他們會在新到的地區捕魚並且與島上的居民交換食物。在所處環境和形勢趨於惡化時,這種方式下擴大的食物選擇面可能充當了「安全帶」的角色。
學習古人 應對挑戰
與泰諾人相比,這一地區的其它文明採取了另外一種方式。在伯利茲,不斷上升的海平面意味著一些地區將被徹底改變。對花粉和灰燼殘餘進行的分析顯示,2000年前,瑪雅人曾在一些地區開始刀耕火種的農業生產——種植玉米。幾個世紀之後,這些地區徹底被洪水淹沒,成為永久性濕地。但令人感到吃驚的是,儘管如此,人們還是選擇在附近定居,繼續種植農作物。為了能夠安頓下來,他們開鑿了巨大的排水渠道網絡,降低田地的水位,讓農作物的根能夠位於入侵的海水之上。據一些研究人員推測,通過在溝渠捕魚、獵殺海龜和水禽,他們得以充分利用惡劣的條件。
美國華盛頓特區喬治敦大學的提姆·比奇(Tim Beach)曾對瑪雅人開鑿的水道進行研究,他表示這些無疑是非常有用的經驗。比奇說:「我們將不得不適應海平面上升帶來的一系列變化,瑪雅人僅靠原始的木製和石製工具就勇敢地迎接了這種挑戰。這些低成本手段可能是發展中國家願意採用的,因為他們無法承受築堤建壩的高昂費用以阻止海水入侵。」
與古代人相比,我們擁有很多優勢。我們已不必使用原始的石製工具,取而代之的是工業用機械設備。古泰諾人依靠經驗預測風暴,而我們卻可以借助衛星。但即便擁有所有這些現代技術,由於海洋再次威脅要「奪回」海岸,我們可能仍要從古人那裡學習很多東西。幾千年前,他們曾依靠原始工具和手段應對並戰勝大自然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