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北「袁家溝」走出四任省委書記 | 陽光歷史

 

A-A+

陝北「袁家溝」走出四任省委書記

2015年04月20日 考古發現-長篇 暫無評論 閱讀 177 次

在這個陝西地圖上都難覓蹤跡的小山村,數十年走出了四位省委書記和70多位縣處級幹部。而其中的家風淵源與傳統,可追溯到更久遠的時候。


自新中國成立以來,先後走出了白治民、白如冰、白棟材、白恩培四位省委書記,因而被當地人稱為「省委書記村」


袁家溝出來的人多跟該村的傳統有著莫大的關係。明朝末年時,村裡有個叫白行順的人做了都御史。據清澗縣志記載,此人是白如冰的先祖。明亡後,白行順告誡後代要忠順亡明,不做清朝的官。到了近代,袁家溝人仍尊崇家風。


《先鋒國家歷史》特約撰稿 白紅義(先鋒國家歷史供騰訊新聞專稿,請勿轉載)



小山村的顯赫史


白姓在陝北地區是一個著名的大姓。正所謂「時勢造英雄」,從上世紀二三十年代開始,白姓家族中不斷有重要的人物出現,並且伴隨著革命的發展,顯赫於中國的政治舞台。其中,尤以清澗縣袁家溝的一支白姓最具代表性。


袁家溝是個在陝西省地圖上也難覓蹤影的小山村,但卻無人可以忽略它的存在。自新中國成立以來,先後走出了白治民、白如冰、白棟材、白恩培四位省委書記,因而被當地人稱為「省委書記村」。


袁家溝位於清澗縣城東60多公里的高傑村北10多公里處,山大溝深。它的東面10多公里是黃河,西面5公里多是無定河。這裡地處黃河西岸,與山西隔河相望。


全村群山環抱、溝壑縱橫,一道南北走向的山梁橫臥村中,把村子分成南北走向的兩條溝,有風水先生說這是一條龍山。在兩溝離溝口不遠的相對應位置,各流出一股清泉,有人說這是龍的兩個眼睛。全村人都飲用這兩股泉水。兩條小溪一年四季從不枯竭,村民叫它「常流水」。「袁家溝,溝對溝,兩條小溪當溝流,四百人口住兩頭。」當地村民流傳的一句順口溜這樣描述。白家祖輩居住的袁家溝分前溝和後溝,在後溝的地方分岔,形成東西兩個溝,兩條小溪沿著東溝、西溝順流而下,匯入無定河。


村民們介紹說,袁家溝的白氏先祖是從山西大槐樹遷來的。至今,村子裡還珍藏著一本修於明代的家譜,據稱是清澗縣最老最全的家譜。


據說這本老家譜是由明代洪武年間的貢生白嚴生主持書寫。在家譜裡,白姓族人每個人的名字按金、水、木、火、土,五世一輪迴排序。不過,很多在外工作的人已經不遵照家譜取名了。他們在上家譜的時候,就會按輩分順序另取一個名字,在旁邊加注現用名。


村子裡的老人們正在籌劃著續修家譜,他們合計著重修家譜也要改革,一是把在外工作或者已經舉家從袁家溝遷往外地的白姓家族的人重新登記造冊,二是把從袁家溝嫁出去的女子也續修在家譜裡。


袁家溝歷史上就高官頻出。這裡有重視教育的傳統,臨近的高傑村私塾雲集、文風濃厚,不少人家都把孩子送到高傑村去讀私塾,直到後來袁家溝也有了私塾。


相傳一位風水先生在袁家溝山頭轉了幾圈之後,連呼:「好!太好了!」接著他神秘地說:「袁家溝要出三斗三升菜籽官!」還有一則傳說,明朝初年,一名宰相看到袁家溝的風水富有靈氣,斷言要出九個皇帝,便向皇帝進言,在距袁家溝20公里的高家窪修建了一座玉皇大帝廟,破了袁家溝的風水。


袁家溝最終沒有出現皇帝,但是出了好幾個省委書記。從公開的資料看,白如冰與白棟材分別官至山東省委第一書記、江西省委第一書記,白治民曾任福建省委書記,白恩培是現任的雲南省委書記。實際上,70年代末80年代初各地省委還有第一書記的設置,該職位與現在的省委書記相當,因此白治民的省委書記並不可與其他人等量齊觀,後來他就任中組部常務副部長,仍屬正部級幹部。


上述四人中,白如冰已於1994年4月逝世,白棟材和白治民早已退居二線,只有最年輕的白恩培仍活躍在西南開發的改革大潮中。

袁家溝現象


在從袁家溝走出的四位省委書記中,年歲最大的當數白如冰。1927年11月,年僅15歲的白如冰便加入了共產黨。後來,白如冰在談到他參加革命的經過時,不止一次提到白明善是自己的引路人。


生於1897年的白明善是有史可查的最早參加革命的此地白姓中人。他是清澗縣高傑村人氏,早年曾到黃埔軍校任教官。白明善在1924年就加入了中國共產黨,按親戚關係,他是白如冰的六叔。1927年,白明善參與發動指揮了全國第三次武裝起義——清澗起義。1932年,他被軍閥井岳秀絞殺於榆林。


由於白明善年紀較長,參加革命的時間也很早,白如冰正是在他的影響之下開始從事革命活動,當時白明善不斷從廣州、西安等地寄革命刊物給他。其他幾人則又在白如冰的影響之下相繼走上革命道路。


