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南京發現春秋戰國時期大型土墩墓
土墩墓全景——考古人員正在山丘上發掘。
南側面盜洞。
一個大的盜洞口。
泰州出土唐代墓碑,圖為兩塊墓碑及從其「拓」下來的「墓誌銘」。王國柱 攝
近日,南京江寧陶吳鎮獅子山一帶,發現了春秋戰國時期一座大型土墩墓。據南京博物館考古專家介紹,這是目前南京地區首次發掘如此大規模的土墩墓,他們已經在此工作了半個月。經考古人員勘查,發現了三個盜洞,可能該墓歷史上曾被盜過。
[現場]
挖掘就像繡花一般
昨日,記者來到位於江寧陶吳鎮獅子山公園以東方向一處工地,在一座山丘上,考古人員正在緊張地挖掘。爬到正在挖掘的土墩頂,只見山上已順著墓型預留出一米的隔梁道,挖掘探方成十字型布開。據考古人員介紹,這個土墩墓高7.2米,邊長54米,初步判斷是春秋戰國時期的一座貴族墓。土墩墓代表著西周至春秋戰國時期江南特有的土著文化,2005年在鎮江周邊地區曾發現了數量可觀的土墩墓。南京地區江寧、溧水也發現有許多土墩墓,其中有少量大墓,但挖掘如此大型的土墩墓目前在南京還是第一次。記者看到現場挖掘進度十分緩慢,30多名考古人員全都是用小鏟、小鋤一層層地去土,就像繡花一般,考古人員解釋,必須這樣一層層地進行,估計挖到底部還需半個月。
[盜洞]
是用炸藥炸開的
在現場,考古人員告訴記者,「你們現在看到的是光禿禿的山丘,半個月前,這裡還是雜草叢林,滿山荒野。一般老百姓看不出這裡是一座大墓。」他們去除雜草後,發現了三個不同的盜洞,從洞口來看,盜墓賊顯然早已嗅到了大墓的氣息,他們早已聞風而動。最上面大一點的盜洞洞口直徑達2.6米,盜墓「狼」挖掘過後,就填回了土,估計是早年所為。第二個緊靠大洞幾米處有一小洞,直徑僅50厘米,洞口敞開著,如此窄小的洞口一般人難以下去,看來盜墓賊是有瘦身本領的。往洞口下望去,裡面卻呈現出很大的洞穴,「這個洞是2002年被盜的,洞穴下面是盜墓『狼』用炸藥炸開的,不小心掉下去,就不知深淺了。」現場一位考古人員說。第三個洞是位於山丘西南面,因工地施工,南面山丘已被挖去了一小半,在橫斷面上方出現一個盜洞,專家分析,是不同時期留下的盜墓「狼」足跡。
[探查]
墓主可能是昔日王侯
春秋時代,江寧屬吳國,戰國初,越敗吳,江寧歸越國管轄。江寧陶吳鎮又稱「桃紅」,元、明、清時為江寧三大鎮之一,民國時為江寧重鎮,逐漸形成「湖熟文化」特徵。當地村民稱獅子山東南一帶為「小桃園」。「今年8月,我們在這一帶搞過調查,知道這是一座土墩墓遺址,但不知道墓的規模有多大,史書上也沒有記載。從地形上看,這裡曾是一片很大的墓葬群,也許是一個家族墓。但是工地施工已將周圍的小土墓破壞掉了,很難判斷其規模。」考古人員對記者說。半個月前,他們有目的、按計畫進駐現場,在附近村民家租住房屋,24小時不間斷地看護挖掘現場。即使他們看見這些深深淺淺的洞穴之後,他們仍不知道,地下可能有什麼。從外表看估計能達到王侯級別,距今2000多年歷史。專家說,商周墓基本上都是空的。考古專家認為,就全國來說,能挖到幾個沒被盜的墓的概率,「非常非常低」。考古專家說,江寧「湖熟文化」歷史上曾有過輝煌,曾出土過精美的青銅器等隨葬品。早在1975年至1979年,南京博物館考古隊就在陶吳鎮咎繆村做過試掘,發現這裡文化內涵豐富,出土石器有斧、錛、鑿等;陶器有鬲、罐等殘片。
[傳說]
兄弟山又叫妯娌山
「原先這裡的兩座高高的山丘叫兄弟山,兩座山丘間還有三個好幾十畝大的湖,景色很美。」一位50多歲的當地男村民對記者說。這時候另幾位女村民過來說,「不對,這裡不叫兄弟山,叫妯娌山。」據他們講,方圓幾百畝的丘陵地帶,曾有兩座山丘,一座是正在挖掘的,另一座往南相隔好幾百米。「這裡住家很少,古時候住著兄弟兩家,哥哥住在北山腳下,弟弟住在南山腳下。後來,他們搬走了,這裡就成了一大片後人的墓地,一到夜深人靜時,就會出現奇怪的身影晃動,沒人敢上山。」前幾年,附近村民曾聽到過夜裡傳出一陣陣盜墓的爆炸聲。傳說有一幫北派盜墓「狼」與南派盜墓「賊」在這裡爭搶地盤。「現在看不到多少大墓了,多被盜光了。」
[解謎]
墓葬背後更多的秘密
土墩墓,一般沒有墓坑,採用堆土掩埋、平地起封的特殊方式安葬,主要分佈在蘇南、皖南、浙江一帶,保存較好的土墩墓外觀呈饅首形狀。土墩墓墓葬形式有兩種:一種為無規律密集式分佈;一種為順山脊一字形分佈,它歷經2000多年,有的土墩墓早已坍塌不顯見,有的仍保持著顯著的土墩。據專家介紹,土墩墓的大小與其隨葬品的多少沒有直接關係,這也是其墓葬的特點之一。有的封土高大的土墩墓隨葬品寥寥無幾,僅一兩個陶器。但是對於考古來講,即使明知墓已被盜,也要挖掘,這對研究當時當地社會習俗及其生活方式具有較高價值。考古人員在挖掘中曾發現了一些零星的帶有回紋的陶片,這座土墩墓到底被盜成什麼程度,半個月後將見分曉。
本報記者 蔡震 文/攝
■相關新聞
泰州出土唐代墓碑墓主與杜甫同時代
本報訊 昨天上午,泰州春暉路一建築工地出土了兩塊墓誌銘,經考證,墓誌銘主人卒於唐憲宗二年,與大詩人杜甫為同時代人。
昨天下午,記者在泰州市博物館見到了兩塊剛出土不久的「墓誌銘」,墓碑均厚約6.5厘米,44.5厘米見方,密密麻麻、工工整整地寫著其主人的「生平」。根據上面的文字,該市博物館一位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其中一塊墓碑的主人叫賁卿,於唐憲宗二年(即公元807年)因病在當時的海陵縣元履坊去世,另一塊墓碑為其妻陳氏的。賁卿的「墓誌銘」還詳細記載了其祖上曾任長沙太守的「光輝歷史」,以及其三子三女的家族「現狀」。該工作人員表示,此次出土唐代的「墓誌銘」是該市建市以來的首次,其中透露出的如「海陵」的稱地名謂,早在唐朝就已有之的歷史信息,對研究該市淵源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