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曾婉拒釣魚式執法:以詐得天下卻不能治天下
貞觀初年,一位不甘寂寞的草野人士上書唐太宗,請他清除佞臣。太宗犯疑地問:「我身邊都是賢臣,你所說的佞臣具體指誰啊?」回答說:「我身處草野,不能確知誰是佞臣。請陛下假裝發怒試驗群臣。若有人不畏您的雷霆之怒,直言相諫,就是正人君子。如果依順您的情緒,迎合您的旨意,就是佞臣。」
應當承認這是個有用的主意,但實際上這是「以詐尋詐」,法理上可以納入「以不法手段,解決不法問題」。唐太宗看出了端倪,藉機教育大臣說:「流水的清與濁,關鍵在於源頭。帝王好比政治的源頭,老百姓好比流水。如果帝王自己先用詐術騙人,再想讓臣下直道而行,這好比污染源頭而指望流水清澈,怎麼可能?」
唐太宗很客氣地對上書的人說:「我想以信義立於天下,不想用詐術引導民俗。您的話雖然出於好意,但我不能幹。」
宋朝的朱熹有首詩,叫做《觀書有感》:「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問渠哪得清如許?唯有源頭活水來。」朱熹當時看了什麼書,有如此感受?史無記載,我疑心就是這一段。
秦朝的宦官趙高,曾創造性地運用過這種詐術。他的創意如此經典,簡直帶有美感。秦二世執政之初,經常和大臣們一起開會討論國家大事。趙高忽悠他說:「陛下您年富力強,何必與公卿大臣們在朝廷上決議事情呢?萬一你出了差錯,不是把短處暴露給群臣了嗎?」秦二世覺得此話有理,凡事就與趙高在宮中商量決定。
一年多後趙高想造反,但心中沒底,擔心大臣們立場不堅定,他要測試一下。他牽了一頭鹿獻給二世,說「這是一匹馬」。二世說:「丞相錯了吧?將鹿稱作馬了。」二世問左右大臣,大臣們或沉默,或說是馬。也有不識相的人說,這是一頭鹿。這些懂事實而不懂政治的人,最後都被趙高繩之以法。趙高的權威高漲,大臣們再也不敢說真話了。
趙高終於造反了。秦二世死到臨頭才明白過來。他責怪身邊的人說:「你們怎麼不早告訴我啊?事情竟然搞到這種地步?」身邊的人說:「我正是不敢說話,才保全了性命。如果我說真話,早就被誅殺了,哪裡還有今天?」趙高後來也沒得到好死,他被秦二世的侄子子嬰誅滅三族。
唐太宗有個愛好,得空就與大臣們討論國家和政權的治理。有一次,太宗出了個題目:為什麼周朝得天下以後,可以持續八百年,而秦朝得天下後,二世而亡?大臣蕭瑀回答說:那是因為商紂王行為不道,周武王滅了他們。而周朝和六國,沒有罪過,秦卻滅了他們。得天下的手法雖然相同,但人心的向背卻不同。太宗說:你說的不對。周得到天下後,注重修行仁義,而秦得天下後,更講究詐偽和暴力,這才是國運長短根本原因。大概取得天下時,可以違背仁義用詐力,守天下卻不能不行仁義。
唐太宗這是有感而發。他自己就是通過玄武門兵變,以不義之舉,強奪皇位的。他的結論是,以詐可以得天下,但不能以詐立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