從1928年起,白如冰歷任袁家溝黨支部書記、清澗縣東區區委書記、中共陝北特委候補委員兼橫山縣委書記、延川縣工委書記、中共西北委特派員兼延長縣委書記等。1974年11月至1982年12月任山東省委第一書記。


白棟材出生於1916年,193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36年被調到中央黨校任教員、班主任、區主任,後任中共陝北三邊地委書記,中央黨校五部主任。1956年4月任江西省委書記處書記。1979年起他歷任江西省委副書記、書記、省長。1982年8月任江西省委第一書記、省軍區第一政委。


白治民生於1918年,193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建國後,曾任中共中央西北局書記處候補書記兼組織部部長,福建省委書記,中共中央組織部副部長、顧問等職。


1946年出生的現任雲南省委書記白恩培是袁家溝的「後起之秀」。與前三位生於斯長於斯的省委書記不同,白恩培在12歲時就跟隨父親搬到延安,父親白炳信時任西安草灘農場黨委副書記。在那裡,從初中、高中到大學,白恩培完成了人生的第一次轉變。大學畢業後下派到農場鍛煉,後分到延安柴油機廠。


從1972年到1983年的11年時間,白恩培從車間調度員一直幹到廠長。此後半年時間擔任延安當年最大企業延安捲煙廠的廠長。80年代初全國幹部年輕化時,很多企業出身、有學歷、懂技術的年輕廠長被作為「梯隊」培養對像選拔到各級黨委、政府任職。白恩培趕上這次機遇,於1983年9月出任延安地委副書記,1985年又升任地委書記。1990年,白恩培出任內蒙古自治區黨委常委、組織部長。1999年6月擔任青海省委書記,2001年10月任現職。



高官層出之謎


白姓是袁家溝村的大姓。據不完全統計,從袁家溝走出去的縣處級以上幹部達70多人,在外的袁家溝籍兒女達500多人。有人將袁家溝的顯赫歸因於村子的風水好,這一點卻遭到了村民的反駁。「至於說風水,那僅僅是傳說,假如我們村出了叛逆,那風水好不好?因為出了人才,有些人在風水上大做文章。」一位村民說。


袁家溝出來的人多跟該村的傳統有著莫大的關係。明朝末年時,村裡有個叫白行順的人做了都御史。據清澗縣志記載,此人是白如冰的先祖。明亡後,白行順告誡後代要忠順亡明,不做清朝的官。到了近代,袁家溝人仍尊崇家風。


據袁家溝的老人講,該村歷來重視文化教育,再窮也想方設法讓孩子讀書。除了形成已久的積極向上的村風,家庭教育也比較嚴格。因此這裡很早就有人去北平、上海上大學,新思想、新文化的接受比較早,出去成才的人也比較多。


白如冰、白棟材和白治民都曾是清澗縣立第二高小的學生。正是在此讀書期間,他們初步接觸了共產主義,並參加了黨團組織。


其實,袁家溝附近的幾個村落也出了不少白姓高官。如老捨古村的白成銘、白炎波,後山裡村的白向銀,高傑村的白壽康、白炳勳等等。與袁家溝的這四位高官相比,他們的級別略低一些。


雖然清澗縣的白氏官員人數眾多,但其中的大多數只是「同姓不同祖」的老鄉,少數之間有「親戚」關係,「本家」的則更少。按照清澗縣委辦公室副主任白曉強的解釋,本家是同一個祖先,親戚並不同祖。舉例來說,由於白治民是白恩培的嫡親叔叔,他們之間算是本家;而白棟材的妻子與白成銘是同一個祖先,藉由這層關係,白棟材與白成銘成為親戚。在血緣關係之外,他們大多還具有同窗之誼。當時陝北地區非常貧困,往往鄰近的幾個村子才會有一所小學,因此他們在年幼的時候便相互熟識了。考慮到上述千絲萬縷的聯繫,他們彼此之間相互影響參加革命就成為一件很正常的事情。


後來,白如冰、白棟材、白治民等人又相繼就讀於陝西省立第四師範學校。由於當時的師範是窮人的學校,學生會得到縣政府一定的資助,客觀上支持了窮人家孩子的深造。


據綏德師範學校副校長張傑介紹,綏師的前身,即1923年創立的陝西省立第四師範學校,是當時陝北地區為數不多的高等學府之一。那年,統治陝西的馮玉祥意欲在全省範圍內創建幾個師範學校。一批陝西籍的留京學生積極奔走,將其中一個爭取到了綏德縣。


1924年,北京大學哲學系畢業的李子洲出任校長。他受中共北方局和李大釗的派遣回到陝北從事革命活動。就任「四師」校長後,李子洲隨即到北京招聘了一批進步青年到「四師」任教,並相繼在「四師」創立了黨團組織。後來大名鼎鼎的劉志丹當時雖在榆林中學讀書,但他的組織關係卻隸屬於四師。


由於距離西安路途遙遠,陝西省教育廳事實上基本喪失了對「四師」的管轄權。李子洲等人將馬克思主義知識的ABC作為教學的主要內容。在他的領導下,「四師」很快成為「陝北革命的策源地。」


從清澗出去的高級幹部中,大多為20年代末和30年代初綏德師範學校的畢業生。因此,精研綏師校史的張傑認為,「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創立的綏德師範在中共建黨史上留下了重重的一筆。」


如今,老一代的「白氏」們已退出了歷史舞台,他們的後代們正逐步走上省部級領導崗位,承繼著父輩們的光榮與夢想。


標籤: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