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南京成功複製明代龍袍 用8公里金線400米孔雀羽 | 陽光歷史

 

A-A+

[圖文]南京成功複製明代龍袍 用8公里金線400米孔雀羽

2015年05月31日 考古發現-長篇 暫無評論 閱讀 386 次

南京成功複製明代龍袍 用8公里金線400米孔雀羽



  12月23日,工作人員在展示袞服複製品。


  當日,南京雲錦研究所對外展示新複製成功的兩件明定陵出土絲織文物。南京雲錦研究所是我國古代絲綢文物複製基地,該所與北京定陵博物館合作,實施了定陵出土絲織文物的複製計畫。 新華社記者 孫參 攝   


南京成功複製明代龍袍 用8公里金線400米孔雀羽



  12月23日,南京雲錦研究所對外展示新複製成功的兩件明定陵出土絲織文物。新華社記者 孫參 攝


  1958年9月6日,新華社向世界播發了一條消息:明十三陵中的定陵已被打開。明朝第十三個皇帝朱翊鈞和他的兩個皇后周圍塞滿了金銀玉器和羅紗織錦……遺憾的是,這批國寶在出土後迅速失去了其原來的鮮艷和光澤。昨日,當年明定陵出土的「紅緙絲十二章福壽如意袞服」和「紅八寶四合支紋r交領中單」在南京雲錦研究所歷經3年複製成功,運往北京。


  兩件分別是「禮服」和「襯衫」


  在雲錦研究所,名叫「紅八寶四合支紋r交領中單」皇袍沒有袖子,皇袍上有一些蝙蝠、雲紋、如意等組成的「八寶」圖案。「這件衣服穿在皇帝的外衣和內衣之間,類似於現在人穿的襯衫。」南京雲錦研究所總工辦主任張洪寶表示。


  「另一件『皇袍』可以說是禮服了!」張洪寶接著展示了「紅緙絲十二章福壽如意袞服」。這件皇袍以紅色為底色,黃、藍、綠、白各種色彩點綴。皇袍圖案眾多,共有卍字279個,壽字256個、字符均為金線織成,還有蝙蝠301個、如意紋271個,寓意「福壽萬代」,前襟和後背有12個團龍,龍身均為翠綠色,由孔雀翠羽織成,整件袞服華麗奪目。


南京成功複製明代龍袍 用8公里金線400米孔雀羽



  出土袞服破碎不堪。(圖片來自:揚子晚報)  


南京成功複製明代龍袍 用8公里金線400米孔雀羽



  出土中單的碎片。(圖片來自:揚子晚報)


  複製比明代織師少用了10年


  「我們複製了3年,歷史上,根據袞服小襟上繡字及絹書標籤題字,袞服從織造到收入內庫的時間為13年。」南京雲錦研究所副所長張玉英說。


  據介紹,上世紀70年代,南京雲錦研究所承接了國家文物局的複製任務。3年前,研究所接到這兩件皇袍的複製任務。「當時出土袞服已嚴重風化,呈咖啡色,手一碰便掉下一攤粉末。」雲錦所技術設計部主任楊玉柱表示,更麻煩的是,12條團龍中只能看到3條。為還原袞服原來的樣式,他們查找了大量資料並研讀考古報告,經過6次專家論證才破解了紋飾和顏色之謎。


  

南京成功複製明代龍袍 用8公里金線400米孔雀羽



  12月23日,工作人員展示袞服複製品。 新華社記者 孫參 攝


  用了8公里金線和400米孔雀羽


  據史料記載,明朝對皇家袞服的織造十分重視,織造前先由欽天監選吉日,再由禮部題請,遣大臣祭告,方可開工。


  南京雲錦研究所總工辦主任張洪寶介紹,複製這件袞服光人工就用了1920個。這兩件皇袍中最珍貴的是成色98%的捻金線和孔雀翠羽的運用,「捻金線直徑僅0.1毫米,而常規的直徑一般都在0.16毫米以上。複製這件衣服,所用捻金線長8168米,重量僅為628克,不得不說是一個突破!」張洪寶說。


  在袞服上,記者還看到一些藍色的羽翎,「這是孔雀翠羽,長度達400米,僅重160克,最好的1根羽翎也只選了110根絨羽,捻出2.75米。」所有的這些材料都非常珍貴,通過手工技巧製作,創造了雲錦複製工藝的新紀錄。


  「環保」染料染出皇家氣派


  這些基本的織線怎樣才能織出這樣雍容華貴的色彩?「具體細節是機密,我不好透露,但可以向你們透個底,這些織線的顏色都取自天然環保的植物。」雲錦所質檢部主任王繼勝告訴記者。


  王繼勝說,這兩件皇袍的底色為紅色,取自蘇枋,將蘇枋的樹根煮上三四遍,兌進明礬水、綠礬水或膽礬水等,對絲線或布料進行染色,稱為「媒染法」。而此次複製的袞服中的明黃色取自梔子的果實,靛藍是將馬藍或板藍的葉子發酵而得,有了這三原色,其他顏色就好配製了。偶爾也會用到其他植物,例如咖啡色或黑色可由石榴汁染成。


  「在1860年前,中國的服裝染色都是通過植物原料,安全環保,髮色純正。因此我們沒有選擇化學染料和礦物染料。這也算是一種繼承吧!」昨晚這兩件皇袍已運往北京。


標籤: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