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發現13座古墓 首現星象圖案墓底磚
考古現場。
墓葬中發現的人骨。
首次發現的吉祥紋飾和星象圖案墓磚。
為配合鐵路寧波南站改造工程周邊配套項目建設,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祖關山南郊盆景園區域進行的為期近兩個月的搶救性考古發掘工作日前結束。考古人員在800平方米的範圍內發現了13座上至唐代下至明、清的古墓和1座水井,並首次發現了吉祥紋飾和星象圖案墓磚。
現場介紹十三座古墓 年代從唐代一直到清代
據本次考古發掘項目領隊、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考古研究中心主任李永寧介紹,本次考古從2010年11月20日至2011年1月15日,主要是對南郊盆景園區域進行搶救性發掘。
在前期拉網式的考古勘探基礎上,考古人員最終從3萬多平方米的勘探面積中圈定800平方米作為搶救性考古發掘區域,並發現了上至唐代,下至明、清的13座古墓。
在這個墓葬群中,不同年代的墓葬出現了「疊壓打破」的現象,「就是說,新的墓葬建在年代更早的墓葬之上,互相疊壓。而新的墓葬在建造過程中,原先下面的那個墓葬被挖掉了一部分。」李永寧介紹,被現場考古人員標為8號的唐代穿形墓葬,就被標號為4、5、6的三座明代墓葬打破,而這三座明代墓又被標號為7的清代墓葬打破。
墓中有人骨 是一年齡為40多歲的男子
據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工作人員羅鵬介紹,從墓地的分佈來說,擠在一處、疊壓在唐墓之上的4號、5號和6號三座明代墓葬極有可能為家族墓葬。此外,9號清代墓葬邊上還發現了一塊寫有「符姓界」的立柱石碑,「我們據此推測,此處在當時可能是符姓的家族墓地。」
「13座古墓葬已經全部被盜,墓室內幾乎沒有發現陪葬品。」李永寧介紹,考古人員在7號清代墓葬中發現了刻有「福祿壽」三字的墓磚及部分青花瓷的碎片。
此外,考古人員在3號、4號墓葬中均發現了人骨。被認定為晚清墓葬的3號墓葬為長方形豎穴土坑墓,考古人員發現該墓儘管棺木已朽,僅餘棺釘,但人骨保存相對完整。根據人骨長度、骨盆大小及牙齒磨損程度,考古人員推測其為男性,身高在1.65米左右,去世時年齡在40至45歲之間。4號明代墓葬,則因年代久遠僅剩部分骨骸。
考古收穫
首次發現 吉祥紋飾和星象圖案墓底磚
「此次考古發掘的最大價值,是發現了吉祥紋飾和星象圖案墓磚。」李永寧告訴記者,這種墓底鋪吉祥紋飾磚的現象在寧波尚屬首次發現,對於研究明代寧波地區的墓葬習俗、形制等提供了寶貴的第一手資料。
兩種墓磚都是在6號明代墓葬中發現的。這是一個夫妻合葬墓,考古人員在左邊的墓穴底部發現了6塊排列整齊的吉祥紋飾磚,在右邊墓穴底部發現了由12塊墓磚組成的星象圖案,「表達了墓主人死後希望升天和保佑子孫後代富貴平安的美好願望。」羅鵬介紹。
在考古工地的傳達室,記者見到了這兩樣寶貝。6塊吉祥紋飾磚,每塊的圖案都不同,分別是由3個菱形組成的傳統方勝圖案,萬字紋、寶瓶紋、銀錠紋、法螺紋和金錢紋。而星象圖案則像極了我們常見的北斗七星,只不過,它比北斗七星多了4顆星,「每一種圖案都代表不同的美好期待,這也證明墓主人生前有宗教信仰,吉祥紋飾的很多圖案都來自佛教,而星象圖案則更多地體現了道教信仰。」
近20年來 祖關山區域已發現近30座古墓葬
考古人員在前期的現場勘探及發掘過程中,陸續在地表和地層內發現了年代從宋代一直到清代的韓瓶、菊花紋瓦當、碗、燈盞、墓磚、屋脊磚等建築構件的殘片,其中瓷器主要為越窯青瓷,也有磁窯、龍泉窯、汝窯等來自全國各地的名窯瓷片,「這證明,此地從唐代到清代都是寧波有名的墓葬區,而且附近人口也較密集。」羅鵬推測。
據悉,此次考古發掘也是祖關山區域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進行的第3次搶救性考古發掘。1996年7月和2003年8月分別為配合南郊公園和寧波市老年體育活動中心建設工程,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進行了兩次搶救性考古發掘,共清理了14座墓葬,墓葬群大體可分為泥牆墓、磚室墓和土坑墓3種類型,其中最早的為六朝古墓。
延伸閱讀
祖關山是寧波歷代有名的墓葬地
祖關山區域現佔地面積4500平方米,因宋代「四明佛祖」法智大師在此「坐關」而逝得名。
據曾獨立主持了祖關山區域考古發掘的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專家丁友甫介紹,祖關山區域歷代以來就是寧波有名的墓葬地,逐漸堆成小山頭。唐大中三年(849年)前,這裡曾建有焚化院,作為僧人死後的焚化之地;大中三年後,改為崇法寺。從前兩次考古發掘調查到的墳磚、墓碑看,這裡在元、明時期是僧人的集葬地。明清以後,平民墓葬相繼落葬於此。據文獻記載,漢董黯母淑德夫人、北宋王安石幼女和南宋魏王趙愷妃等均葬於此。被稱為「史學大柱」的全祖望也葬在此處,現為全國重點文保單位。
祖關山墓葬群於1961年被公佈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1985年在該地建造火車南站時,曾發掘出漢代董黯等古墓百餘處,出土銅虎子、瑪瑙裝飾品、陶器及中原地區所制的「唐三彩」等文物。