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為什麼要秋後問斬?秋後問斬是什麼意思
中國古代死囚為何「秋後問斬」?早在漢代便有「秋冬行刑」的規定,除謀反、謀大逆等罪犯即時處死外,其他的死囚均待秋季霜降後至冬至前進行。
那為什麼古人對犯人執行死刑要選擇秋冬季節,而不選擇春夏呢?古人認為,春夏兩季萬木蔥蘢,正是植物和動物生長的季節,是一切生發的季節,這個時候是不能起殺心的。而秋冬季節一片蕭瑟的景象,為了順應這個肅殺之氣,古人就選擇這個時候對犯人執行死刑。這個問題可以從《黃帝內經》中的東南西北方位圖看出,春天是生發的,而秋天卻是收斂的,春天不能有殺機,而秋天就可以有殺機。
那秋後算賬的說法是怎麼來的呢?北方的農作物每年只耕作一次,所以秋後農作物收割後就有了經濟收入,而在這一年中欠下的費用就可以在秋後算清了。現在北方的一些農村,農民常在一些小的經銷店購買生活用品,經常到秋收後一起結算,這就稱為秋後算賬。秋天在五行中屬於西,西代表收斂,這個時候也是收錢的時候了,也可以這樣理解。
漢代法津規定,刑殺只能在秋冬進行,立春之後不得刑殺。唐、宋律規定:從立春到秋分,除犯惡逆以上及部曲、奴婢殺主之外,其他罪均不得春決死刑。清代規定,經朝審應處決的犯人,也需在秋季處決。
西漢時期行刑的時間在農曆九、十、十一、十二月,到了唐代,死刑執行的時間定在十、十一和十二月。唐代這一規定一直為後世採用,直到清末。因為古代的死刑一般都在秋季,所以古書上和歷史劇中都經常有「秋後問斬」這樣的話。
《魏其武安侯列傳》是司馬遷《史記》中的名篇,作品敘述了魏其侯竇嬰和武安侯田蚡(fen)之間的矛盾鬥爭,既曲折地反映了漢武帝(前140~前86)與其祖母竇太后、其母王太后之間的鬥爭,也深刻地反映了重黃老刑名的西漢初期,向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西漢中期過渡的複雜激烈的鬥爭。
雖然同是外戚貴族,但是竇嬰憑借赫赫戰功獲得了爵位,田蚡以裙帶關係平步青雲,竇嬰為人正直、忠於漢室、不貪錢財;田襪則善於權術、專橫跋扈、貪婪驕奢。結果因漢武帝依違其間,不主公道,竇嬰遭田蚡陷害。
終於在元光五年(前130年)十二月(農曆)的最後一天被田蚡殺頭示眾干渭城,田蚡之所以急殺竇嬰,是因為按當時制度,春季不宜用刑,甚至可能遇赦,這就是古代的「秋冬行刑」的制度。
我國歷史上,有關「秋冬行刑」的記載,最早見於《左傳月令》「仲春之月……毋肆掠,止獄訟」。
古時候,由於科學文化的落後,人們不能正確解釋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的某些現象,認為在人類和自然界萬事萬物之外存在著一個能支配萬物的造世主。災害、瘟疫、祥瑞、豐年都是上天賜予的,因而人們的一切行為都必須符合天意。
設官、立制不僅要與天意相和諧,刑殺、赦免也不能與天意相違背。春夏是萬物滋育生長的季節,秋冬是肅殺蟄藏的季節,古人認為,這是宇宙的秩序和法則,人間的司法也應當適應天意,順乎四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