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圖文]黃山腳下的花山36石窟
黃山腳下的花山36石窟源於何時?何人開鑿?數以百萬方石料去了何處?這些問題至今仍是未解之謎
黃山因奇松、怪石、溫泉、雲海「四絕」而聞名海內外。如今,黃山腳下、新安江畔
的花山謎窟又引起人們的關注。
3月底,上海一位遊客給安徽黃山市委、市政府來信,提出花山謎窟可能是「拜火教神壇」的假說,給花山謎窟增添了新的猜想。至此,有關花山謎窟之「謎」的猜想已不下幾十種。
觀花山謎窟之景,猜花山謎窟之謎,是遊客的一大享受。花山謎窟自開發後,引來遊客和專家學者經久不衰的探謎興趣,新謎不斷產生,猜想不斷變化。
形態殊異的石窟,成為古徽州石文化博物院
4月初,記者再次來到黃山,探尋花山謎窟之謎。只見在黃山腳下屯溪東郊的新安江畔有一片高不過一二百米的連綿小山,被人稱為花山。這裡因古人巧奪天工開鑿而成的怪異石窟而聞名遐邇。
與舉世聞名的敦煌石窟相比,花山謎窟洞內沒有壁畫、沒有佛像,也沒有文字,更無任何史料記載,就是在當地的民間傳說中也難尋其蹤影。但花山石窟點多面廣,形態殊異,「規模之恢弘、氣勢之壯觀、分佈之密集、特色之鮮明、國內罕見,堪稱中華一絕」,被譽為「北緯30度神秘線上的第九大奇觀」。
石窟具有豐富獨特的歷史研究及觀賞價值,35號石窟宏偉雄渾,2號石窟曲回通幽,二十四柱洞奇幻神秘,姐妹胭脂洞色彩明麗……花山石窟群這一令現代人為之震驚的人類石文化遺產,被譽為一座古徽州石文化歷史博物院,被人稱為「花山謎窟」。這一「謎」可謂是千古之謎,而這「窟」又可稱得上是驚世駭俗的古建築工程奇觀。
花山謎窟這樣巨大的石窟建築工程全系古代人工所建,著實令今人不可思議,讓前來觀光旅遊的人充滿了猜想。至於這些石窟源於何時?如何形成?何人開鑿?數以百萬方石料到底去了何處?如何開採和運輸?這些問題至今仍是一個個不解之謎。
如此龐大的工程為何史書沒有記載?花山謎窟鑿痕說明什麼?……一直致力於花山謎窟研究的江志偉先生介紹,大小謎團目前至少已經有50個,每開發一次,挖掘一點,就有新的疑問和謎團出現。
更讓今人不可思議的是,花山有石窟36個,而在其東側延長線的歙縣煙村方圓4平方公里的200多座小山包中也發現了類似的石窟36處。
諸多猜想為花山謎窟蒙上神秘面紗
花山謎窟謎團眾多,帶來了各種猜想,目前僅就為什麼開鑿如此大規模的石窟,相對比較成熟的猜想就有20多種,且還在增加,這也為花山謎窟增添了更多神奇。
越王勾踐伐吳的秘密戰備基地說,是目前對石窟形成時代最悠久的一種猜想。公元前494年到公元前473年,越王勾踐「十年生聚,十年教訓」,《史記》載,伐吳越軍總數為49000人,全在外秘密訓練而成。
屯兵說。據《新安志》載,東漢時期,孫權為剷除黟、歙等地山越人,派大將賀齊屯兵於溪水之上,後改新安江上遊這些水域為「屯溪」。這也似乎印證了花山謎窟是賀齊屯兵和儲備兵器彈藥的地方。
採石場說,是最普通的一種用途說。徽州留有許多做工精巧的古民居、古橋、古道,還有漁梁水壩等古老水利工程,花山謎窟恰處於新安江邊,大量石料是否通過新安江而運輸到徽州各地作為建材?
徽商屯鹽說,是指這些石窟由於屯放鹽等大量的貨物需要而開鑿的。自古以來,徽商的足跡遍及天下,其中尤以明、清朝代的鹽商更為出名,而古徽州的對外運輸渠道即為新安江,石窟為徽商的倉庫。
功能轉化說認為,這些石窟並非某一朝代某一時期一次性完成的,而是在漫長的歷史中不斷開鑿而成的,最初可能是為採石,但後來人們又將它用作避難、屯兵、儲糧等用途。這種假說可以解釋同一石窟中石紋鑿痕不同、花紋圖案不同的現象。
環保巢居說。「北方有窯洞,南方有石窟」,這是中國先人在人居環境上追求樸素環保理念的兩大發明。一個掘土坡為房,一個鑿石山為屋,不佔肥田沃土,不破壞山坡山形,不毀壞山坡植被,營造出冬暖夏涼的棲息地。石窟內有房、有走廊、有石橋、有廳堂,有石水池、石水窖等,具備人類生存的基本條件。
還有皇陵說、花石岡說、晉代說、臨安造殿說、方臘洞說,九黎氏部落說、青銅器工具說等等。猜想多多,言之鑿鑿,皆因花山謎窟毫無史料記載而難成定論,花山謎窟依然是串串難解之謎。
保護性開發事不宜遲
花山謎窟之謎雖難解,但花山謎窟保護性開發卻不容疑遲。在花山謎窟採訪的時候,不少人對已經開發的洞窟的保護狀況表示擔憂。記者看到,有些洞窟出現少許風化裂縫。一些專家擔心遊人增多,空氣流動頻繁會造成對洞窟的侵蝕等等。
不論謎窟之謎到底何時得解,但古人在開掘中對環境的保護應為今人所牢記。不佔用土地,不破壞山坡山形,不毀壞山坡植被,無論是採石還是建造居所等,窟外的樹照綠,花照開,環花山的古村落的村民世世代代依然安居樂業。假如當年開掘者不注意環境保護的話,今天的花山恐怕早已是廢墟一片,更不用說國人來參觀旅遊,並引以為豪了。
程化達、江志偉等老先生當初探索洞窟的初衷是為村民尋求旅遊投資、開發旅遊資源的致富之路。如今村裡的致富路在鋪,遊人日漸增多,但老人更希望在開發中加強保護,為子孫留個好飯碗。對尚未開發的洞窟,有關專家也建議加強規劃,保護在先,建立必要的法律保護機制。黃山市已經意識到這一點,多次組織專家專題研討保護方案,今年還將撥專款進行維修加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